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外篇《山木》原文、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
庄子外篇《山木》原文、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
本篇以“山木”作为开篇,实则以山木为比喻,讨论人的处世之道,并确立了本篇的主题,而后通过九个寓言故事,以人为核心,从人的生命,人的精神,人生存的社会环境等不同的侧面,阐释人的处世之道。
下面按照所分成的九个部分,分别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
一
【原文】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1)夫子出于山(2),舍于故人之家(3)。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4)。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5)?”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6)。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7)。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8),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9);一上一下,以和为量(10),浮游乎万物之祖(11)。物物而不物于物(12),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13),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14),尊则議(15),有为则亏,贤则谋(16),不肖则欺(17),胡可得而必乎哉(18)!悲夫!弟子志之(19),其唯道德之乡乎(20)!”
【注释】
(1)不材:谓不具备良材的质地。(2)夫子:指庄子。
(3)舍:寄宿。 故人:朋友。
(4)竖子:童仆。 雁:即鹅。 烹:通“享、飨”,以食款待人。
(5)不材:此处指不能鸣叫。处:处置、办理;定等。
(6)周:庄子,姓庄,名周。意为“我”。(7)累:指忧患。
(8)乘:顺应。 浮游:意为自由自在地漂游。
(9)訾zǐ:毁谤,非议。肯:假借为“可”。专为:行为专一。
(10)和:和谐。 量:原则。(11)祖:初;开始。
(12)物物:人对于万物的役使、支配。 物于物:被外物所役使。
(13)情:指本性、情性。传:留传。
(14)廉:本义“堂之侧边曰廉。角谓之隅”(15)议:评议。
(16)谋:谋算。(17)欺:欺辱。(18)必:一定。
(19)志:通“记”。(20)其:指处世。乡:同“向”,归向。
【译文】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砍伐它。问他是什么原因。他说:“没有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庄子。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处置呢?”
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这样违背大道,所以不能免于忧患。假如能顺其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乐就不是这样。没有赞誉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蜇伏,随着时令而变化,不可固守一种行为;时进时退,一切以和谐为原则。优游自得地游历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和支配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这样怎会受到牵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本性,人类的传统习惯,就不是这样了。有聚合就有分离,有成功就有毁败;棱角锐利就会受到挫折,尊显就会受到是非的评议,有为就会受到损毁,贤能就会受到谋算,无能也会受到欺侮,怎么可以一定要固守一种行为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处世只有顺其自然!”
【赏析】
第一部分,写山木无用却能保全,鹅因不能鸣而被杀。两者都是无用却命运不同。从而说明处世很难找到一条万全之路。庄子的主张就是“处乎材与不材之间”,“乘道德而浮游”,“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这也是该部分的核心。由此可见,庄子的这一处世之道与孔子的“中庸之道”基本是一致的。
中庸之道,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的处世哲学,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不能机械错误地认为中庸就是寻找中间路线,在处理任何事物的时候都要确定一个中间点,做到不及不过。偏左一点则不及,偏右一点则过。中庸之道的核心,它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即包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习的方式和认识方法,也包括做人的规范。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的人格。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是这部分中的睿言智语。
庄子的这句话既没有否定物应为人所用,也没有否定人也能被外物所役使。关键是要正确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人要主导、驾驭、使用“物”,而不是被“物”所“物”、所“累”、所“役”,做到既能得心应手地使用,又能保持“不物于物”的佳境。古今中外,物噬主或人为物役的人和事不胜枚举;被名缰利锁捆绑、被欲望蒙蔽眼睛、被“孔方兄”抽打着推磨、被享乐主义吞噬、被奢靡之风吹翻等等,一幕幕悲剧频频上演。当此重读庄子的这一富有哲理的睿言智语是何等的深刻!
