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仙侠千年修仙记
94500000081

第81章

且说僧人薛道光听石泰讲解《悟真篇》后大悟,他相信石泰是张紫阳的真传弟子,便叩拜要求收在门下。石泰笑道:“你不怕有叛教的嫌疑吗?”薛道光坚定地回答:“生死大事,如果拘于门户,难道不是自己耽误自己吗!?”石泰听后连连点头,并言自从紫阳先师授道以来,将近30年了,今日才遇到可以继承的人。于是传授口诀真要,并告诫他速往通都大邑,依靠有力者供养修道,自己则退隐于世。

从此薛道光弃僧从道,潜心修炼,于南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道成,享年114岁。留有颂云:“铁马奔入海,泥蛇飞上天,蓬莱三岛路,原不在西边。”

薛道光著有《丹髓歌》、《还丹复命篇》、《悟真篇注》传世,被尊为道教“南五祖”第三代,传人陈楠。

陈楠字楠木,号翠虚,南宋惠州博罗县(广东惠阳东)白水岩人,被尊为道教全真派“南五祖”第四代。陈楠曾以盘栊箍桶为业,后薛道光授以“太乙刀圭金丹法诀”,又黎姥山神人传与“景霄大雷琅书”,勤心修炼,道业大成。以济世教化利人为旨,常捻土为人治病,人称之为“陈泥丸”。南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中曾在道录院(朝廷掌管道教的部门)任道录,后归罗浮山。陈楠著有《翠虚篇》行世,传人有菊九思、沙蛰虚、白玉蟾等,白玉蟾常侍其左右。宋宁宗嘉定六年(1213年)在漳州梁山和一箍桶老者一起入水而逝,箍桶老者在入水前曾留一把斧子在地上,待他们入水后,斧子竟也不见了。当时白玉蟾叹道:“这是水解啊!”

白玉蟾本姓葛,名长庚,字白叟,原籍福建闽清,因祖父在海南做官,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出生于南海琼州(今海南省琼山)。年幼时其父早亡,其母改嫁,他被过继给白氏,故又姓白,名玉蟾,字如晦,号海琼子。白玉蟾自少聪颖,异于常人,十二岁举童子科,通晓诸经,擅长诗赋书画。23岁时因任挟杀人,只身渡海逃亡到武夷山,改装成道士,自称武夷散人,后浪迹于罗浮山、龙虎山、天台山、庐山等地寻仙访道。遇陈楠授其丹道与神霄雷法,并侍陈楠左右九年。

陈楠水解后,白玉蟾蔬肠绝粒九年而修成大道。而后独往于罗浮、霍童、武夷、龙虎、天台、金华、九日诸山。他时而身穿一件破烂不堪的纳衣,蓬头赤足,时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静坐,或整日酣睡,或长夜独立。他博览儒家经典,通晓佛家禅理,出口成章,草书犹如龙蛇飞舞,篆书犹如梅竹飘逸。白玉蟾曾赋诗自赞:“千古蓬头跣足,一生服气餐霞,笑指武夷山下,白云深处吾家。”

南宋理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白玉蟾应诏到南宋都城临安,受命主持太乙宫,曾于九宫山瑞庆宫主持国醮。嘉定十年(1217),收彭耜(si)与留元长为弟子。后因其厌烦都城的喧闹而以“水解”方式,遁离京城,悄然返回他的故乡琼州。白玉蟾还乡之后,结庵隐居于文笔峰(位于今海南省定安县中部),慕名到文笔峰向白玉蟾问道的络绎不绝,白玉蟾收萧庭芝、李道纯、林自然、沈白蟾、周希清等为弟子。他在向弟子传道过程中写成《海琼问道集》。

据南宗传人以及乡人相传,白玉蟾由于海上生活的熏陶,自幼擅长游泳,后来云游四方,也常常潜入水中。他把道教的内丹原理与潜水技术相结合,创造了“水解”的修仙方式。所谓“水解”是指潜入水中,闭气内息,最终让自己的形体化成一股“气”,然后传递它处,再聚合成形。白玉蟾从师傅陈楠那里学得内丹调息功夫,像胎儿那样在母腹中呼吸,所以能够长时间潜水,遇上危急时刻,他就潜入水中,化险为夷。

白玉蟾弟子及信众众多,著述也颇多,曾创立过以“靖”立名的教团组织,为官府所认可,成为道教内丹派南宗的实际创始人,被尊为金丹派南宗五祖之一。他的内丹理论,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为核心,掺合儒学和禅理,奉行南宗传统,力主独身清修,终身不娶,对宋元以后的道教有很大影响。

南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白玉蟾水解于盱(xu)江。但过了几年又有人在甘肃陇州、四川一带见到了他。朝廷听说后,赐以“养素”封号。

