第一章天下第一奇书:《周易》
“人更三世,世历三古”的《周易》,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上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从哲
学思想来看,它具有朴素的辩证法;从史籍来看,它是我国最早的经典之一,也是具有世界
影响的一部古代典籍。《周易》被儒家尊之为“群经之首”,道家推崇为“三玄之一”。
伏羲制卦文王作辞
留存至今的《周易》10卷,包括《易经》和《易传》。两个部易卦产生于何时?易传为何人
作?至今仍众说纷纭。相传为孔子所作《史记·周本纪》说:西伯被囚里,“盖
益《易》之
八卦为六十四卦”。《史记正义》解释说:《乾凿度》云:“垂黄策者羲,益卦演德者文,
成命者孔也”。《易正义》云:“伏羲制卦,文王卦辞,周公爻辞,孔十翼也”。据司马迁
所说,文王益卦是一种较早的记载。古今学者一般都认为八卦哲学为周人哲学是无可置疑。
但是,对于《周易》的写作时代,仍然有不同看法。有西周初年说,也有西周末年说,甚至
有战国初年说。
《易传》亦称《易经》,又简称《易》。是中国古代一部古筮书,作者大概是西周末年一位
筮官。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经》主要是64卦的384爻,卦、爻各有说明,这
就是卦辞和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是儒家学者对《易经》所作的各种解释,10篇,也
称《十翼》。《易传》在对客观世界的变化作出解释时,使用了“乾坤”、“阴阳”、“刚
柔”等范畴和命题。《易传》和《系辞》认为,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穷则变,变
则通,通则久。”所谓“穷”,就是事物发展到顶点,“变”就是由顶点向反面变化,“通
”就是变为反面之后又开始新的发展,“久”就是说明有这些变化过程之后才能长期存在下
去。这样便发展了《易经》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据说孔子晚年很喜欢研究《周易》,由于他多次翻阅竹简,把串连着书简的皮带子弄坏了三
次,这就是“韦编三绝”的来历。孔子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论语·述而》)。就是说,让我多活几年,如果50岁时就学习《周易》,便可以没有大
错了。司马迁也说过:“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
言》”(《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还把《易》作为教授学生的内容,“孔子传《易》于瞿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商瞿(字子木,鲁人)是孔子的高材生之一。
在孔子看来,有一种本质不变的东西存在,那就是天(乾)一定在上,地(坤)一定在下,
在上者必尊,在下者必卑。这种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思想,便成为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
。
众经之首大道之源
《易经》是占卜的书,它的直接作用本是论断吉凶,给占卜者以启示、指导,这本身是反科
学的迷信,因此,其基本体系是唯心主义的。而且,它以不变应万变,宣称在卦爻中概括和
包含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一切道理和规律,这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但是,其中也包含
了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因素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尤其是辩证法思想最为突出。
《易经》的基本符号是“—”和“--”,叫做“爻”,“—”是阳爻,“--”是阴爻。每三
个爻组成一个符号,叫做“卦”,阴阳两爻错综配合组成八个符号,叫做八卦,它们是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也就是八“经卦”。八卦两两相重,构成64个符号,便是64卦,称作“别卦”
。64卦中每一卦又包含有六爻,因此《易经》共有384爻构成。六爻的排列从下到上用初、
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阳爻称九,阴爻称六。卦辞是指解说卦象的辞句,爻辞是指
多于卦象之下,解说爻象的辞句。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大致有三类:一是讲自然现象的变化,
用来比拟人事;二是讲人事的得失;三是判断吉凶。
《易经》虽是一本占卦书,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蕴含着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辩证观念。
第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普遍存在的对立现象的认识成果。
在《易经》中出现了30对以上对立的概念。其中有:泰与否、谦与豫、损与益等等。这些概
念已不再是单纯用来区分具体的事物,而是把自然界和社会一些不同类的事物的对立的现象
收纳进来,并给予简单的说明。
第二,它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代表着世间两种最基本的相互对立的势力,自然
界和人、动物一样,都是由两性(即阴阳)产生的,万物在阴阳两势力的矛盾中产生变化,变
化到一定阶段就会走向其反面,这就是物极则反。
第三,《易经》在肯定神灵对人事的支配权威的前提下,比较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
当然,《易经》中的这些朴素辩证思