二
【原文】
市南宜僚见鲁侯(1),鲁侯有忧色。市南子曰:“君有忧色,何也?”鲁侯曰:“吾学先王之道,脩先君之业(2);吾敬鬼尊贤,亲而行之,无须臾居(3);然不免于患,吾是以忧。”
市南子曰:“君之除患之术浅矣(4)!夫丰狐文豹(5),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6);虽饥渴隐约(7),犹且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8);然且不免于罔罗机辟之患(9)。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今鲁国独非君之皮邪?吾愿君刳形去皮,洒心去欲(10),而游于无人之野。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11)。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12),与而不求其报(13);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14);猖狂妄行(15),乃蹈乎大方(16);其生可乐,其死可葬。吾愿君去国捐俗,与道相辅而行(17)。”
君曰:“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我无舟车,奈何(18)?”市南子曰:“君无形倨,无留居,以为君车(19)。”君曰:“彼其道幽远而无人,吾谁与为邻?吾无粮,我无食,安得而至焉?”
市南子曰:“少君之费,寡君之欲(20),虽无粮而乃足。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21),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故有人者累(22),见有于人者忧(23)。故尧非有人,非见有于人也。吾愿去君之累,除君之忧,而独与道游于大莫之国(24)。方舟而济于河(25),有虚船来触舟(26),虽有惼心之人不怒(27),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28),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29)。人能虚己以游世(30),其孰能害之!”
【注释】
(1)市南宜僚:姓熊,名宜僚,楚国人,家住市南。故称“市南宜僚”。 鲁侯:即鲁哀公。
(2)先王:指王季、文王。先君:指周公、伯禽。(3)居:止息。
(4)浅:浅薄。
(5)丰:本意指草木繁盛,引申为容貌好看。
(6)戒:戒心、戒备。(7)隐约:困厄(处境艰难窘迫)。
(8)胥疏:流转各地、闲散、流浪之意。定:心神安定。
(9)机:机关。辟:本义:法律,法度。此处可理解为陷井。
(10)刳kū:剖开、挖空。洒:古同“洗”。
(11)南越:虚构的地名。邑:都邑、城市、县的别称。上古时,诸侯国的国都也称作邑。建德:虚构的国名,
(12)作:耕作。 藏:储藏。(13)与:给与。 报:报答。
(14)适:符合,适合。将:行。(15)猖狂:谓随心所欲。 妄行:任意而行。(16)大方:即大道。
(17)去:离开。国:指国君的位置。 捐:捐弃。辅:依。
(18)彼:指南越建德之国。 险:指道路多险阻。有江山:谓有山河阻隔。(19)无:通“毋”。 倨jù:傲慢。留:留恋。
(20)少:减少、节省。费:耗费。(21)崖:岸边。(22)有:指占有。(23)见:相当于“被”。(24)大莫之国:代指至虚的大道之境。
(25)方:(介词)在、当。 济:渡。(26)虚船:指船上无人。
(27)惼biǎn:狭隘。(28)张:撑开。 歙(xī:收敛。引申为向旁边靠拢。(29)向:刚才,从前。这里指虚船来撞之时。
(30)虚己:意思为无我;谦虚、虚心;也指倒空自己,放弃一切。
【译文】
市南宜僚拜见鲁侯时,见鲁侯面带忧色。市南宜僚问:“国君面色忧虑,为什么呢?”鲁侯说:“我学习先王治国的办法,承继先君的事业;敬奉鬼神,尊重贤能,身体力行,没有片刻止息,但是仍不能免除祸患,我为此而忧虑。”
市南宜僚说:“你消除忧患的办法太浅薄了!皮毛好看的狐狸和斑斑花纹的豹子,栖息于深山老林,潜伏于岩穴山洞,这是静心;夜里行动,白天居息,这是警惕;虽饥渴处境艰难窘迫,也不到江湖之上觅求食物,这是稳当;然而还是免不了罗网、机关和陷井的灾祸。它们有什么罪过呢?是它们的皮毛给带来灾祸。如今的鲁国不就是你皮毛吗?我希望你能剥掉皮毛,清心除欲,畅游于没有人迹的旷野。南方有个城邑,这地方叫做建德。那里的人们纯厚而又质朴,私欲少;知道耕作而不知道储存,给别人不求报答;不知什么符合义,不知怎么做是礼;随心所欲任意而为,行为竟合乎大道;他们活着快乐,死了就埋葬。我希望您舍去国君位置,抛弃世俗,和大道相辅而行。”
鲁侯说:“那里道路遥远而又艰险,又有江河山岭阻隔,我没有船和车,怎么办呢?”