彭耜是白玉蟾最得力的弟子,在他的帮助下白玉蟾把南宗建成了一个有理论、有组织、有科仪、有宫观的道教新教团。

彭耜,字季益,福州闽县(别名三山、今福建福州市)人,家族世代为官,为闽县的名门望族,其父彭觉非也在朝廷吏部做官。彭耜自幼性理融明,勤奋好学,学问渊博,能诗善赋,年轻时即小有名气。他行为洒脱,率真自然,一有兴致便赋诗或饮酒,饮必大醉。他趣尚清远,鄙薄功名,虽出身官宦世家,却不慕名利,不愿步先辈后尘而跻身仕途。他虽“铨吏得选”,却不赴任而归隐家乡的凤邱山(今福州东门外鹤林村的凤邱山),游心尘外,皈依南宗道教。

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春夏之交,白玉蟾南游时,彭耜遇到白玉蟾并拜其为师,得其真传而成为白玉蟾门下的头号弟子。此后他便潜心修道,动与道合,深得白玉蟾赏识,白玉蟾曾说他与彭耜乃仙家父子。

彭耜在修道炼功的同时,还每天乐于阅读孔子、老子经典,以符为乡人治病,不要报酬。他还呼啸风雷,驱邪救难,深得乡人景仰。

彭耜虽鄙薄仕途,却对生前在吏部任官的父亲追思不已,曾特邀师傅为先父做道场,超度亡灵。

彭耜在拜师学道后不久,即遵师命刊行了《大道歌仙系图》、《雷霆玉经》。南宋理宗嘉熙改元年(1241年)前后彭耜又编纂、出版了《海琼玉蟾先生文集》、《海琼白真人语录》二书,并亲自撰写了《海琼玉蟾先生事实》一文,竭力歌颂并神化了白玉蟾其人其事,为奠定白玉蟾南宗教主的历史地位、扩大道教南宗在社会上的影响制造舆论。

彭耜大力协助白玉蟾建宫观、立神职、定教制,使南宗成为一个有组织、有制度、有宗教活动场所的新教团。在白玉蟾之前的南宗道教,仅限于师徒之间的传授,既无宫观,又不立神职,还未形成一个自成体系的新教派。白玉蟾为了获取世人的信仰,以便传行自称出自天上神霄玉清府的神霄雷法,他干脆把自己和几位得意的弟子说成是下凡的谪仙,并假借“高上神霄玉清王长生大帝陛下”的名义,给自己和弟子委以“神霄玉清府”神职。据《海蟾白真人语录》卷一《传度谢恩表文》载,白玉蟾的神职为“高上神霄玉清府雷霆令统五雷将兵提领雷霆都司鬼神公事”,彭耜的神职为“上清太华丹景吏神霄玉府西台令行仙都风雷判官”,留元长的神职为“上清大洞玄都三景法师太乙雷霆典者九灵飞步仙官签书诸司法院鬼神公事”,林伯谦、潘常吉、周希清、胡士简、罗致大、陈守默、庄致柔也分别被授以不同的神职。由此可见,在“神霄玉清府”中任职的九人中,彭耜是第一员干将,彭耜的弟子林伯谦是第三员干将,彭耜的妻子潘常吉是第四员干将,他们是白玉蟾教团的核心领导成员。

彭耜、林伯谦师徒二人,还仿效白氏在各自的居处建立了用以炼丹祀神的靖庐,为南宗教徒开展宗教活动提供了场所。彭耜还指使林伯谦奏请靖额,以使其宫观合法化。这在当时不失为一种争取信徒、扩大南宗社会影响的明智之举。经过一番周折,林伯谦不仅获得了靖额,他本人也获得“福州天庆观管辖兼都道正”的道职。

彭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贡献是他注译了《老子》。彭耜是避世的隐者,信奉南宗的道教徒,同时又是学识渊博的道家学者。他虽蛰居于三山靖庐,却密切关注着当时学术文化尤其是老子学说研究发展的动态。他鉴于当时社会上研究老子的派别林立,注释《老子》版本繁多且又相互矛盾,尤其“求出世者多鄙薄于治世之常经,思治世者复忽落于出世之妙旨,”皆不得《老子》之本旨的状况,为纠正当时老学研究之弊端,并为自己的弟子乃至南宗教派提供一个研习道家经典《老子》的上乘注本,于南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编纂了《道德真经集注》。

彭耜编纂的《道德真经集注》在书前专立《宋解经姓氏》一节,逐一介绍了二十位宋代注家的名字、号、籍贯、生平及学术渊源。这些注家有帝王、有宰相、有文学家、思想家、也有名不见经传的道士、隐士。在《道德真经集注》一书的正文之前,还有《道德真经说序》和《释音》二文。《道德真经说序》收录了《史记•老子列传》,以及宋太宗、真宗、仁宗、高宗、孝宗等诸代帝王崇尚老子、躬行老子之道的史料,并加以注释。

彭耜的《道德真经集注》,在客观上为后人保存了一个质量上乘的《道德经》版本。现在出版的诸多注释《道德经》(《老子》)的著作,都是以彭耜的《道德真经集注》作为校勘的依据。另外,《道德真经集注》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原始的历史资料,通过《道德真经集注》可以窥见两宋时期老学发展乃至道家文化发展的概貌。

