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大学生必读的100本书
891800000090

第90章 哲学领域的高层次之作

第八十九章哲学领域的高层次之作:《存在与虚无》

美国哲学家丹图在《萨特传》序言里评价萨特的哲学体系:“无论就其范围和独创性,结构

上的大胆和逻辑上的缜密,论辩的力量和对于人类的关心的程度,还是就其整个思想视野的

广博等,都足以与柏拉图和笛卡尔、斯宾诺莎和康德、黑格尔和罗素的体系相媲美。这是哲

学领域的最高层次”。

存在先于本质唯心主义体系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法国哲学家、戏剧写作和小说家,理论著作有:《自我的超

越》、《情感理论概略》、《想象心理学》、《存在与

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什么是文学》、《辩证理性批判》。

名作《存在与虚无》一书写于二战中,在1943年发表。

《存在与虚无》一书是在前人的观点的基础之上创作的,该书的主要内容讲述“现象学的本

体论”、“自由理论”。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现象学的本体论”,显然是哲学著作。

《存在与虚无》一书提出要建立现象学的本体论,由此消除一些使哲学感到麻烦的二元论,

用现象的一元论来替代。

该书理论的逻辑出发点是现象。他认为胡塞尔的现象学从事情本身入手,即从现象入手的思

想是一种重大成就:“现代思想实现了一个重大的进步,就是把存在归于一系列的显现。”

现象自身就是存在着的、现实的、具体的。研究存在、研究本质就得从现象入手,这种现象

的显现则是存在的本质直观。在萨特看来,并不存在什么抽象的、超越现象的本质,本质是

由一系列的显示存在者的显现决定的。

研究人的本质就必须从现象入手,因为人的本质就是由现象揭示出来的。显现并不隐藏本质

,而是揭示本质,它就是本质。由此,用现象作为“存在”的本质,这就是现象的一元论

对此的论证,书中指出通过“反思前的我思”来消除二元论。萨特认为,现实的存在总是被

一种情绪和主观气氛(主观性)所包围和渗透,这种情绪和气氛便是“反思前的我思”。它之

所以为“反思前”,不言而喻,因为它先于反思,处于没有觉察到自我,没有断定自我,没

有区别出主客体的分立状态,因而它又是“无思者之思”,这样反思前的,无思者的意识,

是一个虚无,它是人实存的绝对源泉,同时,这种反思前的我思也就是超出自我之外的自主

意识,是作为排除了意识内容的,根本分辨不出主客体的“纯粹意识”,它不依赖于自我,

又存在于自我之中。这种纯意识的活动本身具有一种意向性,它指向外物,指向自我,并由

此发现和包容作为意识对象的外物,赋予对象以本质和意义,此时意识已超越自身达到客体

,亦即直接“显现”、“指示”客体,与此同时,也就把物的“外表”和“内部”、本质和

现象融合在一起了,这样,意识也就成了无内容的东西,于是作为“无思者之思”的纯粹意

识,也就消除了外在于人的意识的最初前提,消除了古典哲学所说的主客体的分立,消除了

二元论的“弊病”。萨特把这种纯意识活动的意向性或纯粹主观性当成独创,凭借这就可以

排除了二元论,即唯物论和唯心论。

在此,萨特运用“现象学还原法”将意识与产生意识的物质割裂开来,然后将意识推到极端

,变成空无内容的抽象概念,变成抽象的意识是一切存在的源泉,而物质存在则被变成由“

显现”决定的东西,于是他把抽象的“纯粹意识”当成认识世界的出发点。然而,这并不是

什么新的发明,它正是一切唯心主义者所主张的,把意识当做第一性的,非理性的直觉主义

的东西。所以,书中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仍然是主观唯心主义的非理性主义的东西。

萨特根据“现象一元”的现象学原理,提出了两种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存在”;“自在

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即把个人面临的浑然世界,即物质世界的存在,称之为“自在

的存在”,把人的意识的自我存在,称之为“自为的存在”。

如果说“自在的存在”是完满的、充实的,那么“自为的存在”是虚无,亦即洛根丁及

其虚无飘渺的一生。

萨特指出,“自在”和“自为”并不相互反映,相互包容,而只是存在着一种“位置”的距

离关系。

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关于人的自由、人的本质问题占有突出的地位。要阐明人的自由

、人的本质,萨特认为必须先强调存在主义有共同的命题:“存在先于本质 。”什么叫“

存在先于本质”?书中说,“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然后才说明自身”。“因为人之

,是空无所有;只在后来人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照自己的意志而造成他自身。所以说

