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古文国学《太乙金华宗旨》详解之五,整理:周恒生
841092

《太乙金华宗旨》详解之五,整理:周恒生

道统文化与养生道统文化与养生2023-07-28 10:25:526

《太乙金华宗旨》详解之四,整理:周恒生

《太乙金华宗旨》第03章 回光守中

这一章吕祖讲到了具体实施修行的功法和道。关于这个回光和守中实际上在前面的两个篇章都已经解释过来,从第三章进入到修行主题,就会容易很多了。

原文:回光之名何昉乎?昉之自文始真人也。回光则天地阴阳之气无不凝,所谓精思者此也,纯气者此也,纯想者此也。初行此诀,乃有中似无。久之功成,身外有身,乃无中似有。百日专功,光才真,方为神火。

吕祖说:回光这个名词,始于何人?始于文始真人(关尹子)。文始真人就是周昭王时函谷关令尹喜,就是老子过函谷关时候,函谷关的那个关令。请求老子写下《道德经》五千言的那个人。老子写完后就骑牛西去,化为太上。回光这个词的提出者,就是关尹子。由此可知,这个吕祖的功法,或者说这个丹道的功法实际上与当时诸子百家的道家文化是脱离不开的。

回光的时候,则天地间阴阳之气无不凝聚,所谓“精思”,“纯气”讲的都是这回事,即阴阳合一。开始修行这一秘诀时,要有中似无。久而久之,功法修成,便是身外又有一身,那就是无中似有了。为什么能够身外有身,实际上这个身外有身,可以将它看作是身外有神。因为人体的阳气是被承载在血肉之躯上的,但不局限在肉体里面,我们的身体周围,都布满了气体。而当这个气体都承载满了性光,那么一个阳气所凝聚出来的身体,即元神自然就会形成,称之为身外有身。至于有中似无这种状态,就是气的状态。这一篇是回光守中,性光需要载体这个气。气就是似有似无,有中似无的。日久功成,达到身外有身的地步,那就是“无中生有”。只有专心练功一百天,才能出现真正的光,这才是神火。

百日后,光中自然一点真阳,忽生黍珠,如夫妇交合有胎,便当静以待之,光之回,即火候也。

在一百日之后,光自然会凝聚;人身中的一点真阳,忽然产生黍粒大小的光珠,就像夫妇交合会怀胎一样,此时必须平静地去等待。光的回法,以及回的程度,吕祖在这里点明了,百日筑基。这个筑基是个什么意思呢?很多人说,修炼了一百天就打下基础了。这是告诉你们,正常人性光会百日圆满。我们人所吸收的天地间的性光能量,每一百日就会圆满。但是这一百日前提是你没有耗泄,也就是说,你能够静心修行一百日,不去耗泄自己体内的性光。只需要一百天就筑基了。而不是说你这边去修炼,那边去大量耗泄自己的性光,这样给一百年都无法筑基。这等于要闭关一百日,眼睛不去看太多东西,不去把自己的性光通过神经采集变成信息和记忆,不去损耗。这是一个大前提。如此,一般正常人,不是特别虚,阳气特别弱的人一百天都足够了。这一百日需要清静无为,心得要达到寂静的状态。而不是整天胡思乱想,虽然看着没怎么干活,没怎么看电视电脑,好像很认真的在修行。但是脑子和心理都在九天九地的游走,白日做梦,这样的修行,也没意义。

夫元化之中,有阳光为主宰,有形者为日,在人为目,走漏神识,莫此甚顺也。故金华之道,全用逆法。回光者,非回一身之精华,直回造化之真气,非止一时之妄念,直空千劫之轮回。故一息当一年,人间时刻也,一息当百年,九途长夜也。

在广袤(mao)的造化之中,有阳性的光在作为主宰。有形体的,在天体就是太阳;在人身中就是两眼,通过眼光走漏神识出去,是人体生命程序的正常运作的效果,这就是顺,因为人的眼睛是拿来看东西的,看东西就会耗神,泄性光。所以金华功法,就不能让它顺当,而是采用一种逆法。回光,而不是回转一身的精华,是回转生你那一点个真阳、真炁,回转真正的造化。那一点生天、生地、生万物,顺者生男养女,逆者成仙成佛,就是你那一点个真正的,那一点个真水。保持那一点,那是真正的造化,所以人要保持住这一点真东西。不是止住一时的妄念这么简单,而是要解脱千劫百世的轮回。所以把一息当做一年,还是人间的时间。把一息当做百年,那才是九泉下的漫漫长夜,人生难熬。

