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的前夜:武昌起义后晚清朝廷、袁世凯和革命军的三方博弈
1911年10月10,武昌起义的爆发成为推翻清朝统治的一场具有划时代的起义,而随着武昌起义的烽火席卷全国,也让清朝逐步走向灭亡,最终在隆裕太后颁布《退位诏书》后彻底结束了满清的统治,至此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得以终结。
宣布退位
而在一些历史文章中,武昌起义后爆发后清朝的统治就立即土崩瓦解了,这仅仅是站在现代人的上帝视角看待的,事实上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朝在北方依旧拥有很大的实力,而南方的革命军则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各自为战,真正让清朝通知垮台的其实是袁世凯,当然袁世凯也是运气使然,最终在三方的博弈下促成了民国的诞生。
武昌起义后的局势对比
清廷的力量依旧强大
虽然武昌起义在南方掀起了革命风潮,但是在北方清廷的核心统治区域,比如直隶、东三省、陕甘地区、蒙古、新疆等地依旧拥戴清廷的统治,尤其是东三省和直隶,清廷依旧拥有可观的实力,当时的东三省总督赵尔巽、黑龙江巡抚周树模、直隶总督陈夔龙、陕西巡抚升允、陕甘总督长庚、署两江总督张勋全部手握重兵且忠于清廷。
清廷在北方依旧有大量支持者
其中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在东北大肆捕杀革命党,处死了张榕;陕甘总督长庚西安失守后退回甘肃,组织了军队一路打回陕西,让西安的形势迅速恶化;而曹锟、张勋、张作霖等人则组成了军界联合会,誓死捍卫清廷,更别说驻京的蒙古王公们,不仅出钱出兵,甚至购买了西式军械准备南下。
南方革命军实力不足
武昌起义后革命军占领了武昌,南方各省也纷纷宣布了独立,但革命军想要从武力上推翻清廷难上加难,首先就是极其困难的财政问题,前线的革命军因为粮饷皆缺,纷纷急电南京索饷,但当时的国库只有银元10块,远远满足不了动辄几十万的军饷。
奔赴前线的革命军
而列强也在武昌起义后纷纷表态,其中英国公使朱尔典在上海光复的第二天就指示驻上海总领事,要求冻结革命军一切任何款项,尤其是海关税收,这些都被指定用来偿还外债,可以说南方革命政府虽然成立,但远远收不上来税收。
其次就是军事能力的不足,南方的革命军虽然有40万人左右,但缺乏训练,装备不足且纪律涣散,无法和训练有素的北洋系的17万人对抗,更别说其他还效忠清廷的地方新军和旧军了,也因此南方革命政府都把推翻清室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甚至黄兴、黎元洪表示只要袁世凯赞成革命,就保举他为大总统。
而孙中山也知道无力从武力上推翻清朝,放弃了之前主张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转而大力支持“五族共和”。
五族共和
袁世凯也并非掌握大权
虽然革命军将希望寄托于袁世凯,但袁世凯也并非掌握全部大权,比如北洋有六镇大军,而完全听命于袁世凯的只有第三镇、第四镇、第五镇,其余三镇完全听命于朝廷。
北洋军第一镇完全是八旗子弟
另外从1906年开始,清廷开始官制改革,虽然袁世凯小站练兵掌握全国练兵权,但1906年11月清廷宣布将兵部与练兵处等机关合并成立陆军部,任命铁良为尚书,陆军部的成立标志全国练兵权从袁世凯手上转入铁良手上,而且新成立的陆军部很多人官员都是留日士官学生出身,大幅度减少了袁世凯一系的人。
袁世凯眼看自己被夺权,来了一招以退为进,主动将北洋军第一、三、五、六镇交与陆军部直接管辖,第二、第四两镇则交给自己统辖,得到了清廷的允准,但清廷依旧没打算放过袁世凯。
袁世凯
1908年溥仪继位后,摄政的载沣一度想要处死袁世凯,幸亏得到张之洞的力保才以“足疾”为由,将袁世凯赶回老家,而回去的路上袁世凯放声大哭,庆幸自己保住了一条性命。
