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胡适人生智慧书
944600000024

第24章 2 待人要于有疑处不疑

第六章2 待人要于有疑处不疑

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于有疑处不疑。

——《胡适全集》

善“疑”既是好事,又是坏事。在做学问时多几点疑心,能探究出前人治学的失误和不足;但是与人相处要是疑心重,就会把自己置于疑神疑鬼的云雾中,觉得人人都不可信,其他人也会对你敬而远之,不付出真心。

胡适认为,动辄投以人研究的眼光,不是真聪明人所为。真正大智慧者,会待人以宽,于有疑处不疑。

武则天当政时期,曾下诏禁止天下屠杀牲灵、捕捞鱼虾,弄得王公大臣宴请宾客只能吃素席,不敢带有一点荤腥。

朝中有个叫张德的人,官为左拾遗,一贯受到武皇的信任。在他儿子出生后的第三天,亲友、同僚纷纷前去祝贺。张德觉得席上都是素菜实在过意不去,便偷偷地派人杀了一只羊,做了一些带肉的菜,并包了一些羊肉包子让大家吃。

在他的同僚中有个叫杜肃的,官拜补阙,见席上有肉,以为张德违犯了皇帝的诏旨,顿生恶意。临散席时,他悄悄将两个肉包子揣在怀中。散席之后,便去武皇那里告了黑状。

第二天早朝,武皇处理完政事之后,突然对左拾遗张德说:“听说你生了个儿子,我特向你表示祝贺。”张德叩头拜谢。武皇又说:“你那席上的肉是从哪里来的?”张德一听,吓得浑身哆嗦,他知道,违诏杀生是要犯死罪的,故连连否认道:“为臣不敢!为臣不敢!”武则天见状,微微笑道:“你说不敢,看看这是什么?”说着,便命人将杜肃写的告状奏章和两个肉包子递给了张德。张德一见,面如蜡纸,不住地叩头说:“臣下该死!臣下该死!”此时,告状的杜肃,站在一旁洋洋得意,等候封赏。

武则天对这一切,早已看在眼中,稍稍一停,便对张德说:“张德听旨:朕下诏禁止屠杀牲畜,红白喜事皆不准腥荤。今念你忠心耿耿,又是初犯,也就不治你罪了。”

张德听后高声喊道:“谢主隆恩!谢主隆恩!”而杜肃却惊得瞪大了眼睛。

只听武皇又道:“不过,张德你要接受教训,今后如再请客,可要选择好客人,像杜肃这种好告黑状的人,可不要再请了!”

一时间,张德感激得痛哭失声,诸大臣见武皇如此忠奸分明,不信谗言,用人不疑,便一起跪倒在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而那个告状的杜肃,在众人不屑一瞥的目光下,羞愧得无地自容,武皇“退朝”二字刚一落音,便赶紧溜走了。

杜肃向武皇告状,本是为了显示自己对主子的忠诚,维护武皇的威严,按理应得到封赏;张德违抗圣旨杀生,按理应当处以死罪。没想到武则天使用了灵活的政治手腕,戳破告密者的面皮,对倚重的忠诚给予了充分的信任,于是一位忠奸分明、不信谗言、用人不疑的君主的高大形象便在众人心目中牢固地树立起来了。

胡适在生活工作中也深知用人不疑的重要性,与之有交往者他总是报以充分的信任。从任用沈从文的问题上可见一斑:

文学大师沈从文并没有接受过正式的高等教育。14岁时,他参加了本乡的土著部队。1923年到北京,在北大旁听,辛苦自修。沈从文勤奋而身具天才,他不断在报纸上发表小说,1926年,就出版了第一本小说创作集《鸭子》。

沈从文的理想是做一名学者型的作家,想当教授。行伍出身而没学历,却想做教授,简直是痴人说梦。然而,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胡适到中国公学任校长,破格聘请沈从文到中国公学当老师。

1929年9月,沈从文离京抵沪,做了中国公学的老师,主讲“新文学研究”和“小说习作”。

沈从文第一次上课就出了丑。面对台下一群学生,他一下子怯场忘了词,之前背的烂熟的教案一个字也说不出。在学生们的注视下,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以此为契机,他终于想起了要说什么,开始了人生的第一堂课。

沈从文忘词的事情不胫而走,在师生中传为笑谈。有人趁机对胡适说,沈从文上课出这么大的糗,不如让他走人。胡适既然选择了沈从文,就是充分信任他的实力,他回答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走什么人?”

沈从文学问深厚,再加上教书认真,慢慢在学生中积累了好口碑,成了交口称赞的好老师。胡适的“用人不疑”在实践中又一次获得了成功。

试想,如果沈从文出师不利,胡适就对他的能力产生怀疑,匆忙罢免了他,中国公学就会失去一位好老师。而沈从文受此打击,文学史上也许就会少了一位风格清新隽永的大师级人物。

我们敬佩胡适待人的赤诚,同时也要看到他为什么能坚持这种信任。谁也不会为陌生的事物打包票,要做到于有疑处不疑,前提是你要对此人有充分的了解。唯在充分了解的前提下,若有危机发生,才能坚定自己之前的想法,不给疑虑乘虚而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