市南宜僚说:“您放下国君的架子,不要留恋国君的地位,这就是您的车船。”
鲁侯说:“那里道路幽远,荒无人烟,跟谁是邻居?没有粮,没有食物,怎么能够到达那里呢?”
市南宜僚说:“节减你的耗费,节制你的物欲,虽然没有粮食也能满足你的需要。你渡过江河到达海上,一眼望去看不到岸边,越向前行越发不知道它的尽处。送行的人都从河岸边回去,你也就从此远离了尘世!所以役使他人的人必定受劳累,被役使的人必定会忧心。所以唐尧不役使他人,也不被他人役使。我希望消除你的劳累,除去你的忧愁,而独自跟大道一块儿遨游于太虚的王国。在乘船渡河的时候,有一只无人的空船正要撞过来,即使心胸狭隘、性子火急的人也不会发怒;倘若有人在那条船上,那就会大声呼喊将船撑向旁边;呼喊一次没有回应,呼喊第二次也没有回应,于是喊第三次,那就必定会骂声不绝。上一种情况不发脾气而现在发起怒来,那是因为上一种情况船上无人,而今却船上有人。人若能像对待空船一样的态度游历于世,谁能够伤害他!”
【赏析】
第二部分,通过讲述市南宜僚劝解鲁侯“去国捐俗,与道相辅而行”的过程,集中说明“少私而寡欲”方可消除忧患的道理。这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可是,庄子就是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阐明自己的观点,使人在趣味中沉思。
这一部分,可看作是对第一部分提出的“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观点的补充。鲁侯由于贪恋国君的位置,结果被国君的位置所绑架,必然产生忧患。市南宜僚劝解鲁侯“去国捐俗,与道相辅而行”就是劝解鲁侯退隐,解脱束缚,进行自我修养,方可免除祸患。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三
【原文】
北宫奢为卫灵公赋敛以为钟(1),为坛乎郭门之外(2),三月而成上下之县(3)。王子庆忌见而问焉(4),曰:“子何术之设(5)?”
奢曰:“一之间(6),无敢设也。奢闻之,'既彫既琢,复归于朴(7),侗乎其无识(8),傥乎其怠疑(9);萃乎芒乎(10),其送往而迎来;来者勿禁,往者勿止;从其强梁(11)。随其曲傅(12),因其自穷(13),故朝夕赋敛而毫毛不挫,而况有大塗者乎(14)!”
【注释】
(1)北宫奢:卫国大夫,名奢,居北宫,因以为号。 赋敛:征收。 钟:青铜铸成的形状像钟一样悬挂于架之上的乐器。
(2)为:筑。 坛:用于祭祀的土筑的高台。 郭:城廓。
(3)县:通“悬”。(4)王子庆忌:即吴王僚的儿子。
(5)术:方法,手段。(6)一之间:精诚专一。(7)彫:雕的,异体字。朴:事物的原始状态。(8)侗tóng:诚实忠厚。
(9)傥tǎng:无思无虑。 怠疑:停滞不前;呆滞。
(10)萃:本义:草丛生的样子。引申为聚集,聚拢。
(11)强梁:凶暴,强横,不讲理。(12)曲:迂腐。傅:依附。
(13)自穷:依照各自的情况而竭尽力量。
(14)大涂:大通之途,即大道。涂,通“途”。
【译文】
北宫奢替卫灵公征收税款铸造钟一样的乐器,在城门外设下祭坛,三个月就造好了,并编组悬挂在上下两层钟架上。王子庆忌见到这种情况便向北宫奢问道:“你征收税款铸造乐器用的什么办法?”
