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3 待人接物要和气,宽容体谅是真谛
我的母亲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四十自述》
胡适待人接物有极佳的口碑,往往人们只见人攻击他,却没见他和别人红过脸。能有这种宽厚的性情,一方面是其自身的性子好、修养好,更深层的原因是他出色的家庭教育。
胡适母亲年轻守寡,守着胡适与丈夫前妻留下的两个的儿子过活。大家庭关系复杂,妇道之人多是非口舌,母亲维护着这个传统家庭,用自身的容忍给胡适做了最有感染力的人际关系启蒙教育。
胡适在自传《四十自述》中回忆,在他年幼时的印象里,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胡适的两个嫂嫂都不懂事,而且气量狭窄,她们常常闹意见。只是因为胡适的母亲是个宽厚和气的人,有这个榜样在,两人还不敢公开对骂对打,冲突只是停留在冷战阶段。她们闹气时,只是吊起脸,谁也不搭理谁。与胡适母亲发生了矛盾,也是如此。多年后胡适回忆起这段生活,说:“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胡适的母亲本就是脾气好的人,做了后妈后婆婆,更是格外容忍,处处留心。胡适大哥的女儿比胡适只小一岁,吃穿用度都于胡适一样,没有薄厚之分。两个小孩子偶尔吵嘴打架,母亲总是偏袒着大哥家的女儿,不问对错先责备自己的儿子。
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她们冷战时便增添了一个新武器:打孩子来出气,假借着骂孩子骂给别人听。胡适的母亲岂能不知道这种小伎俩,只是不说破,装做不听见而已。实在受不了了,就悄悄去邻居家坐一会儿,她是无论如何不和两个儿媳妇吵一句嘴的。
胡适母亲的和气隐忍,使每每在暴风雨边沿儿的家庭保持了宁静。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得理不让人,就算无理也要争三分,总怕自己会吃亏;与之相反,还有一些人,真理在握也会让人三分,显得绰约柔顺,胡适的母亲显然属于后者。前者,往往是生活中的不安定因素,后者则具有一种天然的向心力。
胡适一直坚持在重要的是非问题上论个青红皂白,但日常生活中绝不会因为一些非原则问题、皮毛问题争得不亦乐乎。争强好胜者未必掌握真理,而宽容的人,原本就把问题看得很淡,更不消说一点小是小非的争论了。越是有理而表现得宽容,越能显示出一个人的胸襟之坦荡、修养之深厚。
春秋时期,楚庄王是个既能用人之长又能容人之短的人。
在一次庆功会上,楚庄王的爱妾许姬为客人们倒酒。忽然一阵风吹来,把点燃的蜡烛吹灭了,大厅里一片漆黑。黑暗中有人拉了一下许姬的衣袖。聪明的许姬便趁势摘下了那个人的帽缨,接着便大声请求庄王掌灯追查。大度的庄王没多做考虑马上原谅了这个人。庄王对许姬说:“武将们是一群粗人,喝多了酒,见了你这样的美人,谁能不动心呢?如果查出来治罪,那就没趣了。”他对许姬说,此事不必追查。他还让在座的人都在黑暗中取下帽缨,并为这次宴会取名为“摘缨会”。
后来,吴国攻打楚国。有个叫唐狡的将军作战英勇,屡立战功。事后,他找到庄王,当面认罪说:“臣乃先殿上被取缨者也!”
楚庄王的宽容,为他换来了战场上甘心为他抛头颅、洒热血的骁勇战将。试想当日若楚庄王若不将此事大而化小,当场把轻薄许姬的人揪出来,恐怕只会增添一个丑闻,于人于己都没有任何好处。宽容使他顾全了一位热血将军的颜面,宽容使他得到了一位勇士的忠心。
将心比心,同情他人,宽容他人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能够感化人,巩固人们之间的互助亲善关系。根据胡适的生活经验,不要抓住他人的错误或缺点不放,体谅对方的难处,不仅可以减少矛盾,也会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一份宽容使生活少一分喧闹,多一分人性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