凡人自 的一声之后,逐境顺生,至老未尝逆视,阳气衰灭,便是九幽之界。故《楞严经》云:“纯想即飞。纯情即堕”。学人想少情多,沉沦下道。惟谛观息静,便成正觉,用逆法也。

人自从娘胎中叻(le)地一声诞生出世,从此就顺着环境生活,一直到老,从来不曾逆回过。一直在耗泄自己身上的性光本源,阳性的气逐渐衰微,逐步走进那阴性的九幽之界。所以楞严经说:“专注与静想就能飞升在天上,专注于情欲就会堕落到地下”,学道的人时时刻刻在想着修道成仙,或者把自己修行当成炫耀这一些行为,静想的少,情欲太多,就会沉沦到下等的道法之中。只有内观于息静,才能成为正觉,这里用的正是那种逆法。

《阴符经》云:“机在目”。《黄帝素问》云:“人身精华。皆上注于空窍是也。”得此一节,长生者在兹,超升者亦在兹矣。此是贯彻三教工夫。

在锻炼中眼睛最为重要,《阴符经》说,神机在于眼睛。我们的天机转动都在两个目上,都在两个眼睛上。但这个目光里头有五行,左边的有阳气五行,有五阳之气,右边的有五阴之气,左边为天,右边为地。《素问》讲的也是,人生的精华,都上注在空窍,人一身的精华在上面目上注着。这里所讲的道理,长生的秘密就蕴藏在这里,飞升的秘密也蕴藏在这里。因为吕祖本身就是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大成者。

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山河大地,日月照临,无非此光,故不独在身中。聪明智慧,一切运转,亦无非此光,所以亦不在身外。天地之光华,布满大千,一身之光华,亦自漫天盖地。所以一回光,天地山河一切皆回矣。

光并不在身中,但也不在身外。看山河大地,日月光华照耀着它们,所以光不独在身中,也在天地万物当中。万物和人的聪明才智,一切事物的正常运转,亦无一不依靠此光,所以它也并不在身外。天地的光华,布满了大千世界;一身的光华也可说是铺天盖地。因此只要一回光,那山河大地,一切事物也跟着回光了。一切的天地万物的精气,灵气都会回到人的身上,与人身之光一同回转。

人之精华,上注于目,此人身之大关键也。子辈思之,一日不静坐,此光流转,何所底止!若一刻能静坐,万劫千生,从此了彻。万法归于静,真不可思议,此妙谛也。

人的精华是向上凝集在眼睛中的,这可是人身上一大关键。大家想一想,假如一天不静坐,那光随视觉而流转,能有个完吗?就不知道何处停止。如果能抽出一会儿的时间来静坐,即使是万劫千生,在其中也能了彻。此刻也就不受到阴阳的制约,五行的束缚,不再在因果业力当中。万法终归于静,静能生天地,动从静中来。这一条是真不可思议!这真是最玄妙的道理。

然工夫下手,由浅入深,由粗入细,总以不间断为妙。工夫始终则一。但其间冷暖自知,要归于天空海阔,万法如如,方为得手。圣圣相传,不离反照。孔云:“致知”;释曰:“观心”;老云:“内观”,皆此法也。

然而着手修炼这种功法,还是由浅入深,由粗入细,最重要的一条是要不间断的炼为妙。功夫始终是一贯的,不过在炼功过程中,却冷暖自知,只能由个人去体会了,各人的道各人自己体会参悟。总之要达到海阔天空,万法如如这种境界,万法如一,达到认知的境界,才算是入门得手。自古以来,圣人们代代相传的功法,都离不开返照两个字。事实上,各家的意思不同。这个照,是内观的意思。观有两种,一种是外观,一种是内观。外观曰省,就是儒家的一日三省吾身的意思。内观曰照,照就是性光回逆,返照自身。所以这里讲的反照就是这个意思了。孔子称之为知止。知止,是你的神经系统不对外采集信息。这个状态实际上就是回光反逆的状态。释迦牟尼说这是观心,老子称谓内观。都是这个东西。其实都是一回事的。也是儒家《大学》里面的这句话,知止而后能定。

但反照二字,人人能言,不能得手,未识二字之义耳。反者,自知觉之心,反乎形神末兆之初,则吾六尺之中,反求个天地末生之体,今人但一、二时中间静坐,反顾己私,便云反照,安得到头!