北宫奢说:“精诚专一,顺其自然,没有其他办法。我曾听说,'既然已雕刻琢磨,就要返朴归真。’缴税有人纯朴的是那样无知无识,无思无虑的是那样呆滞;财物任人聚拢却茫然无知,送往迎来分辨不清;送来的不拒绝,不缴出的不制止;强横不讲理不给的就从其自便,迂腐顺和的随他自便,依照各自的情况而竭尽力量,所以朝夕征收税款丝毫不损伤他人,何况是遵循大道的人呢!”
【赏析】
第三部分,通过北宫奢顺利完成赋敛以造乐器的故事,说明不论做什么事,即要精诚专一,又要顺任自然,不拘滞于物。对纳税人的情况区别对待,做到不及不过。这就是中庸之道。
四
【原文】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1)。大公任往吊之曰(2):“子几死乎?”曰:“然”。“子恶死乎?”曰:“然。”
任曰:“子尝言不死之道(3)。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4)。其为鸟也,翂翂翐翐(5),而似无能;引援而飞(6),迫胁而栖(7),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8)。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9),修身以明污(10),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11),故不免也。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12):'自伐者无功(13);功成者堕(14),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15),德行而不名处(16);纯纯常常(17),乃比于狂(18);削迹捐势(19),不为功名。是故无责于人(20),人亦无责焉。至人不闻(21),子何喜哉?”
孔子曰:“善哉!”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22),食杼栗(23);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
【注释】
(1)围:围困。火食:生火做饭。(2)大公任:虚构的人物。 吊:慰问。(3)尝:曾经。(4)意怠:燕子的别名。也称意而。
(5)翂翂fēn翐翐zhi:迟缓不能高飞的样子。
(6)引援:援引朋友。(7)迫胁:偎依,挤在一起。
(8)绪:残余。(9)饰知:设巧使诈。(10)明汙:显露别人的污秽。汙,同“污”。(11)昭昭:清楚、明白。 揭:举。
(12)大成:指某类事物的各个方面相当完备。
(13)伐:本义指用武器击杀,引申指对他人武力上的征讨或言辞上的诛责。又假借为自我夸耀。(14)堕:堕落。
(15)道流:大道流传。居:拥有、占有。明居:炫耀的意思。
(16)名:同“明”。
(17)纯纯:内心纯一不杂。 常常:行为平常而不特异。
(18)比:类似。 狂:指随心所欲,任意而行。
(19)捐势:捐弃权势.(20)责:责备。(21)不闻:不求闻名于世。
(22)裘褐:粗陋之衣。
(23)杼shù:即橡子。栗:即栗子,也称板栗。杼栗:泛指野果。
【译文】
孔子被围困在陈国、蔡国之间,七天七夜不能生火煮饭。太公任前去看望他,说:“你快要饿死了吧?”孔子说:“是的。”太公任又问:“你讨厌死吗?”孔子回答:“是的。”
太公任说:“我曾经讲过不死的方法。东海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意怠。意怠这种鸟,飞得很低很慢,好像不能飞行似的;飞行时要结伴,栖息时都挤在一起;前进时不敢飞在最前面,后退时不敢落在最后面;吃食时不敢先尝,总是吃别的鸟剩下的,所以它们在鸟群中从不受排斥,其他鸟终究不会去伤害它,所以能够免除祸患。长得很直的树木总是先被砍伐,甘甜的井水总是先枯竭。你的用心是设巧使诈以便惊吓愚笨的人,修身养性以彰显别人污秽,不明白这就像是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所以不能免除祸患。从前我听道德方面相当完备的老子说过:'自夸的人无功;成功的人堕落,成名的人吃亏。’谁能摈弃功名而反归普通人之中!大道流传但不炫耀,品德高但不求名声;纯朴而又平常,竟类似于愚狂;削除形迹捐弃权势,不为功名。因此不会去苛求他人,别人也不会苛求自己。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不求闻名于世,你为什么如此喜好名声呢?”
