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篇》感悟六十四
子路篇十三
(二三)
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白话:
孔子说:“君子和睦相处,却彼此保持差异;小人没有差异,但无法和睦相处。”
感悟:
君子追求仁义,只要符合仁义,即使彼此的性格差异很大,也可以成为朋友。就像七个音符是不同的,但可以组合成美妙的旋律。小人追求利益,看似目标一致而团结,实际上明争暗斗,一盘散沙。
以价值观构建的团队,它的凝聚力胜过以金钱构建的团队。
(二四)
原文: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白话:
子贡问:“一乡的人都喜欢他,怎么样?”
孔子说:“不好。”
子贡又问:“一乡的人都厌恶他,怎么样?”
孔子说:“不好。不如乡中的好人喜欢他,乡中的恶人厌恶他。”
感悟:
一个乡村既有好人也有坏人,如果有一个人大家都说他好,说明他在和稀泥,谁都不得罪,两边讨好,这样的人做事没有是非判断,没有原则,孔子是不赞成的。如果一个人大家都说他不好,说明他损人利己,非常自私,孔子也不赞成。
一个真正的好人是什么样的?好人说他好,坏人说他坏,善恶分明。
(二五)
原文: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白话:
孔子说:“君子容易和他共事,但难以讨他喜欢。你讨他喜欢的方式如果不符合道,他是不会喜欢你的。等到他用你的时候,却能够量才为用。小人容易讨他喜欢,但难以和他共事。你讨他喜欢的方式虽然不符合道,他也喜欢你。等到他用你的时候却求全责备,凡是他想要你做的,你都得做。”
感悟:
君子追求仁义带来的快乐,凡是不符合仁义的事情,他都不喜欢。他用人时不以自己的喜恶为标准,而以这个人的才能为标准。
小人追求个人享受的快乐,凡是能让他快乐的事情,即使不符合仁义,他也喜欢。他评价别人时以自己的喜恶作为判断,他喜欢就是好,他讨厌就是糟。他在用人的时候也是如此,不管你有没有才能,只看他是不是看你顺眼。看你顺眼了,你做什么都对;看你不顺眼,你做什么都是错的。
(二六)
原文: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白话:
孔子说:“君子舒泰但不骄傲,小人骄傲但不舒泰。”
感悟:
君子无攀比之心,认为自己和别人是平等的,因此不骄傲。君子追求仁义,问心无愧,因此舒泰。
小人有攀比之心,抬高自己而贬低别人,因此骄傲。小人追求利益,患得患失,因此不舒泰。
(二七)
原文: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白话:
孔子说:“刚强、果敢、质朴、讷言,这四者接近于仁。”
感悟:
“仁”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为“礼”,在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什么呢?孔子认为是刚强、果敢、质朴、讷言,人的欲望少就刚强,智慧足就果敢,够真诚就质朴,重行动就讷言。
(二八)
原文: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白话:
子路问:“如何做可算是一个士了?”
孔子说:“能够切磋,能够和悦,这样可以算是一个士了。与朋友互相切磋,与兄弟和悦相处。”
感悟:
不同的人问同样的问题,孔子的答案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孔子不是教人做有标准答案的数学题的,而是教育人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他的学生就像是一个个未经雕琢的石头,形状各异,孔子雕琢他们的方式也不一样,但最终的目标是一样的。
子路性格耿直,不太听别人的意见,孔子教育他要跟朋友切磋。子路性格鲁莽,说话经常冒犯别人,因此孔子教育他要和悦。
(二九)
原文: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白话:
孔子说:“善人教化人民七年,也可以让他们上战场了。“
感悟:
善人不一定是军事家,为什么教化人民七年就可以上战场呢?善人让民众有信仰,有斗志,有组织纪律,这时候拿上武器就可以上战场了。
(三十)
原文: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白话:
孔子说:“让不经过训练的民众上战场,这是在抛弃他们。”
感悟:
战场是决定生死的地方,对民众不加以训练,好比是用肉包子去打狗,有去无回。孔子不喜欢战争,但他知道战争不可避免,希望当政者不要把民众当炮灰,这是他的慈悲之心。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