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名人脸谱
911200000008

第8章 孔子之后的命世者

第六章 孔子之后的命世者

——黄仁宇如此看孟子(约前372-前289)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如此豪言,也只有出自孟轲老夫子之口。而他的这些言论,就如同释迦牟尼刚出生时就自己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高唱:“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一样,并不会让人诧异和反感。

黄仁宇先生就非常推崇孟子,甚至认为他的功劳在孔子之上,他说:“从个人说辩的能力和长久的功效两方面讲,孟子在传统政治上的地位要超过孔子。”确实,孟子的文章及其体现出来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都不容忽视。

孟子的文章总体上明快练达,酣畅犀利,气势磅礴。他能用巧妙的方法将谈话引入预设的话题,能用不断的反诘揭露论敌的破绽,能用形象恰当的比喻说明事理,能用有力的逻辑推理阐明自己的论点。尤其是措辞委婉,诙谐幽默中不失脱俗,委婉例证中不失空洞。

好战的梁惠王对此应该深有体会。梁惠王曾经满怀疑虑的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孟子在与梁惠王的一对一答中,不着痕迹,但梁惠王的错误已经显而易见。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历尽千辛万苦。在宣扬儒学,提倡仁政的道路上,孟子同样步履艰难。甚至于险些客死他乡。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既然以命世者自居,也自然做好了受苦的准备。“穷且益坚”孟子依然用他特有的幽默犀利,去劝说那些君王。

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对梁惠王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这些简短事例中,无一不体现孟子的机智善辩且好辩这一鲜明的性格。 长年的游说生涯,孟子还形成了豪放直率的性格。孟子为了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可谓随时随地,不遗余力了。尽管他的游说并不能让诸侯改变先前的暴政而施行他心目中理想化的仁政,但在当时广大的普通民众心中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甚至对后来的皇帝、大臣以及学者起到前车之鉴的效果。 并以此作为施政路线,维护自己的统治。

正如黄仁宇所说:“以人心维持政府这一观念,并无特别了不起之处,这观念也非中国人所独有,可是不论付诸实施与否,却被中国的统治者当作口头禅,前后宣唱达3000年,甚至成为公众生活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似其他国家的宪法情义。”

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却又发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内心最强烈的声音。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对残害百姓的君王,他痛加指斥,认为可废可弑。这旷古未有的议论,让后世的一个皇帝很是不爽,他就是朱元璋。朱元璋一边读《孟子》一边骂:“这老头要如生在今日,岂能放过他!”

孟子的民本思想并不止于“民贵君轻”这一点。他还说“民有恒产者方有恒心”。用今天的话说,让人民群众有了固定财产就能安定民心,于是,推行仁政就有了经济基础。他所说的“仁政”核心其实就是“保民”“贵民”,他在“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的文句里已经勾画着一个最低限度的保障。其提及生活程度,则以“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为标准。

他又说:“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就是说在百亩耕地之外,每家还有五亩宅基地,在房前屋后种桑养蚕(那时尚无棉花种植),这样有了丝绸织布成衣,一家老小就有足够衣服穿了。再养上五只老母鸡、二头猪就可以有肉吃。这种给人民群众提供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的经济思想岂不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吗?

孟子不但教导当权者如何做事,也教导普通人如何做人,孟子最吸引人的是他的性格的刚毅。在两千多年前,孟夫子为中国人树立了一个人格的标杆,这个标杆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延伸,直到今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是他所推崇的理想人格,他认为人格的重要远远高于财富、权力、地位。主张做人要做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孟子的人格主张无疑为萎靡的知识分子在人格中注射了一支强心剂。浩然之气的“大丈夫”,自古以来激励了无数的志士, “懂得了这个词汇,才可以懂得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另外,他主张舍生取义,在义面前,蹈死不顾,利义相比,应轻利取义;生死关头,也要舍生取义。

孟子在两千多年前为人们阐释了什么叫骨气,这无疑是给中国知识分子吃了一剂壮骨粉。以后中国历史中无数的所志士仁人前仆后继,也就是孟子这剂壮骨粉的功效了。这也足以能够让炎黄子孙以之为榜样,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挺直自己的脊梁。

【名家巡礼】

黄仁宇:(1918——2000),祖籍中国湖南长沙,后入美国国籍,他是史学界的异数,致学于哈佛学派和剑桥学派之间。他的“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从而高瞻远瞩地考察中国历史的“大历史”观,在史学界影响深远。按现代大史家钱穆先生之不知一国之史则不配作一国之国民以观之,则黄仁宇先生之欲树国民历史性格功不可没。主要著作有《十六世纪明代之财政与税收》、《万历十五年》、《放宽历史的视界》、《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地北天南叙古今》、《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