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钩沉林语堂:民国时期最会赚钱的文人,一生迷恋钱财,晚节差点不保
841609

林语堂:民国时期最会赚钱的文人,一生迷恋钱财,晚节差点不保

历史研究室历史研究室2023-07-28 17:32:150

民国时期虽然饱受内忧外患,但在文学上则是一派欣欣向荣,涌现出不少文学大师,当然大师也要吃饭,靠文笔吃饭无可厚非,但要说最迷恋的钱财的文学大师没人能比得上林语堂了。

林语堂是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位翻译家和语言学家,因为在文学上有突出的贡献,一度两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事情,其代表作《京华烟云》一度被改编为电视剧深受好评。

林语堂

不过林语堂一生迷恋钱财,这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文坛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与文人讲求的“君子固穷”背道而驰。

一鱼两吃,一篇文章两次发表

林语堂早年留洋,回国先去了清华任教,后又出任了北大教授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教务长及主任一职,1924年,林语堂闯荡上海滩,准备靠笔生活,不过当时上海文化出版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打着各种旗号的刊物多如过江之鲫。

林语堂

很多读者面对眼花缭乱的刊物一下子不知道如何选择,因此直接选择有名的作家来读,这就造成了名作家一稿难求,普通作家数稿难发,加上很多来自北方的文人集体南迁,让上海出版行业竞争更加白热化。

初到上海的林语堂就陷入这样的境地,本来想安安分分靠文字吃饭却发现这碗饭并不是他想象的那么好吃,甚至连吃饭都成了问题,穷则思变,他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这就是一篇文章两次发表,一篇中文,一篇英文,这样就可以获得两份稿费了

林语堂和鲁迅

但对于林语堂来说这只能暂时解决吃饭问题,想要过上舒服的生活仅仅这点稿费是不够的的,没想到善于观察的林语堂发现了赚钱的机会。

当时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周越然编写的《模范英文读本》被选为了教科书,一本教科书靠版税收入赚了不少钱,而且还是长期的,林语堂看出教科书简直就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加上当时学校对英文科极为重视,日后的市场绝对不可限量。

于是他找到了语丝社的出版者孙伏园,问他能不能找个书局帮忙接洽一下,而孙伏园认识不少出版商,很快答应下来,恰好开明书局的老板章锡琛看出周越然的读本不太符合英文习惯和语法规范,打算找一位留过洋且英文造诣高的人重新编印一本。

一开始章锡琛打算找方光焘的,但方光焘因为忙碌交稿日期一拖再拖,章锡琛显然等不及,于是林语堂毛遂自荐加上孙伏园当中间人,章锡琛一口答应。

不过开明书局刚刚成立,资金周转不灵,无法一次性提供买断的费用,林语堂便提出按15%的市场价格抽税,而且写书期间开明书局每月先预支300银元,这笔钱日后在版税里扣除即可

《开明英文读本》

林语堂知道这是自己的机会,于是投入全副精力进行编写,林语堂本来就在莱比锡大学学习语言学,底子专业,自己又下苦功夫,短短几个月就完成了《开明英文读本》,推出后深受市场的欢迎,一个月加印好几次,顺带着让开明书局也火起来了,其他书也纷纷大卖。

靠着版税,林语堂成了上海文坛数一数二的富人作家

由于《开明英文读本》的火爆,其他书局纷纷想要分一杯羹,其中名气最大的世界书局匆匆找来刚毕业的林汉达编写了一套《标准英语读本》,凭借雄厚财力铺天盖地打广告,严重影响了《开明英文读本》的销售。

林语堂也买了一本《标准英语读本》,却发现很多内容都是抄袭自己的,于是以开明书局的名义致书世界书局,要求世界书局停止侵权并且赔偿书局,世界书局却根本不理睬,倒是林汉达理亏登门无果后留下便条致歉。

开明书局

章锡琛正苦于没有办法,靠便条大做文章,以《世界书局标准英语读本冒效开明英文读本之铁证》为标题发表在报纸上,令出版界哗然一片,世界书局自然不甘心,重金聘请律师反而告开明书局诽谤,加上法官的偏袒,开明书局几乎要败诉了,还得赔偿足以令自己破产的钱。

好在林语堂当过官,对于官场那一套自然耳濡目染,直接上书将两本书对照的可疑之处列出来,提交给当时的教育局主事人,当年曾经担任北大教务长的蒋梦麟,蒋梦麟下令严审此案,经过多方取证和讨论,虽然林语堂指控成立,但上海地方法院却在世界书局压力下维持了原判。

晚年的林语堂

但林语堂并不是没有办法,将教育部批文做成大幅广告,连夜送往各大报社,提前和公众见面制造舆论压力,舆论沸沸扬扬,虽然法院硬着头皮判开明书局犯有诋毁罪,但只是象征性的罚款30元。

林语堂更是乘胜追击,以部批文件为要,亲自撰写文章,让世界书局在道义上和舆论上失去立场,声誉大跌,最终答应单方面赔偿开明书局损失并且答应答应销毁《标准英语读本》。

靠着这件诉讼案,《开明英文读本》在上海销量飙升,而林语堂又趁热打铁,推出《开明英文文法》、《英文文学读本》、《开明英文讲义》等一系列教科书,甚至邀请丰子恺配漫画插图,一时间开明书局的英文教科书风头一时无两,连商务、中华这样的书局都自叹不如。

而靠着教科书的版税收入,林语堂从开明书局获得30万银元的版税,而鲁迅年薪不过四千多银元,初次下海的林语堂靠着源源不断的版税让经济窘迫的他摇身一变,成了上海文坛数一数二的富人作家。

