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件,左右了大明王朝的命运
01 引子
公元1642年,崇祯十五年,夏。
兵部尚书府。
一个家仆收拾完书桌,拿起书桌上的信件,将其一一分发给各个部门。这是他的日常工作,这样的任务,他每日都在重复。
可谁也没想到,正是他的这一个动作,竟然给大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甚至直接左右了大明王朝的命运。
因为在家仆分发的信件里面,有一封是来自于满清皇太极给大明王朝的信。原来,这个时候,满清在与大明议和,皇太极来信就议和条件与明朝讨价还价。
就这么重要的一封信,兵部尚书陈新甲看完之后,并没有整理好,而是放在了书桌上。而此信又被家仆当成普通文件,分发到了各部门。
一时间,北京城内,风雨欲来。
02 崇祯
得知和谈消息被泄露的崇祯,愤怒可想而知。
崇祯在给陈新甲的数十封书信之中,几乎每一封都在叮嘱陈新甲要做好保密工作。而现在这样的局面,让崇祯很是尴尬。
在军事上节节败退的情况下,大明与满清和谈,实质上就是大明王朝花钱割地买平安。这样的行为,自然很容易引起言官们的攻击,也会引起一群顽固派的反对。故而,即便是崇祯,也不敢过早公开此事。
所以,消息一泄露,群情激奋。
第一封弹劾陈新甲的奏疏,来自于给事中方士亮。崇祯按住,不表态。其实,他这个时候是在等陈新甲表态。
紧接着,第二封弹劾奏疏又来了,来自于给事中马嘉植。
崇祯火更大了。
一是因为陈新甲面对汹汹舆情,居然无动于衷;二则是弹劾奏疏越来越多,崇祯也压不住了。
崇祯将陈新甲下狱。
这个时候,有人来为陈新甲说情,而且是一个大人物。
大明首辅——周延儒。
03 周延儒
周延儒一生两次成为内阁首辅,崇祯不称其名,而称其为“先生”——这是万历给张居正的待遇。周延儒的上书,崇祯都是当天批复,如果第二天批复,崇祯还会告知为何第二日批复的原因。
可见崇祯对周延儒寄予了多大的期望。
周延儒初期也确实有所作为,诸多建议也让崇祯大为称赞。
但大明这个时候内忧外患,烂到了骨髓里,早已不是一个周延儒可以拯救得了的。
崇祯也对其渐渐失去了耐心。
当初满清和大明和谈的时候,皇太极在秘密和谈中要求明朝承认塔山以东归属清朝,并每年送黄金万两、白银百万两。崇祯自然是要征求周延儒的意见,哪知道,这个周延儒作为帝国首辅,面对皇帝的多次询问,居然一言不发。
周延儒对帝国的政治是了如指掌,对崇祯的品性,也是了若指掌。他知道崇祯这个人极好面子,将祖宗家法看得极重。在和谈这件事情上,因为大明属于弱势一方,必定会割地赔款。这种有损大明国威的事情,无论谁去做,最后都不会有好果子吃。久居官场的周延儒,自然晓得这件事的厉害之处,弄不好就要惹火烧身。
故而,沉默是他唯一的回答。
崇祯在其走后,说了一句“朕恨其太使乖!
周延儒得知后说:“事如此英主,不使乖不得也!”
而此刻,周延儒又来给已经下狱的陈新甲求情。
崇祯没有给他这个面子,而是直接下令,处斩陈新甲。
04 陈新甲
这个陈新甲,并没有中进士,而是举人出身。从举人做到兵部尚书这样的高官,近100年,也就他一人而已。这也可以看出,陈新甲,他其实是有一些手段的。
当陈新甲知道自己被弹劾的时候,其实他并没有多大的惊慌。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他与司礼太监王德化关系亲密,多次得以化险为夷。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陈新甲与后金和谈,是按照崇祯的命令进行的。皇帝都同意了,陈新甲有什么好害怕的呢?
所以陈新甲,一点也没有惊慌,相反,他甚至认为自己有功。
但是接下来的动作,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他很快就被下狱,他这个时候他才有点害怕了。他赶紧让家里面出钱,收买言官给自己求情。一时之间,为陈新甲求情的信件又如雪花般飞向崇祯。
05 尾声
虽多人求情,崇祯却并没有放过陈新甲,于1642年九月二十二日将其处死。
一个家仆小小的失误,不仅要了兵部尚书陈新甲的命,也彻底关上了明清和谈的大门。大明的命运就此被改变。
周延儒在后来与清军的作战中,消极避战,谎报军情,被崇祯打发回了老家。其后,不断有人弹劾他,崇祯于1644年一月十六日,将其赐死。
崇祯一生杀大臣无数,但首辅这样的重臣,却只杀了一个,那就是周延儒。
1644年三月十九日,周延儒被处死后的两个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上吊自杀。
大明亡。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