孔子说:“说得好啊!”于是辞别朋友,离开弟子,逃到旷野;穿粗陋的衣服,吃野果;进入兽群兽不乱,进入鸟群鸟不乱飞。鸟兽都不怕他,何况人呢!
【赏析】
第四部分,通过太公任对孔子讲述意怠鸟的故事,说明要保全自己有性命就要做到“削迹捐势”、“不为功名”的道理。这个故事从消极方面看,就是保命哲学。从积极方面去想,太公任是在告诉孔子,在面临死亡紧要关头,要避其锋芒,保存自己。在如何对待生死问题上应该辩证地看,必须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择机而定。过分地强调某一方面都是片面的,不对的。一次,列宁路迂劫匪。列宁知道这个劫匪只图财不害命后,就把所有的钱给了他。列宁除钱之外毫发没损,谁能不说这是列宁的明智之举呢?!有的人不择手段地捞取功名,不顾死活地争权夺势,如果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捞取的功名、争夺的权势又有何用?!明知吃了砒霜药老虎的行为是愚蠢的,但这类人却古今有之。
五
【原文】
孔子问子桑雽曰(1):“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2),削迹于卫(3),穷于商周(4),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5),徒友益散(6),何与?”
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7)?林回弃千金之璧(8),负赤子而趋(9)。或曰:'为其布与(10)?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11)?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12),此以天属也(13)。’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14)。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15)。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16);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17)。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18),绝学捐书(19),弟子无挹于前(20),其爱益加进。
异日,桑雽又曰:“舜之将死,真泠禹曰(21):'汝戒之哉!形莫若缘(22),情莫若率(23)。缘则不离,率则不劳;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24),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25)。’”
【注释】
(1)子桑雽hù:姓桑,名雽,隐士。(2)伐树:指春秋时宋司马桓魋拔树欲害孔子之事。《史记·孔子世家》载:“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国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拔树”后皆作“伐树”。
(3)削迹于卫:指孔子游于卫,卫人因憎恶他而铲除了他留下的形迹。(4)穷于商周:指孔子在商、周后裔居住的地方被弄得走投无路的故事。
(5)亲交益疏:亲戚故交,益甚疏远,
(6)徒友益散:门徒朋友,益甚离散。(7)假:国名。 亡:逃亡。
(8)林回:假国的一个逃民。 千金之璧:价值千金的玉璧。
(9)赤子:婴儿。(10)布:古代钱币。(11)累:累赘。
(12)彼:指玉璧。(13)此:指赤子。 属:系;是;连接。
(14)迫:逼近。(15)收:聚,合拢:收容。
(16)醴lǐ:本义“甜酒”。此与“甘”合用喻指蜜。
(17)绝:断绝。(18)翔佯:走来走去,犹豫不决。
(19)绝学捐书:停止教学,抛弃书本。(20)挹yì:通“揖”。作揖。
(21)真:意指真人的道。泠:根据司马彪的解释可理解为“教”。
(22)形:形式:缘:顺着。(23)率:爽直坦白。
(24)文:文饰,修饰。(25)固:当然。
【译文】
孔子问桑雽道:“我两次在鲁国被驱逐,在宋国受到伐树的惊辱,在卫国被人铲除足迹,在商、周之地被弄得穷愁潦倒,在陈国和蔡国时受到围困。我遭逢这么多的祸患,亲朋故交越发疏远了,弟子友人更加离散了,这是为什么呢?”
