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中国现代文坛上的长篇力作:《围城》
《围城》是钱钟书的惟一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里,作者运用幽默的语言和毫不留情的
讽刺手法,描写了主人公方鸿渐颠沛流离、无家可归的人生境遇。《围城》向人们揭示了这
样一个主题: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是这样,对职业也是这样
,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围城》是一部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都很高的传世佳作,在中国文
学史上是难得的优秀作品。
《围城》世界人生百态
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现代作家、著名学者。创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和长篇小说《围城》及大量的学术论文如《管锥篇》等。
独树一帜,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的《围城》写于抗战后期,据作者说整整写了两年,“两
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可见,作者是在一种极不平常的生活和心态中完成这部作品的
。读者最初读到这部作品,是在1946年2月15日出版的《文艺复兴》第1卷第2期上,至翌年
元旦出版的第2卷第6期止,共分10次登完(中间第2
卷第3期轮空)。1947年5月,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单行本。到1949年一连出了3版。
《围城》这部小说共分9章,大体上可以划为以下四个单元:
第1章至第4章为第一个单元。这个单元写方鸿渐在上海和家乡(江南某县)的情形,以写他在
上海的社交生活为主。在该单元中,方鸿渐和苏文纨的“爱情”瓜葛占了主要位置。苏文纨
的自作多情、一厢情愿和方鸿渐的虚与委蛇、另有所欢,使他们演出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
滑稽戏。这些戏把一对面目相善、心思不同的男女推向了前台:一个暴露了大家闺秀矜持自
负而又装嗔作娇,最后不免落得空对镜花水月的尴尬相;一个暴露了纨绔子弟优柔寡断而又
玩世不恭,最后不免落得只好败走麦城的狼狈相。围绕着他们,作者还写了十里洋场社交生
活中的各种人物,如在美国人开的花旗洋行里做买办、喜欢人们唤他Jimmy的张吉民,外表
时髦、骨子里守旧的董斜川,“对雌雄性别,最有研究”的青年哲学家褚慎明,满肚子不老
实、自我标榜是“新古典主义”的诗人曹元朗,以及错认方鸿渐为情敌,枉费了心机的赵辛
楣,甚至还有生得漂亮,头脑乖巧的唐晓芙等等,他们都在作者笔下一一显示了各自的性
本相,无论宴饮会客、谈诗论文,以及各种应酬交际,都表现了他们的内心空虚、百无聊赖
以及庸俗不堪。显然,这种生活不会培养健康的友谊与爱情,更不会培养高尚的情操与理想
,它本身就是一个有待冲破的“围城”。
第5章自身可以构成第二个单元。这个单元起着过渡或衔接的作用。在这个单元中,分别尝
了“爱情”苦酒的方鸿渐和赵辛楣,从爱情牢笼中冲了出来,他们从假想的情敌变为同病相
怜的好友,共同到湖南平成三闾大学谋事。在本单元中,作者还为第3个单元的闹剧准备了
新的角色,他们是未来三闾大学的训导长李梅亭,副教授顾尔谦和青年女助教孙柔嘉。他们
和方、赵结伴,由沪启程南下,一路上演出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这个临时凑成的小
团体人数不多,矛盾却不少。发生在他们中间的种种纠葛龃龉和调侃嬉闹,以及沿途所遇所
闻构成小说中非常精彩的一部分,本部分的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虽然着墨不多,但有声有
色,熙攘喧闹,一望而知,是高手素描出的一幅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特有的社会风
