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古文国学《道德经》:出生入死(三)
841893

《道德经》:出生入死(三)

行为逻辑行为逻辑2023-07-29 11:29:420

三、疾以致病人们常说:认知不同,命运不同。到底什么是认知?认知其实就是破除了贪、执、妄之后,看到事物的那个原相。电视剧《天道》中有这样一段台词: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槃。这句话以前我不理解,觉得很高深,现在每句话都能看懂了,都有感悟,里面说得很多,也比较细,但是所表达的意思也是非常简单的。所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无为而无不为。(当我说完这句话,有悟性的人再去看看上面的那段话,也许会明白。)今天讲的是“疾以致病”,这四个字说的是一个客观现象,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小病发展到了大病。这本是一个客观的现象,但是很多人却由于内心的贪、执、妄,不愿意接受或者不相信这个客观事实。就像你养的一株植物,因为某些原因它的叶子枯黄了,但是你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你没有去寻找叶子变枯黄的原因,而是选择摘掉黄色的叶子或者用颜料把枯黄的叶子刷成绿色,更有甚者会觉得是光照或者浇水的原因,所以,只是变换了一下植株的位置或者改变了浇水的频次。这是就没有看透事物的本质,这就是没有找到真经。很多时候,叶子的表象表明的是根的情况。草木之枯,必先自损其根,损之又损,方现于叶。“根”是本质因素,“叶”不过是表象。认知不足的人,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看着表象的信息,不会深入探究根本,只会大面觉得不是啥大事。所以,同一件事、同一个现象,不同的人看到的内容是不同的。《学经》:疾得以致病者,子之讳也,子欲讳之,必促张之,自欲自欺,必被世人相欺也。《扁鹊见蔡桓公》的寓言故事,可以充分说明这个道理。“讳疾忌医”缺乏的不仅是认知,更多的是心性的不足。我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周围的环境包括人和事一开始我们无法选择,但是成年后的却都是自己选择、筛选的结果。正常情况是:我们会不断地认识一些人,不断地离开一些人。如果你周围人没有怎么改变,只能说明你在随波逐流的过活。而这种生活何尝不是“讳疾忌医”呢,只不过很多人不自知或者不愿意承认而已,而事实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