桑雽回答说:“你没有听说过假国人逃亡的事吗?林回舍弃了价值千金的璧玉,只背着婴儿逃跑。有人说:'他是为了钱吗?婴儿的价值太少了;为了怕拖累吗?婴儿的拖累太多了。舍弃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就跑,为了什么呢?’林回说:'璧玉跟我是利益相合,孩子跟我是天性相连。’以利益相合的,遇到穷困、祸患、灾害就会相互抛弃;是天性相连的,遇到穷困、祸患、灾害就会相互聚合。相互聚合与相互抛弃差别就太远了。而且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君子认为淡泊是亲,小人由于甘甜却利断义绝。彼此无故相合的,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孔子说:“敬听遵命!”于是慢慢地走来走去,犹豫不决。终止了学业丢弃了书简,不让弟子在他面前行揖拜之礼,弟子们对老师的敬爱反而更加深厚了。
有一天,桑雽又说:“舜将死的时候,用真人的道晓谕大禹说:'你要警惕啊!形式莫如顺应,感情莫如爽直坦白。顺应就不会背离,爽直坦白就不会劳神;不背离、不劳神,就不需要修饰矫形;不修饰矫形,当然不必有求于外物。’”
【赏析】
第五部分,一是孔子询问桑雽自己屡遭祸患的原因,桑雽通过讲述假国逃民林回的故事,说明在取舍之间,要舍去名利,做到与天性相合。这里实际是批判孔子的行为与天性不相合,这是屡遭祸患的根本原因。二是当孔子听从桑雽的指教而“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后,桑雽又将舜将死的时候对大禹说的话告诉孔子,实际是进一步告诫孔子不要注重行为上的形式问题,关键在于心地诚实。如果弟子心里对你不尊重即使在你面前行揖拜之礼有必要吗?这样做即背离爽直坦白又劳神。
这部分的精典语句:“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之交是情感的交融,重在情感,不在于形式。小人之交是利益的结合,重在利益。林回为什么舍弃了价值千金的璧玉,只背着婴儿逃跑呢?道理就在这里。有一句俗语:“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旁人不会平白无故的突然对你好,一定是有求于你,或者是想要从你这里获得些什么。
六
【原文】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1),正緳系履而过魏王(2)。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3)?”
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4),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王独不见夫腾猿乎(5)?其得枏梓豫章也(6),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7),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8)。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9),危行侧视(10),振动悼慄(11);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12),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今处昏上乱相之间(13),而欲无惫,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见剖心征也夫(14)!”
【注释】
(1)大布:粗布。 补之:谓衣服破烂,缝有补丁。
(2) 緳xié:本指履带。此指腰带。过:拜访。魏王:即魏惠王。
(3)惫:狼狈。(4)弊:破旧。穿:穿孔、洞。(5)腾:跳跃。
(6)枏梓豫章:泛指乔木。枏nán:楠木。梓:指落叶乔木。豫章:樟木。
(7)揽:把持。蔓màn::攀引。 王长:指称王、称长。
(8)逢蒙:后羿的弟子。 眄睨miǎn nì:斜视的样子。
(9)柘zhè:桑属,有长刺。 棘:即酸枣。 枳zhǐ止: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茎上长刺。 枸gǒu:即枸杞。
(10)危行:小心行走。 侧视:左顾右盼。
(11)振动:发抖。 悼栗:战慄。(12)加急:收缩,紧缩。
(13)昏上:昏君。 乱相:乱臣。(14)比干:殷纣王叔父,官少师,因忠谏而被剖心致死。 征:明证。
【译文】
庄子身穿带补钉丁的粗布衣服,理正腰带,用麻绳系好鞋子,去拜访魏王。魏王见了说:“先生为什么如此狼狈呢?”
庄子说:“是贫穷,不是狼狈。士人身怀道德而不能够推行,这才是狼狈;衣服坏了鞋子破了,这是贫穷,不是狼狈。这就是所谓生不逢时。大王没有看见过跳跃的猿猴吗?它们生活在乔木林里,攀干扯枝自由自在地跳跃而称王称霸,即使神箭手后羿和逢蒙也不敢小看它们。等它落到柘、棘、枳、枸等有刺的灌木丛中,小心翼翼地行走而且不时地左顾右盼,内心战慄发抖;这不是筋骨紧缩变得僵硬而不灵活,而是所处的环境很不方便,不能充分施展才能。如今处于昏君乱臣的时代,要想不狼狈,怎么可能呢?这种情况比干遭剖心刑戮就是最好的证明啊!”
