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南洲翁遗训
983600000004

第4章 正心——持纯粹之心,做至诚之人 (3)

第一卷 正心——持纯粹之心,做至诚之人 (3)

西乡为人赤诚坦率,处世从不虚伪做作,这些都是他真诚质朴的外在表现。他曾在和朋友品评历史人物时说:“天下后世信仰悦服者,惟真诚二字。”古往今来,那些人之所以能名垂千古、受人敬仰,皆源于他们拥有一颗赤诚之心。如果有人没有诚心却仍被世人赞誉,那大多只是侥幸而已。

先儒孟子曾说:“存其心,养其性。”意思就是保有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人生来便有一颗赤子之心,不沾俗尘,不染污土。西乡追求的正是孟子说的赤子之心。

赤诚的心,就是不虚伪造作、实实在在的心态。世上总有些人在事业上不顺利,即便拥有资金和能力,煞费了苦心,拟订详细计划,酝酿战略战术,仍然一无所获,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心机过重,反受其害。心思单纯的人,以简单纯粹的念头为出发点考虑问题,往往一鸣惊人。这是因为但凡具备赤诚真心的人,能做到不以个人好恶、恩怨、利害和需求来评判是非对错,而常以大局为重,兼顾他人的情感和行为,让自己和他人都有用武之地。当然这时也就有人愿意为他们付出忠诚,共同成就大业。

明治维新初期,中央政府中的最高领导阶层参议主要是由萨摩藩和长州藩的人住持,可是二者却未能很好地共融。原因在于两地的地域差异和意见冲突,以至于朝廷也因此分裂成两个派系,彼此钩心斗角,将维新的成果完全抛诸脑后。

眼见着革命成果将要付之东流,政府将回归到倒幕以前的状态,作为当时萨摩藩的首脑人物西乡深感担忧。于是他出面主动要求由长州藩的代表人物木户来主持大局,自己甘愿辞职,如此也许能让政府安定下来全力进行国家改革。

木户被西乡的精神所感动,要求西乡必须担任参议,否则自己就辞职。众人见状,只好去游说西乡,希望他为了大局着想。出于对国家的赤诚之心,西乡担任了参议,协助木户实现了废藩置县的政策。

此后,西乡也一再地向长州藩让步,只求上下一心,精诚团结地为国家出策出力。

西乡并不是因胆小怕事而向长州藩示弱,而是以一颗对国家的赤诚爱国之心,为了大局着想而抛开私心。有人说,有什么心态就有什么结果,以真诚的心去观察事物,眼中就没有了浮华、宠辱,也没有了千般妄想和思虑,得到的就不是烦恼,而是宽慰和快乐。

有颗真诚的心,不过就是平时不必盘算太多,能顺其自然便顺其自然;也不必压抑自己的情绪,奉承巴结更没必要,保持应有的人格力量,或许将赢得更多发展的机会和他人的尊重。要知道,用尽心机不如沉心做事,西乡隆盛一生屡遭危机都能安然渡过,正是因为他做到了沉心而不用机心。

第四则

真诚是美德中永恒的主题。任何对立冲突、怨恨不满,都能在真诚中消融;任何困顿厌倦、猜忌误会,都能在真诚中消逝。所以有人说,以诚学习则无事不克,以诚立业则无业不兴。西乡隆盛始终强调真诚为人,也用他的一生践行着真诚的实质。

【遗训】

笼络巧色、阴谋就事者,纵事成,难脱慧眼凌厉,久之丑态必现。君子立人,不以公平诚意相推,天下英雄不归心。

事无大小,踏正道推至诚,凡事不可使诈谋。人临障碍,多爱用计,一旦事畅,后伺机而动。然计必生烦,事必败矣。

【释义】

巧言令色却包藏祸心的人纵然一时得逞,也会被明察秋毫的人识破,就会丑态必现。想要成为君子,如果待人不秉持公平,没有诚意,就不能让天下英雄贤达的心归顺自己。

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应该依循正道、以诚心为之,凡事不能耍阴谋诡计。很多人在遇到阻碍时大多喜欢使用计谋,一旦前路无阻,便会伺机而动,顺利解决问题。然而计划后必定出现后患,长远看来必会失败。依正道行事,看似绕了弯路,但如果先行一步,就会早一步成功。