,世间并无人类本性,因为世间并无设定人类本性的上帝。人,不仅就是他自己所设想的人

,而且还只是他投入存在以后,自己所志愿变成的人。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

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这原理,也即是所谓的主观性”。

但是,这仅仅是表面之言,无法揭示“存在先于本质”的原理,是一个一切从主观性出发的

原理。并且这一原理在萨特哲学体系中不是孤立的,它是他的整个存在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从理论构成来说,萨特是把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法用到人的身上;是萨特的所谓“自为存在

”的延伸;人的存在就是人的一系列活动,现象学称之为,存在可以还原为一连串的表露存

在的显现,人的本质表现在这一连串的显现中,对它只能直观,而不能用“知性”加以认识

就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实质来说,它从根本上歪曲和割裂了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的关

系,把人看成是孤立的生物个体,看成是超社会、超时代、超阶级的纯意识的个人;把人的

本质看成完全是由个人主观性决定的东西,借以否认人的社会性;而从方法论上说,萨特否

认从许多的个别中抽象出人的普遍本质,以个别代替普遍,他的理论陷入了形而上学。不单

这样,书中还把人的本性同人的自由等同起来,并赋予这种自由以本体论意义,这也就成了

个人意识。

他认为个人意识是世界赖以存在的条件,意识是第一性的;个人意识构成人及其存在的本质

;个人意识既是人存在的条件,又是人的自由的源泉;没有自由,人则变成虚无,于是他认

为自由即是人的命运,“人是被判决为自由的”。

萨特还把他的自由理论引入到伦理学领域,使它与“责任感”联系起来。他强调一个人要对

自己的存在负完全的责任,要自己主宰自己,不管发生什么情况自己都要承担全部责任。

责任问题是个伦理问题,在伦理学领域中萨特把人的

存在——自由与“责任感”联系起来是很重要的,他使人意识到对自己的存在、行为应负有

严肃的责任。

但是,萨特在强调个人对自己、对他人、社会承担责任时,把个人承担责任绝对对立起来,

并试图以此来约束个人绝对自由,使人做到诚实,这就使他关于人是绝对自由的理论陷入二

律背反之中。萨特一方面主张人对自己的行为,对他人负有完全的责任,另一方面又否认个

人作出自由选择时的伦理标准的客观性。萨特不承认客观环境对个人主观意志、个人责任感

具有制约性;不承认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也负有责任;在道德领域里,把

道德的责任感与道德的阶级性对立起来,这就不能不否认产生道德责任感的社会历史根源,

结果必然使他的关于责任感的理论,在道德实践中成了无稽之谈。

与萨特自由理论联系的是萨特的“行动哲学”。萨特认为,存在主义崇尚人的自我意识、人

的自由和自由选择,决不可把它称之为清静无为的哲学,因为它以行动来解释人;也不可把

它称之为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因为它主张人的命运在自身,存在主义是乐观主义的,是一种

行动学说。因为它告诉人们:不要怯于行动,人的惟一希望是在他的行动之内,行动是使人

生活下去的惟一事情,所以,存在主义是一种行动和牵涉的伦理学。

发展前人高层哲学

《存在与虚无》一书的主旨思想是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以及关于世界的荒诞性。这种把

存在与本质割裂开来的思想,显然是形而上学的诡辩论。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岂不是主观

唯心论、唯意志论?但我们对他的哲学思想的估价,必须和他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联系在

一起。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的发表,正是法西斯势力这一种“恶”,在欧洲日益猖獗并

正在造成巨大灾难的时候。这在当时条件下,这部论著正是带着与这种“恶”相对抗的性质

。对人和社会关系的一种批判性的认识,其中包含着作者本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否定。

特别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力量还在于,它一方面指出了现实的荒诞,另一方面又给予在荒诞

之中挣扎的人们指出了一条出路:自我选择。在某种程度上,给了人们一种用来摆脱苦闷和

失望的精神力量。这就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战后的法国、西欧和世界某些国家风靡一时的社会

心理基础。书中思想是复杂摇摆不定的,又深刻地渗透了现实主义的和乐观主义的倾向。但

真实地描述生活的意图同他的悲观主义的存在主义形而上学发生了冲突。由此可见,书中的

世界观是自相矛盾的。书中力图克服主观主义,但是存在主义的观点使得他在认识论和道德

方面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标准,否定了社会生活中的决定论。

总之,《存在与虚无》这本书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是,这部著作对资本主义法

西斯主义作了某些深刻地揭露,对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事业也具有重大贡献,不失为人类进步

事业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