【赏析】
魏王嘲讽庄子的装束狼狈。庄子辩解说,这是贫穷,不是狼狈。并假借善于跳跃的猿猴因处于不同的环境行为表现也不同的故事,讥讽处于昏君乱臣时代的士人身怀道德而不能够推行,使他们处于狼狈的境地社会状况。这也是对昏君乱臣的时代的斥责。
七
【原文】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1),七日不火食,左据槁木(2),右击槁枝,而歌猋氏之风(3),有其具而无其数(4),有其声而无宫角(5),木声与人声,犁然有当于人之心(6)。
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7)。仲尼恐其广己而造大也(8),爱己而造哀也,曰:“回,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9)。无始而非卒也(10),人与天一也。夫今之歌者其谁乎?”
回曰:“敢问无受天损易。”仲尼曰:“饥、渴、寒、暑、穷桎不行(11),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12),言与之偕逝之谓也(13)。为人臣者,不敢去之(14)。执臣之道犹若是,而况乎所以待天乎(15)!”
“何谓无受人益难?”仲尼曰:“始用四达(16),爵禄并至而不穷,物之所利,乃非己也,吾命其在外者也(17)。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吾若取之,何哉!故曰,鸟莫知于鷾鸸(18),目之所不宜处(19),不给视(20),虽落其实(21),弃之而走。其畏人也,而袭诸人间(22),社稷存焉尔(23)。”
“何谓无始而非卒?”仲尼曰:“化其万物而不知其禅之者(24),焉知其所终?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25)。”
“何谓人与天一邪(26)?”仲尼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27)!”
【注释】
(1)穷:不自由;困住。(2)据:按着。槁:枯树干。
(3)猋biāo:即焱氏,指神农。 风:指民歌、歌谣。
(4)具:器具;器物。 数:规律;节奏。
(5)宫、角:皆为古代宫、商、角、徵、羽五声之一。借指韵律。
(6)木声:敲击木枝声。人声:唱歌之声。犁然:明确的样子。
(7)端拱:恭敬而立。 还xuán:通“旋”。
(8)广己:太看重自己。 造:虚构;达到的程度或境界。
(9)益:好处。(10)卒:终结。
(11)桎:中国古代的刑具,在足曰桎,在手曰梏。比喻束缚人或事物。(12)运物:事物的运行。泄:发泄;发散。
(13)逝:过去;往;消逝。
(14)去:逃避。之:代指君命。(15)待天:对待天命。
(16)四达:四通八达。指顺利。(17)其: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18)鷾鸸yì ér:即上文的“意怠”,燕子。
(19)不宜处:不适宜停歇的地方。(20)给:助词。
(21)实:食物。(22)袭:进入。(23)社稷:指巢穴。
(24)禅shàn:禅让。(25)正而待之:顺其自然。
(26)天:指自然规律。天然、天性。(27)晏然:安然。
【译文】
孔子受困于陈国、蔡国之间,整整七天不能生火就食,左手按着枯树干,右手敲击枯枝,而且还唱起了神农时代的歌谣,虽有敲击的器物,但节奏不合韵律,敲击的声响不符合五音的音阶,敲木声和咏歌声,明确地表达了唱歌人的心声。
颜回恭敬地侍立在孔子一旁,转过脸去偷偷地看了看他。孔子担心他太看重自己而夸大困难,爱惜自己而达到哀伤的程度。便说:“颜回,不受自然的损害容易,不接受他人的好处困难。世上的事没有开始就没有终结,人与自然是同一的。现在唱歌的人又将是谁呢?”