以宽厚心待人,以公平心处世

1868年,西乡隆盛在日本东北港口柏崎指挥了一场战役,对手是联盟军的庄内藩。在庄内军队宣布投降后,西乡下令自己的部署收缴佩刀后空手进城,这是为了避免处于战斗亢奋情绪中的将士们进城后屠杀劫掠。另一方面出于对对手的尊重,西乡允许庄内藩的武士保留佩刀,随后不久,他即命令自己的军队迅速有序地撤出庄内藩。而就在此前一年的交战中,庄内藩还曾放火烧毁了西乡的萨摩藩府邸。

西乡隆盛的宽宏大度令他的敌人倍感意外,很快庄内藩战败者的仇视态度便转变为对西乡隆盛及其部署的由衷尊敬。

庄内一役成为西乡隆盛戎马生涯中最精彩的一笔,也是西乡一生中被人提起次数最多的事。后来他回顾这段经历时说:“君子立人,不以公平诚意相推,天下英雄不归心。”即对人应秉持公平和赤诚宽厚之心,否则难以聚拢天下英雄,所以即便是面对敌人,西乡也坚持宽厚公正的为人处世的原则。

能容人者能得人。西乡只是将保有宽厚之心与公正处世作为自身修养的一个方面,其目的并不是要收揽人心,但是他却因此威信倍增。可以说,宽厚之德、公正之心是西乡能够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宽厚和公正毋庸置疑是一种美德,同时也是一种正面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不是强迫别人接受你的观点,不是讨价还价,不是强人所难,而是以仁慈之心感染他人,以宽容之心了解他人的想法,以谦卑的姿态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令他人不自觉地追随你。

中国战国时期的孟尝君便是颇具“君子之德”的人。他在自己的领地上广招门人食客,并给予优厚的待遇,于是天下有识之士竞相投奔归附。一时间,食客达数千人,影响甚大。

秦国对孟尝君的才能深为恐惧,便使用了离间之计,使孟尝君失去了齐国相国的职务。树倒猢狲散,他的食客们也接二连三地离开他。后来,他的食客中有一位叫冯谖的人,用计使孟尝君官复原职。孟尝君曾感叹地对冯谖说:“我对待客人很热情,在招待上也没什么疏忽,以致食客人数达到了三千有余。但是我一失去地位,他们就全部背弃我而去,没有人来看望我。幸好有你助我一臂之力,才恢复了地位。看那些家伙有什么脸面再来见我?如有人厚着脸皮回到我这儿来,我必将朝他脸上啐唾沫并大加羞辱。”而冯谖却对他说:“富贵时,大家都来投奔;落魄了,朋友四处流散,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您看菜市场,早晨人们熙熙攘攘,到了晚上就变得空空荡荡了,这并不是人们喜欢早晨,讨厌晚上,而是因为早晨有要买的东西,所以人们聚集到市场上,而晚上没有东西可买,人们就不会去市场了。食客们由于您丧失地位而离开您也是同样的道理,也是因为他们所求的东西没有了,所以您不应该记恨他们。”孟尝君听冯谖这样一说,立刻心领神会,设身处地地以食客的身份思索良久,决心不再记恨他们,一如既往地对待再次归附到他门下的食客们,显露一派君子风度。

孟尝君以君子之德容人过,所以尽得人心,其德行一直为后人所赞赏。

“君子立人,不以公平诚厚相推,天下英雄不归心。”西乡所言的诚厚和公平,便是中国传统儒家所提倡的仁与德。在他看来,越是仁德的人,越是胸怀宽广、睿智从容、公平无私,便越能受到他人的敬仰,受到他人追随。