此外,彭耜还撰有与《道德真经集注》相配套的《道德真经集注释文》和《道德真经集注杂说》。

彭耜虽然对道教南宗的创建和老学研究贡献巨大,但由于他一生隐居于鹤林凤邱山,外界对他并不了解,所以他的生平事迹不见于正史传记,只是《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和福建方志有些许记载,《列仙传》虽对其有所记载,也只是照抄《重纂福建通志》,并将彭耜误作“张耜”。故对彭耜的生卒时间无从考证,有关资料只是说彭耜隐居凤邱山,与妻潘蕊珠(潘常吉的道号)修道炼丹,后俱尸解。诏封鹤林真人。

虽然彭耜在外界名不见经传,但在道教南宗内部,彭耜却备受推崇。在元代道教南北二宗会合时,彭耜被尊奉为全真教南七真之一。

南派丹法分为两脉,张紫阳得道后一传石泰,石泰传薛道光,薛道光传陈楠,陈楠传白玉蟾,实际弘扬的是《悟真篇》中的清修思想,因此被称为“南宗清修派”。张紫阳的第二个传人是刘永年,刘永年传翁葆光,翁葆光传若一子,再传陆墅、戴起宗、陈致虚,这一脉发挥的是《悟真篇》中的阴阳思想,因此被称为“南宗阴阳派”。南宗阴阳派的刘永年白日飞升,影响很大。

南宗阴阳派主张男女双修,即取同类坎中真阳,以接补己身离中之阴。此法分上、中、下三乘。上乘行“神交法”,即男不宽衣,女不解带,相对而坐,以性情相交,气化感应,从而双修双补,利己而不损人,双方皆获采补之益。中、下乘行“体交法”。这些方法与采战御女术虽然有别,但容易受人误解并误入歧途,所以并不轻传。

内丹双修与道教传统的房中术有直接的渊源承袭关系。双修系统正式建立旗号的是宋代的刘永年,而双修理论的奠基者则是南宋的翁葆光。翁葆光首先运用阴阳双修法来注解诠释《悟真篇》,从而开辟了《悟真篇》阴阳双修的研究习炼系统。其著作《悟真篇注释》、《悟真篇注疏》、《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等,均是以阴阳双修思想和方法来诠释《悟真篇》的。在其影响带动下,以后元明清三代,双修内丹家辈出,他们继承以双修解析《悟真篇》的传统,并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著作。

阴阳与清修两派在丹法上虽独立发展,却也有渗透融通的情形。如陈致虚的丹法就有会通南北二宗、清修与阴阳二派的特点。

陈致虚,字观吾,号上阳子,出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90年),江右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好道,通群籍。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在湖南衡阳拜兼承南、北二宗的全真道道士赵友钦(字缘督)为师,受其所传金丹之道。其后,又遇青城老仙,传以“先天一气坎月离日金丹之旨”。精研道要,勤于著述,成为元代著名的内丹理论家,著述颇丰。他的内丹理论具有融合南北二宗和佛、道思想的特点,将儒释道三教,归宗于老子,称三教皆以老子之道为法。

陈致虚的内丹理论重视精、气、神的作用,认为修炼内丹,“不外神气精三物。是以三物相感,顺则成人,逆则生丹。何谓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谓逆?万物含三,三归二,二归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养形炼精,积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金丹乃成,只在先天地之一物耳”。他除宗承南宗白玉蟾的内丹清修说外,又宗承南宗刘永年、翁葆光一系的阴阳双修丹法。主张第一步男女合炼以成“外药”,进至第二步,方在己身中造化,以成“内药”。“内药只了性,外药兼了命;内药是精,外药是气,精气不离,故为真种,性命双修,方证天仙”。这就是他在《悟真篇三注》中的基本思想。这种阴阳双修丹法,很难与唐宋以来流行的三峰御女邪术划清界限,故时遭世人所谴责。

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十五年(1279年)统一中国后,全真道南传,使原来分别起源于南宋及金,互相隔绝、独自发展,但同源于钟吕金丹派的南、北二宗(南宗与全真道)有了接触的机会。双方在接触的过程中彼此认同,逐渐产生了合为一宗的要求,特别是组织松散、势力弱小的南宗更有会合全真道的愿望(南宗道教的建立晚于全真道约五十年)。为了使二宗合为一宗,必须对二宗原来各自尊祀的祖师传系作必要的调整,使之合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祖师系统,以便合宗后共同崇祀。陈致虚在《金丹大要》里构造了一个金丹法统,为二宗合并提供了共同尊祀的祖师谱系,为南北二宗所接受。

全真道与道教南宗合并后统称为全真道,原来的全真道被称为全真道北宗,道教南宗则称为全真道南宗。考虑到当时元室已封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为“真君”、“帝君”及二宗原有的谱系,尊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为全真道五祖,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玉阳、郝太古、孙不二为北七真,张紫阳、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刘永年、彭耜为南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