“反照”这两个字,虽然人人都会说,说起来很轻松很容易,但却不是人人都能真正掌握,其原因就是还没有理解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所谓的”反“字,就是从自己有知觉之心返到形神还未显露的原始状态。也就是在自己的六尺之躯中,反求那个天地尚未形成的本体。现在学道的人只知道闲坐一两个小时,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能做到“反照”0的境界呢?这样的修行怎么会有结果呢?

佛道二祖,教人看鼻尖者,非谓着念于鼻端也。亦非谓眼观鼻端,念又注中黄也。眼之所至,心亦至焉,何能一上而一下也,又何能忽上而忽下也。此皆误指而为月。

佛教跟道教的祖师,都教人静坐时观看自己的鼻尖。这并不是让你把意念集中在那鼻端那里;也不是让你把眼观盯着鼻端,而是意念集中在中黄部位。这里讲的中黄,是黄庭,也就是中丹田,膻中。因为眼睛所到之处,心意也跟着到此处;心所到之处,气也跟着到了。这怎么能一上又一下?又怎么能忽上忽下?照这种理解法,正应了楞严经里所说的“认指为月”的妙谕了,什么是“认指为月”,就是说有人用手指指着月亮给人看,那人没看月亮,只看着他的手指。

毕竟如何?曰鼻端二字最妙,只是借鼻以为眼之准耳。初不在鼻上,盖以大开眼,则视远,而不见鼻矣;

回归正传,那么究竟要怎么办才好?吕祖说,最妙的方法就是集中在鼻端。当然只是借鼻端来作眼观的标准。本意并不在鼻子上面。大概是眼睛开的太大,就看的过远,眼中神光就会耗泄,而看不见鼻子。

太闭眼,则眼合,亦不见鼻矣。大开失之外走,易于散乱,太闭失之内驰,易于昏沉,惟垂帘得中,恰好望见鼻端,故取以为准。

眼睛闭得过头,就等于合上了眼,于是更看不见鼻子。太开的缺点,是眼睛外走,精气外泄,容易产生散乱现象;太闭的缺点,是眼光内驰,容易产生昏沉现象。惟有眼垂帘得适中,恰好能望见鼻尖端,最为恰当,所以取鼻端以为标准。

只是垂帘恰好,任彼光自然透入,不劳你注射与不注射。看鼻端,只于最初入静处举眼一视,定个准则便放下。如泥水匠人用线一般,彼自起手一挂,便依了做上去,不只管把线看也。

只有眼帘恰当好处,光自然就会注射进来,不需要自己特意去注射或不注射。眼看鼻端,只需要最初快要入静时,举目一看,定个准则。然后就放下去不要管他了。就好比泥水匠用锤子吊线一样,一旦把线吊起来,只需照着这跟准线一直往上砌,而不需要反反复复去看这个准线。

很多人都知道吕祖在太乙金华宗旨讲的这个观鼻端的练法,但是不知道个中道理所在,为什么就单独教你观鼻端呢?啥不看,就看鼻子。事实上,这里蕴藏着无上妙诀。因为人体只有九窍,是体内跟体外交流的。而这个九窍也是人外泄精气神的根本地方。其中,人中就划分出一个天地来。所谓的人中,就是天上地下之中。所以人的九窍,从人中划分,眼睛,鼻子和耳朵在上面,都是成双的。嘴巴,加上前阴和后阴,都是单个的。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九窍的构造。眼睛,鼻子和耳朵在上面,三个窍六个洞所透泄的恰好就是人的精气神。也就是人的性光,气体和精水。其中眼睛是人看图像为主的,是接受图像信息的,也就是损耗人体的光色。而光色就是人体的性光为主要损耗。鼻子是人主要用来呼吸所用,损耗的是人体的气体,也就是人的命数。耳朵是肾水开窍的,声音的接受主要是损耗人体的精水作为代价。所以说人中以上的三窍,眼睛损耗神光(性光),鼻子损耗气体,耳朵损耗精水。各有所主,就是人生三宝精气神。闭眼成线,下观鼻端。第一个就是减少人体性光能量的损耗,第二个把所回逆的性光承载在气体上。以为鼻子就是中宫,就是气体所在。把性光承载在这里,就可以通过人体吸气,把气体承载着的性光回收到人体的肺腑,然后进入人体的津液,流溢到骨骼和血液里面。所以这个道理一说,这个功法就是不简单的功法!