以宽厚心待人,以公平心处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留口德,知人不必言尽;

二有心量,责人不必苛尽;

三有内涵,不必恃才傲物;

四则宽容,得理也要饶人;

五则谦退,不必急功近利;

六则内敛,避免锋芒露尽;

七则厚道,凡事留有余地;

八则存些福德,富贵不必享尽。

以此八点修身待人,人生无不坦然,身边自有亲切可信之人。

守诚是一种生存资本

即使经历腥风血雨的锤炼,西乡隆盛也没有改变自己的诚恳品格,这一点让他始终能得到同志甚至敌手的敬佩。西乡的至诚最直接地反映在他对上级、对朋友、对革命的忠诚上,以及他所笃信的君子风范。

西乡刚刚在岛津齐彬(萨摩藩十一代藩主)手下办事的时候,就对藩主有着近乎狂热的忠诚。当时齐彬和其子都患了痢疾,齐彬很快就好了,但是他的儿子却死了。西乡认为这很可能是齐彬的弟弟岛津久光做了手脚,令齐彬后继无人,这样久光就可以让自己的儿子继任藩主之位。对此西乡发誓即便是付出自己的生命也要为小主人报仇。

除了对藩主的忠诚以外,西乡更是一个重视友谊的人,他认为只有诚心才能交到知心的朋友,所以他将朋友视如生命一般重要。当月照死了之后,西乡曾几次自杀殉友,都被亲友阻拦下来。而西乡对于革命的赤诚更毋庸置疑。于他而言,守诚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西乡一再强调“事无大小,踏正道推至诚,凡事不可使诈谋”。

固然,人们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需要运用计谋,但是策略计谋的运用只有以真诚为前提才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倘若违背真诚,那么计谋一旦落空,必然会损人不利己,后果不堪设想。所谓“计必生烦,事必败矣”,便是如此。

日本战国时期,刚刚20岁的德川家康与尾张国的织田信长立下盟誓,要辅佐后者打天下。织田信长死后,身为重要盟友的德川家康希望自己可以接管织田信长的兵力,不想却被草民出身的丰臣秀吉抢了机会。

德川家康先是与丰臣秀吉敌对,后来,丰臣秀吉再三邀请他联手平定战乱,并多次表达出自己的诚意,于是德川家康最终答应了丰臣秀吉的请求。在与丰臣秀吉一起出兵攻打小田原城的时候,丰臣秀吉的贴身随从常常很少,德川家康的家臣井伊直政悄悄劝道:“现在正是除掉秀吉的好机会,不要错过啊!”但是德川家康却摇摇头,说:“我既然接受了秀吉的托付,就不能做这样背信弃义的事。能否取得天下是由命运来决定的,人力无法挽回。”

德川家康一生都信守诺言,与织田信长立誓之后,他对织田信长的事业倾尽全力,直到织田信长去世;与丰臣秀吉结盟之后,他又曾安排好身后之事与丰臣秀吉共赴战场。

德川家康开创的德川幕府能够维持整整两百年,其个人魅力是一个重要因素。他守诚笃信的行事风格是其受到广泛支持的主要原因之一。

“诚”字只有一诀,却诠释了大德中最关键的一点。孔子曾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无信”即是无诚,这种人无法得到他人的信赖,更不会成为能担当大任的人物。

可以说,守诚是一种生存资本。圆滑精明可能带来短暂的利益,但不能带来一生的成功,就如西乡所言,即便用尽了心机,等到无计可施时,终将一事无成。所以,西乡才“踏正道推至诚”,强调运用诚信来掌控情感与决策,在面临利益和道德时,能够在获取利益的同时不伤道义。能够兼顾两者的人,往往会得到他人更多的信任,并被赋予更重大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