到了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借机复出掌握了内阁的大权,但自己能掌握的还是段祺瑞的第三镇、吴凤岭的第四镇、吴长纯的第五镇,而第一镇全部是满清八旗子弟组成,第二镇的冯国璋、张怀芝以及第六镇的王士珍等人都向着清廷。
也因此武昌起义后,冯国璋指挥北洋军对革命军展开猛攻,一度取得了阳夏之战的胜利,兵锋直指武昌,甚至放言只要多给军饷,直接灭了革命军,要是革命军没了袁世凯如何掌握大权?最终袁世凯施展手腕,让段祺瑞代替了冯国璋担任前线总指挥,这才停止了北洋军对武昌的进攻。
阳夏之战
袁世凯的运气,促成了清廷的覆灭
虽然袁世凯有北洋军的拥戴以及列强的支持,但袁世凯想要借助革命军的势力逼迫清帝退位自己上位还是有点难度的,毕竟他还要面对各省实力派的反对,而且北洋内部的冯国璋、王士珍等也反对共和,拥护清廷,其中第二镇张怀芝更是发起军界联合会,联合张勋、倪嗣冲、张彪、曹锟等人同力抵抗。
与此同时,东北统制官潘知楹致电反对议和,张作霖也反对议和,至于京城的中下层军官也纷纷主张开战也让袁世凯头疼不已。
但袁世凯也没干等着,他有自己的计划,首先就是利用隆裕太后的性情懦弱和不善政事,相比她的姑妈慈禧太后,隆裕太后对政事是一窍不通,因此袁世凯故意拿捏,通过夸大革命党的势力和要求去吓她,利用她来逼迫满清内部的议和。
退位后的隆裕
其次就是利用自己在北洋军的影响力,通过段祺瑞等人多次联名致电清廷,为议和造势,扩大议和的影响力。
当然老天也帮忙袁世凯,就在南北胶着的时候,1912年1月26日,满清宗社党首领良弼被革命党人刺杀,彻底让保守派失去了主心骨,保守派势力开始瓦解,而时任直隶总督的陈夔龙眼看隆裕太后居然有接受退位的迹象后居然挂冠而去,让袁世凯捡了一个天大的便宜,袁世凯立即让表弟张镇芳接手直隶总督,彻底除去了议和的最大绊脚石,毕竟直隶总督手握重权,关系京津安危。
宗社党首领良弼
隆裕太后称得上女中尧舜
当然袁世凯的一切手段只是逼迫清廷退位,但如果清廷拒不退位,南北必然爆发大战,毕竟很多地方都有忠于清室的军队,他们必然会和革命军战斗不息,也让战争延长到一个可怕的时间线,而且袁世凯的北洋军内部也会面临分裂。
载沣和溥仪
更要命的是列强不会放过这次机会,以保护侨民为由出兵,比如俄国和日本就有计划,准备出兵东北和华北,以镇压革命为由占领领土,双方勾结密谋瓜分内蒙,更别说其他想要浑水摸鱼的列强了。
除此之外,很多王公开始劝说隆裕太后回到龙兴之地东北,那么对整个国家的影响更为严重,毕竟东北是满清龙兴之地,东三省的总督赵尔巽和掌握军权的张作霖忠于清室,北洋精锐第一镇、第二镇、第六镇也势必跟随清廷北上,蒙古的王公也会站在清廷一边,整个疆域彻底分裂。
好在隆裕太后性格软弱、不谙政事,且无意对抗到底,最终在袁世凯的承诺下表示可以退位,发表了至关重要的《退位诏书》,而《退位诏书》终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之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彻底宣告了民国对于清代领土的完全继承权,避免了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的悲剧。
《退位诏书》
可以说清朝的统治并不是立即结束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博弈过程,毕竟当时的形势来看退居东北加上大量的地方实力派的支持,满清也能大体维持东晋和北元的局面。因此清帝逊位是当时的最优解,也是民族之幸,国家之幸。
很多人说袁世凯掌握了北洋精锐,但袁世凯只是北洋的大哥,一半人并不听命于他,他无法对北洋军做到完全的控制,也因此他日后想要称帝,北洋一堆人的反对,他拿这些人一点办法没有,也因此我说隆裕太后配得上“女中尧舜”这个称号,她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但这件是足以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