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大学生必读的100本书
891800000045

第45章 近代经验论的压轴之作

第四十四章近代经验论的压轴之作:《人性论》

最初问世的《人性论》并非是一鸣惊人之作。相反,它几乎无人问津。直到发

表了二

百年以后,人们对它犹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之后更是直线升温。纵观《人性论》涅

NC039之后

的雄起,我们发现这是一部写得如此有气魄,又富含哲理深邃的作品。毫不夸张的说,《人

论》“既是情感主义的伦理学,又是经验主义的美学”的书,在人类哲学史上堪称“近代经

验论的压轴之作”。

休谟《人性论》哲学史丰碑

休谟1711年出身于苏格兰爱丁堡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2岁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因

家境贫寒中途辍学,在自学中对哲学发生浓厚兴趣。于是他博览群书。广博的阅读、执著的

求索,这一切为休谟展现了一个理智纵横驰骋的广阔世界,使他最终坚定了从事哲学研究的

信念。

1732年,开始撰写他的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人性论》,1734休谟在英国经商几月

,决意放弃经商,重新回到真心喜爱的哲学研究上来。于是他去了法国。

先是在巴黎,不

久又到罗姆,在那里他主要是学习语言。一年后,休谟来到安茹郡的一个小镇拉福来舍。

休谟在拉

福来舍潜心著书两年,于1737年年中,基本完成了《人性论》的写作。

虽然休谟的《人性论》是在法国写成的,但他对这部著作的构思和设计早就开始了。根据休

谟自己所说,他在离开大学之前就开始构思这部著作,21岁前制定了写作计划。也就是说,

至少在1725年和1732年,休谟就已分别开始和完成了撰写该书的准备工作。

因此,可以说,《人性论》是休谟多年哲学思考的结晶,包含了他对各种哲学

问题的最基本的表述,尽管他后来的著作对《人性论》有许多补充、删节和修改,但他的基

本观点是在这部著作中确定的。

1739年出版第一卷,1740年出版第二、三卷。休谟对此书期望甚高,但未受到人们重视,以

至于他沮丧地说,这本书从几乎一生下来就夭折了。经过反省,他认为问题出在阐述方式上

,遂于1748年和1751年将该书的第一卷和第三卷改写成两个小书,即《人类理智研究》和《

道德原则研究》,出版后获得成功。1776年休谟逝世。

休谟是一位著述丰富、涉猎广泛的多产作家,但就其哲学著作而言,主要是《人性论》和两

个《研究》:《人类理智研究》和《道德原理研究》。

论知性情感道德经验主义的人学

《人性论》有一个副标题:“在精神科学中采用实验推理方法的一个尝试”,它表明了休谟

力图把近代实验科学的成果同哲学研究结合起来的意向。

《人性论》全书分为三卷:第一卷“论知性”,是他的认识论;第二卷“论情感”是在认识

论地基础上对情感及其作用的研究;第三卷“论道德”是他的道德理论。在这部著作中,休

谟提出和论证了他的经验主义的基本原则,表明了怀疑主义的哲学态度,并从那些基本原则

出发,广泛讨论了伦理、审美、政府的起源、社会的发展等方面的许多问题,全书构成了一

个完整的体系。

休谟认为,与已经相当完备的自然哲学相比,关于人的精神哲学虽然发展缓慢但却更为重要

,因为一切科学归根到底都与人性有关,而哲学的纷争根本上就在于对人性缺乏科学的认识

。在他看来,这门精神哲学与自然哲学一样必须建立在经验与观察之上,作为其基础与核心

的“人性”应包括知性和情感两大主要部分。因此,休谟给自己提出的任务就是运用实验推

理的方法来剖析人性,以便建立一门“人的科学”。

《人性论》首先讨论知性。休谟将认识的基本要素称为“知觉”。心灵的全部知觉都是双重

的,分为印象和观念两大类,两者的区别在于刺激心灵进入意识时强烈与生动的程度。印象

是进入心灵时最强烈生动的那些知觉,包括初次出现于心灵中的一切感觉、情感和情绪。观

念则是印象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象,它是印象的摹本。知觉还可以区分为简单知觉和