想因素,从理论思维水平上讲,还没有摆脱感性形象思维的束缚。
到了战国后期,研究《易经》已逐渐成为一种专门学问,一些系统阐释《易经》的文字陆
续被收集起来,汇成《易传》。汉代经学兴起,形成了专门解释《周易》经传的“易学”。
此后历经两千余年,形成了许多流派,如像数学派、义理学派等,近代还有人将其混同于近
代自然科学。许多著名哲学家都依据《周易》经传提供的思想资料,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
。《易传》除专门指战国末期或秦汉之际的儒家学者对《易经》的解说外,还指以后历代解
释《周易》的著作,如北宋程颐、苏轼、南宋杨万里的易注。
《易传》,又称《易大传》,是对《易经》最古的注解、说明、补
充和发挥,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
、《杂卦》共十篇,所以古称《十翼》
《易传》在形式上是解释《易经》的筮
法体例、卦象、卦名、卦爻辞及其义理的,却往往上升到哲学高度进行概括,并借以系统地
阐发作者的哲学观点。《易传》创造性地提出了儒家第一个宇宙形成论体系,建立了以“一
阴一阳之谓道”为核心内容的具有完整形态的朴素辩证法体系。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宇宙形成论。
《易传》认为宇宙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生化过程。所以《系辞上传》写道:“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一番话形式上是解释筮法的。由于《易传》作
者以为筮法是依循自然衍化过程而立,因而它所象征的是宇宙大化的历程。
另外,《易传》还论述了风(巽)、雷(震)、山(艮)、泽(兑)、水(坎)、火(离)这六种自然物
在万物生成中所起的辅助作用。认为万物始生之后,在山泽风雷水火这些自然条件的共同作
用之下,万物才能够变化成长。
人与万物一样,都是天地自然衍化的产物。在万物产生以后,出现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
在自然形成之后产生的。
第二,《易传》对《易经》的辩证法思想作了较为系统的发挥。
它把阴阳概念抽象为表述对立统一的最高范畴,并运用阴阳之间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观点,概
括和归纳出人类有关自然和社会的知识,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重要命题。
第三,关于《易传》的天人协调观。
《易传》在先秦第一次对天人关系做出较全面的说明,提出“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的天人协调论。《易传》高度评价了人类对自然的作用,把人在自然中的地位提到和天地
并列的高度,合称之“三才”或“三材”。认为人对于万物的作用可以和天地媲美,天地人
鼎立而三,是万物生成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充分肯定了自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在自然
的变化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所建立的历史业绩。“三才”说的提出不仅反映了对天人关系
的理性觉醒,也反映了人类对自我价值的反省和认识。
第四,《易传》的神学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注解经文的限制,《易传》在很多地方不能不囿于经文,在解释有关
天命神学的语句时,虽然有所修正,但仍有所保留。如它认为君子遏止邪恶,发扬贤善的行
为,是顺应天的表现,可以获得天赐予的美好命运。这里虽然提出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
握自己的命运,但又把最后的决定权交给了天。
《易传》认为,《易经》包含了天下事物所有的道理,揭示了事物的真相,把人类历史上一
切有价值的创造成果,都归之于卦象的启示。并且认为卦象仍将继续启发人类的创造力。
文明渊薮文化华章
《周易》是我国古代占有重要地位的哲学著作,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不仅对儒家
,而且对其他各家以及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各派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后的各家各派,都从
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出发,给以这样或那样的继承、改造、解释和发挥,他们很多都以注解《
周易》的方式,来阐发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推动中国哲学的发展。它的许多思想为
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周易》的内容广泛地体现了当时生产、生活的情况,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此
外,《周易》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这一贡献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数学、医学的发展产生了
深刻影响,对近代西方创立微积分和二进位制数学也有启发。《周易》这本奇书在今天以其
玄妙和神秘,仍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玄妙而神秘的《周易》,不愧是中国以及世界一份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的宝藏,还有待
于人们继续求索、挖掘,使它放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