止观是佛法,原不秘的。以两目谛观鼻端正身安坐,系心于缘中,道言中黄不必言头中,但于两眉中间,齐平处系念便了。

止观的功法原是佛家的法,并没有什么秘密。那功法内容是以两眼仔细观看鼻尖,然后正身安坐,把心联系在“缘中”部位。佛家言“缘中”,就是道家所说的“中黄”同一道理。也不必把那里称作头部之中。初学的人,只须于两眼中间与眼珠齐平之处,练习意念就可以。

光是活泼泼的东西,系念两眉中间,光自然透入,不必着意于中宫也,此数语已括尽要旨。其余入静出静前后,以下止观书印证可也。

光是活泼易动的东西,把自己的意念集中在两眼齐平处,你的心到光自然到,就会自然而然的渗透进来。这里面也有着一个很妙的道。为什么说你的心念到性光就到呢?因为人的天性分化,第一次分化就是分化到心里。所以人的心动则性光就会泄到什么地方去。我们无法阻止心脏的跳动,也就无法阻止心念的启动,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把自己的心念转移回去到能够承载性光的气体哪里。止观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注意意,不必要特意集中在中黄的部位,也不需要那么在意鼻尖这个实质性的部位。要的是这个境界,这个能够流动气体的境界。这寥寥数语,就已经概括了“止观”这个功法的要旨。其余的入静出静的前后注意事项,大家都可以参考隋代智顗大师所着的《小止观书》印证。

缘中二字极妙。中无不在,遍大千皆在里许,聊指造化之机,缘此入门耳。缘者缘此为端倪,非有定着也,此二字之义,活甚妙甚。

缘中这二个字妙极了!无所不在是为“中”,这个中是一个境界,是气的境界,也就是太极的境界。整个大千世界都可以包括在里面,大概这就是天地造化的关键,必须缘着“缘中"二字入门。所以“缘”字,就是“缘”着这一起点来开端,来萌芽,不是叫你定定地去攀缘着它,此二字的意义,真是太活、太妙了!

止观二字,原离不得,即定慧也。以后凡念起时,不要仍旧兀坐。当究此念在何处,从何起,从何灭,反复推究,了不可得,即见此念起处也。不要又讨过起处,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竟,此是正观,反此者,名为邪观。

“止”和“观”这二个字,原是离不开的,那也就是佛家说的“定”和“慧”也。以后大家在静坐时,如果有染念出现时,不要仍旧死死的坐在那里,可以找一找这个念头出现在何处?从何而起?又从何而灭?反复追究,一直追到追不出结果来,那就是念头生起之处。回光,两个合在一起,光到,意到,意到,光到。光到,意到,身體,这叫真正是定慧双修。但你决不要去硬找那念头起处,最适合是达到所谓“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竟。”这种程度,像这样才是正观,若不是这样,就不是正观,叫做“邪观”。

如是不可得已,即仍旧绵绵去止,而继之以观,观而继之以止,是定慧双修,此为回光。回者止也,光者观也。止而不观,名为有回而无光,观而不止,名为有光而无回,志之。

如果寻找念头不可得,就仍旧要绵绵的止住它。有新的念头生出来,仍然绵绵地止住它,接着又去观它,观到合适的程度,就再去止住那观的念头,这种功法,是一种定慧双修的功法,就是我前面所讲的回光。回者就是止;光者就是观。止而不观,称为有回无光;观而不止,称为有光无回。请大家务必记住这一点。

好品推荐:

古法九蒸九晒黑芝麻丸:158元/盒,30粒/盒。

食疗山楂大枣莱菔丸:158元/盒,30粒/盒

《太乙金华宗旨》详解之四,整理:周恒生

《太乙金华宗旨》详解之三

《太乙金华宗旨》详解之二,整理:周恒生

《太乙金华宗旨》详解之一,整理:周恒生

每日一段善知识:修太乙金华宗旨有感

《太乙金华宗旨》的学习1、2

0006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