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圣人孔子为何对女人有偏见?
众所周知,孔老夫子一生诲人不倦,在华夏大地广撒礼教的种子,其思想和智慧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作为一个教化众生的圣人,却唯独对女人有偏见。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论语·阳货》中记录的这句话,成为了他对女人怀抱偏见的口实,被视作孔子鄙视妇女和体力劳动者的论据,读来颇有几分幽怨和厌烦的意味。尤其是前一句,几乎成为了男权社会中的一句至理名言。那么,孔子为何会说出这样一句话呢?首先来看这句话,应该如何解读。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妨先从这些角度,来猜测孔子这句话的“本意”。
先说“治国之道”,孔子的这句话有没有可能是站在治国的高度上而说的呢?如果将“女子”中间断开,即“女、子与小人”,分别指君主的妻妾、君主的儿子、以及君主身旁的宠佞臣子、优伶宦官之类,如此看来,孔子此言,实在告诫君王要处理好与这三者的关系,过于疏远和亲近,恐防妻妾参政、儿子夺嫡、小人勾结夺权。纵观历史,这种现象并不在少数,是无数政治家非常关心的论题。而孔子所说的“女、子与小人”,如果放在政治中来看,即是三股君王十分在意的势力,和《韩非子》“八奸”中提到的“同床”、“父兄”、“在旁”三者相合。由此看来,孔子此言便没有偏见之意,实则是关乎治国的良言。
其次,再以“齐家之道”的角度来论。孔子所说的“女子与小人”,指代家中的妻妾与仆役,依然能说的通,所谓齐家之道,不过就是处理好家中各种各样的关系,尤其在封建社会,社会阶级分明,家中礼教甚多,尤为如此。
最后,以“修身之道”的角度来看。孔子说这话的时候,并非特制,而是泛指女人与小人身上的某种基本性格,他觉得女子与小人有相似的一面,若对他们好,他们会得寸进尺的冒犯你,若疏远他们,他们又会在背后埋怨,使绊子。如果单单以这三种角度来看,其实兼有合乎情理之处。而当今学者在推测其原因时,大都倾向于两种可能,比如武汉大学教授认为是孔子在谈恋爱的过程中受过挫折,又或者孔子婚后家庭生活不太美满。孔子谈恋爱的经历,现已不可考,不过如果有这一层原因在,其实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在当时,武家出身的孔子家境并不算好,早年也无所成就,更要命的是,长相还不受看。
在《另眼看孔子》一文中有提到过孔子的外貌:白眼仁多,黑眼仁少。鼻孔外翻,牙齿缝大。脑袋的形状也没长好,四周高中间低,活像个倒扣的痰盂,而且个头也不高。因此,这样的条件谈恋爱,遭到坎坷也并不奇怪。当然,这些只是猜测,并无实据。对于第二点,孔子的婚姻生活不美满,这倒有据可依。《礼记》记载:门人问诸子思曰:昔者子先君子丧出母乎?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当时有门人问他,你的父亲为被休的母亲守过丧吗?孔子孙子父亲的母亲,不就是孔子本人的妻子吗?由此看来,孔子是离过婚的,当时的离婚,叫“出妻”。
孔子“出妻”的原因虽然不明,但我们也可作合理猜测。试想,一个女人常年一个人在家照顾老人与孩子,而自己的丈夫常年游历在外,几乎不归家,甚至在事业上也没有什么显著的作为,就算任劳任怨,时间一久难免心生苦闷和抱怨。而孔子,常年游学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可长时间没有得到重用,无奈开始讲学,大志难酬,心中怨气可想而知。于是,夫妻之间的矛盾也便越来越多。或许是经不住妻子的连番埋怨和争吵,又或许是孔子觉得家庭拖累自己的事业,遂选择出妻,然后在某个夜晚,与学生共酒,“三省吾身”时候,发出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感叹。现在看来,这个情形何其平常,夫妻吵架闹翻,最后各奔东西,两人都感觉自己的情感和婚姻受到了伤害,于是在午夜梦回间,发出了“男人(女人)没一个好东西”的哀怨之语。
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情况或许如出一辙。但不同的是,孔子的话被人记录在册,流传至今,在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成为了众人诟病的目标。另外一说,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孔子早年间周游列国,其政治主张皆未被重视,是否与他未能“齐家”有关系呢?最后,关于孔子的这句话,本意如何,是否偏见,另当别论,在现在,我们也不必苛责。毕竟圣人并非完人,“择其善者而从之”就好。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