复合知觉,一切简单观念与简单印象是相互类似的。复合观念虽然未必与复合印象相似,但

是它的构成要素都是由简单印象来的,

因此人性科学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印象先于观念,一切观

念起源于经验,不存在先天的观念。至于源于感官的印象从何而来,则是人类理性所不能解

决的问题,因为我们无法超越感觉这一认识的界线对此作出说明。所以对认识而言,真正有

意义的工作是说明形成观念之间关系的秩序和原则。心灵对于由印象而来的观念有两种能力

,即记忆和想象。记忆复现印象并以精确的次序保存观念,想象则可以自由地安排观念,想

象自由就是人性科学的第二条原则。

由此而形成的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完全决定于我们所比较的各个观念。

另一类是可以不经过观念的任何变化而变化的,

前者只涉及观念之间的关

系,只要它符合观念联结的原则,由此形成的知识如数学就具有确定性,不过它的内容极

其有限。后者主要是因果关系似乎能够推溯到我们感官以外,并把我们看不见触不到的存在

和对象报告给我们,它构成了知识的大部分内容即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基础。

显然,我们关于因果关系的信念建立在原因与结果之间有某种恒常结合即必然联系之上,这

种必然联系不可能源于理性而只能来自经验,但是经验所提供给我们的不过是一些特定的对

象在过去的一切例证中是经常结合在一起的,它既不以能告诉我们它们为什么会经常结合在

起,这超出了它的界限,是它无法回答的问题;也不能告诉我们它们将来亦必然如此。因为

经验仅对过去已经验过的东西有效,太阳过去每天都升起并不表明它明天一定会升起。实际

上就我们所知,因果观念乃源于“习惯”。由于多次经验到两个事件的经常结合,当我们知

觉其中一个事物时,习惯便驱使我们联想起另一事件。因此,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只能

是或然的推理。在休谟看来,虽然我们无法确知感觉的来源、实体和上帝的存在以及因果必

然性的真实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然走向彻底的怀疑论。他对这些问题的置疑其目的

只是免除那些与此相关的问题,从而将认识限制在我们能够解决的问题之上。

《人性论》第二卷讨论情感。知觉分为印象与观念,而印象又可以分为原始的和次生的两种

,这就是感觉和反省。前者包括全部感觉印象和一切苦乐感觉,后者则包括情感和类似情感

的其他情绪。反省印象还可以区分平静的和猛烈的,对于行为、著作和外部对象的美和丑所

有的感觉属于第一种,爱和恨、悲伤和喜悦、骄傲与谦卑等情感属于第二种。休谟在这一卷

中主要探讨了那些猛烈的情感的本质、来源、原因和结果,他以情感先于观念的原则为其伦

理学奠定了基础。

在第三卷中,休谟讨论道德的问题。休谟将他的认识论和情感论应用于伦理学,并且认为关

于道德的推理将证实关于知性的情感的论述。心灵除了知觉没有别的东西,关于善恶的判断

也是知觉,因而伦理学是一门行为科学,必须建立在经验与观察的基础上。习惯性的联想不

仅使我们相信自然有因果关系,同样使我们相信人类行为也有因果关系,相似的原因产生相

似的结果这个原则对两类事件都成立。真正说来,道德的区别不是从理性而来的,因

为理性的作用在于发现真伪,而我们的情感、意志和行为没有真伪之别,它无所谓违反或是

符合理性,道德不如说是被人感觉到的而不是被人判断出来的。既然道德的区别不在于观念

,那就一定源于印象,即源于我们的道德感。因而理性也不构成与情感的对立关系,它是

并且也应是情感的奴隶,除了服从和服务于情感外再也没有其他功用。情感的主要内容是苦

乐的感觉,一切道德都是建立在这些特殊的感觉基础上的。德的本质就在于产生快乐,恶的

本质就在于使人痛苦。德与恶是被我们单纯地观察和思维任何行为、情绪或品格时所引起的

快乐和痛苦所区别的。休谟一方面坚持道德情感主义而反对道德理性主义;另一方面亦力图

使其功利主义观点不至于陷入自私的褊狭性,由此他将“同情”看做道德的重要原则。同情

是心灵的交感、情绪和情感的传达,是观念到印象的转化,它能够使人超出自我,对他人的

利益乃至公共福利产生关切的情感,因而是德性的重要来源和社会生活基础。

《人性论》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验论哲学巨作,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哲学

著作之一。其哲学观点曾对苏格兰常识学派的创始人托马斯·黎德、德国哲学家康德等人的

思想产生过重大影响,并成为现代西方实证主义、实用主义、新实在论等各种经验主义流派

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

虽然一开始《人性论》出版后,没有引起什么反响,休谟悲伤地称“它一出世就死去了”。

但到后来却获得巨大成功。

休谟的《人性论》尤其是其中关于知性的学说在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因果学说

及其人对归纳问题的阐述至今仍然是人们讨论的课题,而他的怀疑论不仅使宗教,也使唯理

论甚至经验论陷入了困境。

在近代英国经验论者中,《人性论》最彻底地贯彻了经验主义基本原则,也正因为彻底,从

而最充分地暴露了经验主义的局限性。

总之,这是一本创建了近代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对近代和现代西方哲

学影响巨大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