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代言情唐宫盛世
9233800000032

第32章 Chapters32

永宁宫中,一个低低的声音咒骂着。

女子脸上的怒气可见,双手紧紧的拽进着。

忽然,女子抬起玉手,将桌上的茶杯,狠狠的摔在了地上。怒道:“好一个小贱人,先是说我得不到皇后之位,现在又勾引的陛下对他如此欢心,居然拿朝廷上的要事与之商议,想爬到我的头上,做梦!”女子重重的‘哼’了声。

宫女忙着跪在地上收拾破碎的瓷器。伏在地上道:“娘娘,凤体重要,为了个新进的小丫头,不值得!”

杨妃看了眼地上的奴婢,再度‘哼’了声,转身朝内屋走去。走至屏风时,嘴角扬起了一个轻微的笑容,转身吩咐道:“去传太史令李淳风。”

“是!”底下的奴婢恭敬道。

出征之事已定,由李恪任大将军,即日出发!

李恪接到圣旨后,极为感动,俯身道:“臣必不辱皇命,不收服高丽,绝不还朝!”

为此一事,太子在行宫中大发脾气。

太子环顾左右四周,怒喝道:“你们这些人都是酒囊饭袋,我养着你们干什么?朝廷之上,竟然就这样将兵权拱手送与他人。”

说完转向侯君集,冷冷讥讽道:“大将军身为本宫之人,本宫视将军如出左右,将军既然帮助李泰说话,未免野心太大了吧!”

侯君集看了眼太子,恭敬道:“太子有所不明,李泰从未领过军,若他出战,必败!届时在陛下面前,再没有了与太子争夺的资本!老臣乃是一片苦心啊!”

太子斜眼看了下侯君集,道:“这倒是本宫有失洞察咯!”

听着太子不阴不阳的语气,侯君集心中无奈的叹了口气,无奈之下还是陪着笑脸道:“非太子之过,是老臣愚昧,未能体察太子之意!”

太子的脸色终于有所缓和,轻轻道:“这件事就这么算了,下次若有,定当不赦!”

~~~~~~

远在齐州的李佑,听闻消息后,半倚靠在榻上,笑眯眯的看着兵书!

下面的一将领道:“这武则天从中坏我们的好事,齐王有何想法?”

李佑轻轻的翻过一页,淡淡道:“这女子聪慧,若能收服,定会成为本皇的左膀右臂,不过是去征一趟高丽而已,不必过于在意!父皇心中的人选乃是魏王李泰,他岂肯将兵权拱手让与本皇的三哥!”

太子李承乾的一闹,传至太宗耳朵时。太宗的脸色微微的变了变,但瞬间便不再有所波动。仍用心的飞扬的练着书法。

我在一旁安静的研着墨。太宗的字不拘一格,风流自成一体。看着颇为赏心悦目!

待他将‘天下’的最后一点点玩,长长的舒了口气。

看着伏在下面的太监道:“退吧,由他吧!”

“奴才告退!”

太宗抿了口我端上去的茶,轻声道:“朕写的这两个字如何?”

我掩口笑着道:“江山自在其中!”

太宗看了我一眼,亦笑了!

太宗缓缓起身道:“前几日突厥王送来了十匹好马,爱妾愿与朕一起去观望下嘛?”

我笑着摇摇头,歉意道:“臣妾不喜马!”

每当看到马,我都会想起与雨丝一起在马背上驰骋的快乐时光,那时还有李泰,而如今,却只剩下我孤单影只!

太宗笑笑,亦不在意,便踏步而去。

我恭送他出门,见他的背影逝去。才转过身来。这李承乾的本性未变,现在连太宗都对他不上心了。这太子之位已不稳妥了。

他那一天对我的羞辱,我怎会忘记。我知历史,亦知他的结局。

我无须动手,只须静静的等待着,看他如何在尘世中飘摇,被人唾弃,被人遗弃。

~~~~~~

春去秋来,下了一场纷纷的大雪!

长安被淹没的洁白一片!

待春再来,化为点点水,透露着阳光的温暖!

这一战,已有两年,初时,前线还有捷报传来。太宗欢欣不已。

而今,由于其他小国纷纷附应高丽,终成了一场持久战!

寒苦之地,终有不适。每天看到太医们忙碌的出入在宫里宫外,为前线退下来的伤员治疗,不时,宫女心惊胆颤的议论着那些士兵,有些得了疾病,有些血流满面,有些断了手臂,有些断了腿,甚是可怜。虽然太宗对他们的体恤费了不少心思,但我的心不禁一阵苦闷。

劳民伤财,这些人得受多少痛楚,活着比死了更卑微。

那些死去的为国之士,家里的妻儿老母,将来该如何生存?

一时间,整个长安沉浸在了悲伤的气息中。

太宗的眉目间整日显着忧愁,长吁短叹。一日中,皆要问下三四遍前线的战况!

而在这些时日中,唯有太子府中常有歌乐之音,飘渺在皇宫中!

太子扬言道:“人生在世,须得欢尽!那些贱民是死得其所。”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的眉头一皱。

想比之下,未曾参战的李泰从始至终并没有过多的抱怨,如今是整日出入于军营,慰问着那些伤残的士兵,甚至痛哭流涕。

太宗对此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李承乾见太宗未加多斥,更是放肆无惮。以为皇位已是囊中之物,整日招着手下游玩行乐,奴役百姓。对李泰的诸多行为,嗤之以鼻!大骂他:“费劲心思,也不过杀个王爷,等本宫将来有一天登基,必要摘下他伪善的面具。”

时年七月,李泰上奏:修撰《括地志》。太宗闻言大为欣喜,特命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将谢偃共同参与。

于是大开馆舍,广延时俊,人物赴凑,门庭若市。

李泰的声望,在长安无人能出左右。

太子见势不对,亦上奏要修筑一文学阁,典藏世事之名学,却被太宗驳回,并训诫太子前线战事吃紧,军饷实是不易,平日里还是节俭一些的好。

太子的愤怒再起,矛头直指李泰。

命人斥责李泰,却被李泰拒之门外。

散布谣言于宫中,却被太宗压了下去。

此时众臣心中早已有数,陛下的心偏向了魏王,太子只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