俗画。
第6、7章为第三个单元。这个单元以三闾大学为舞台,使堂堂学府里的各式人物依次粉墨登
场,演出了一幕幕斯文扫地的闹剧:上自校长、训导长、各系主任,下至职员学生,甚至还
有家属,都卷入了一场令人头晕目眩的人事纠纷。职业上的排挤,情场上的竞争,堂而皇之
的例行公事,见不得人的谣诼诽谤,以及令人防不胜防的阴谋诡计,简直令人眼花缭乱。自
然,这些闹剧背后是有“黑乎”的,这些“黑乎”就是那些混迹学界的学术骗子加官僚、市
侩。
难怪作者在小说的《序
》中说,他所写的也是动物,只不过是“两足无毛动物”而已。
在本单元结束的时候,赵辛楣、方鸿渐和孙柔嘉又先后走出了三闾大学,各自到他方谋生。
第8、9章为第四个单元。在返回上海的路上,方鸿渐和孙柔嘉结了婚。这对双方来说,都不
能算是令人激动的结合,加以失业带来的忧虑,使他们婚后不断发生争吵。
这种争吵在返沪途中还比较单纯,定居上海后,由于双方亲族的介入,就使矛盾变得更加复
杂了,在婆媳、翁婿、妯娌、亲朋……乃至主仆之间,都发生了数不清的龃龉和纠纷。最后
,方、孙的矛盾终因前者辞去报馆职务而激化,他们刚刚建立起来的“无爱的巢”就这样倾
覆了。新家的解体使方鸿渐再次冲出一个“围城”,这对于他来说,既是痛苦,也是解脱。
但解脱之后,他面临的仍是“围城”,他打算去重庆找刚上任不久的赵辛楣解决职业问题,
那肯定也是一条前途未卜的路,因为这部题名“围城”的小说所描写的整个环境,压根儿就
没有给它的主人公提供一个自由的天地,因而他们还不能摆脱人生的困惑。
小说在那个老式的自鸣钟发出的一串“当当……”声中结束,这个暗示性的结尾,像小说的
题目一样具有深意。许多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都没有提供什么关于社会和人生出路的明确结
论,但它们描写的生活本身,就像这个老式自鸣钟发出的声音一样,“深于一切语言,一切
啼笑”。《围城》也如此。
据粗略统计,《围城》共写了70个左右的人物,其中最有个性的10多个人物,当得上黑格尔
那句名言:“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
一系列的人物、事件、情感矛盾中,最终起着制约作用的,还是当时迫在眉睫的
民族矛盾:不仅方鸿渐的“旧家”因侵略者点燃的战火而失去了乡间的产业,被迫蜗居上海
,因此加速了大家庭的解体过程,就是他和孙柔嘉刚刚建立起来的那个“新家”,也因日本
人的势力渗入报馆而促使他辞职,从而扩大了他们夫妻之间的裂痕而导致了小家庭的崩溃。
对于方鸿渐来说,他的离开报馆和从家里出走,是他激于民族大义冲破的又一个“围城”,
夸张言之,是一次小小的“蜕化”。脆而不坚的蛋壳既然已被啄破,谁能说不会从中飞出和
从前不同的一个方鸿渐呢?小说的这个结局,即令不能肯定是主人公觉醒的开始,那也是现
实生活迫使他做出的具有政治色彩的选择:在苟且偷安和民族大义面前,他选择了后者。“
五四”以来的历史表明,在外敌面前保持起码的民族尊严,这正是许多知识分子走向进步的
开端。
艺术宫殿语言宝库
《围城》是我国现代长篇小说中少见的最富理趣和最富生活内涵的作品,也是我国现代文坛
上最负盛名的长篇力作之一。《围城》集中体现了心理讽刺的高明技艺,钱钟书能用极聪明
、极
尖锐的语言道出像格言似的东西,令人拍案叫绝。《围城》“对中国现代讽刺小说艺术的发
展增添了前所未有的东西”。《围城》问世以来,已有英、法、俄、日、德、捷等多种外文
译本在海外出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教授誉之为“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
营的小说”。
在现代文坛上,《围城》是一部以“尖刻”闻名的讽刺小说,但它的艺术手法却来得细腻而
婉转。虽然如此,它并不琐碎,也决不圆滑。面对着那样一个奇形怪状的社会和那些令人作
呕的恶浊景象,任何一个正直的作家,都不可能隐忍自己的鄙夷和憎恶,只是作家的这种感
情,并非“火山爆发式”的,而是化作徐徐燃烧的火焰,不时从那些看似心平气和的叙述和
议论中喷射出来。这是一种白热化了的感情,虽然不是“火山爆发式”,却同样具有摧枯拉
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