因经济纠葛离开《论语》

《论语》杂志是林语堂和一群意气相投的人创办的杂志,本着杂志是大家说话的地方,说不定还没人买,也没计较编辑费和稿费,但没想到《论语》开卖就非常火爆,让背后的时代书店狠狠赚了一笔。

等《论语》出到第十期的时候,林语堂找到时代书店老板劭洵美要求提供稿酬,索要稿酬无可厚非,劭洵美自然答应,但他并不管理财务,由总经理章克标负责,章克标根据市场价格提出给编辑部每月100元,然后稿费千字二到三元的酬薪,相当于时价的平均水平。而且每期都要由出版社时代公司带着稿费和编辑费去,他才给稿件。

《论语》杂志

随着《论语》发行量越来越大,林语堂自己还有正职忙不过来,于是邀请兄长林憾庐和陶亢德负责,但在章克标眼里却将林语堂此举当做发展私人派系之嫌,双方摩擦越来越大,后来林语堂觉得应该涨工资了,于是要求提升编辑费到200元。

章克标却对林语堂的提薪要求态度十分强硬,拒绝加薪,大受闷气,恰好良友图书公司准备办刊物,盯上了林语堂,提出了每月500元的编辑费,林语堂看到条件优厚自己又受不得闲气,一气之下脱离了《论语》

出国也大赚特赚

1935年后,应美国作家赛珍珠邀请他前往美国旅居并且写作,三十年代的美国版税丰厚,也让林语堂赚了不少钱,1938年的时候,林语堂一年收入近4万美元,最够家庭开支,甚至还可以接济国内难民和亲戚。

在美国的林语堂

1939年,林语堂年收入4.2万美元,那时候他的《生活的艺术》成为全美畅销书冠军,稳居榜首达52周,用英文写的《京华烟云》在美国也多次再版,在抗战时期销量高达25万册,而为了让翻译者也赚一笔钱,他打算让郁达夫翻译成中文,不过郁达夫忙着离婚,没空翻译他的小说。

在美国期间(1936年-1954年),林语堂出版、再版68部作品,其中版税、演讲费和稿费约获得76万美元,这可是一笔大收入,而在1940年,林语堂第一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

取之有道,用之有道,该花的钱林语堂都花

虽然林语堂赚钱多,但他花的地方也多,比如林语堂大舅子病亡后留下二十多口人需要他接济;自己姐夫去世后留下八个孩子需要他接济;自己大哥去世后留下孤儿寡母也需要他接济;二哥失业,留有七个孩子需要他接济,三哥半失业,三嫂体弱多病,也需要他救济,可以说林语堂担子也不小。

早年的林语堂与夫人廖翠凤

1940年,林语堂返回国内,在重庆购买了一幢四室一厅的五间居室作为住家,后来出国则捐赠给“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抗战时期,在法国的他还捐款4220法郎,认养了6名中国孤儿,顺便把将《宇宙风》的版权赠给大嫂,补贴大嫂家里。

赚钱也有失手的时候,一度窘迫

1939年初,因为对法币有信心,林语堂花了1.6万美元兑换了10万法币,后来又用2.3万美元兑换了13万法币,分三笔存放,打算每个女儿22岁的时候都可以领取10万法币,但没想到抗战让国内通货膨胀变得越来越厉害,仅仅几年,林语堂价值几万的美金全部变为废纸。

林语堂和三个女儿

投资失败只能算小事,林语堂早些年立志发明中文打字机,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探索,林语堂花了10万美金购置设备,一再尝试,但因为无法回收成本连家庭日常生活都无法维持,走投无人下被迫卖掉了纽约的公寓和家具,用于偿还债务。

打字机最终还是搞出来了

恰好他打算前往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职,但因为历年欠下美国个税3万多美元而不能离境,好在好友借了一笔钱加上《苏东坡传》的版税,才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索要巨额赔偿,晚节不保

当然以上赚钱都是林语堂靠版税收入,无可厚非,但真正让他晚节不保的是南洋大学期间的事情。

1954年,新马地区华侨想要复兴文治,筹集了400万美元的巨款建造了南洋大学,本来请来了清华的前校长梅贻琦担任校长,但林语堂应邀前来后开门见山提出要当校长,考虑林语堂影响力如此之大,对创办南洋大学有很大好处,自然没什么问题,不过林语堂当了校长之后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出现各种问题。

筹建的南洋大学

首先就是将自己女儿、女婿、侄子都安排为南洋大学副校长、校董以及办公室主任等职,又将好不容易建好的校舍全部推平,重新耗费巨资建立新的校舍,极大的浪费南洋华人的血汗钱,毕竟这些钱都是侨胞们在外打拼多年,一点一点凑出来的

不仅如此,林语堂还要求南洋大学开出高额的工资,提出给自己月薪3000元外加600元办公费,这个工资水平在当时全世界校长中是最高的,比哈佛和牛津大学的校长待遇还要高出一截,林语堂的高薪要求南洋校董也答应了。

但林语堂还不满足,打算把南洋大学建校的全部资产2000万收入自己囊中支配管理,相当于争夺财政大权,这项无理的要求终于惹怒了筹建南洋大学的校董和出资人了,双方争论不休,林语堂一气之下将南洋大学校董告上了法庭,声称自己可以退出南洋大学,但南洋大学必须赔偿30万5203元(约十多万美金),这在当时足够建造一座新的教学楼了。

但最后侨胞们还是花了这三十万元,将林语堂这位大师打发到美国,南洋大学出了巨资,林语堂输了名声,可谓晚节不保。

晚年在阳明山故居阳台

1966年,林语堂定居台北,出版了《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这也是他一生写作的巅峰之作,并且于1975年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晚年的林语堂却不幸患上老年痴呆,忘记了很多东西,但却没忘记自己的初恋,最终在1976年病逝于香港。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