颜回说:“我冒昧地请教什么叫做不受自然的损害容易。”
孔子说:“饥饿、干渴、严寒、酷暑、穷困的束缚使人行动不便,这是天地的运行规律,万物运行的发散,说的是要随着天地、万物的运行一块儿消逝吧。做臣子的,不敢逃避君命。做臣之道尚且如此,何况对待天命呢!”
颜回又问:“什么叫做不接收他人的好处困难呢?”
孔子说:“开始被任用办什么事都觉得顺利,爵位和俸禄一齐到来而不缺乏,外物的一切好处,本不属于自己所追求,是我的命运给的外物。君子不做盗,贤人也不去偷窃。我若获取这些外物,为了什么呢?所以说,鸟没有比燕子更聪明的,不适宜停歇的地方,看都不看。嘴里掉了食物,舍弃不拣而飞走。燕子害怕人,却和人生活在一起,因为它要建巢穴生存在那里罢了。”
颜回又问:“什么叫没有开始就没有终结?”
孔子说:“变化无穷的万物不可能知道替代者是谁,怎么能知道它的终结,又怎么能知道它们的开始?顺其自然罢了。”
颜回又问:“为什么说人与自然是同一的?”
孔子说:“人类的存在,是天然;天然的存在,本来就是天然。人若不能具有天然,是的人本性决定的。圣人安然死去,最终归化于自然。”
【赏析】
第七部分的核心在于说明“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的道理。
“无受天损易”就是说天的自然规律不可违,如果违背了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要想不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只要摸清天的自然规律顺应它就可以了。这样一来,顺应它就是很容易的事了。
“无受人益难”就是说做到不接收他人的好处是件很困难的事。如对于外物,本不属于自己所追求的,但为了生存又不得不接受,这是天然本性决定的。这些东西即不是抢来的,也不是偷来的,纯属自己劳动所得,获取这些外物,应是合情、合理、合法,无可厚非之事,但是却容易被人误解,误认为是自己刻意追求的。所以,要消除他人的误解很难。二是若获取的这些外物积累之后,易产生贪欲之心,所以,防御外物的诱惑,不被外物所役使也难。这一点与《达生》篇中所说的“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是一个道理。
“无始而非卒也”万物没有开始也就不存在终结,只要有了开始就有终结。这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有生就有死,生命来于自然,最终都归化于自然。就像孔子虽然被困,身处逆境,只有安然顺应,别无选择。这里的安然顺应是在身处逆境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应是积极地、主动地,发自内心地而不是消极地、被动地,只有这样才能坦然应对,心态安然,否则,就是对自己的一种折磨。
“人与天一也”。孔子的解释已经很清楚。人与自然是同一的。世间万物发展规律都是一致的;人是世间万物中的一分子,也绝不会例外。但是,人毕竟不同于其他物种,人在自然规律面前而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才会出现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因此,在处世过程中,时刻保持与自然规律的一致性是免于受到自然规律惩罚的关键所在。
八
【原文】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1),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2),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3)。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4),目大不睹?”蹇裳躩步(5),执弹而留之(6)。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7),螳蜋执翳而搏之(8),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9)。庄周怵然曰(10):“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11)!”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12)。
庄周反入(13),三月不庭(14),蔺且从而问之(15):“夫子何为顷间甚不庭乎?”
庄周曰:“吾守形而忘身(16),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且吾闻诸夫子曰(17):'入其俗,从其令(18)’。今吾游于雕陵而忘吾身,异鹊感吾颡,游于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为戮(19),吾所以不庭也。”
【注释】
(1)雕陵:丘陵名,上面长有栗林。 樊:篱笆。
(2)异鹊:怪鸟。运:直径。
(3)感:本义:感动。引申:触碰。颡sǎng:额。
(4)殷:大。不逝:没远飞。
(5)蹇qiān:通“褰”。揭;提起。 躩jué:.迅疾。
(6)留:停止在某一处所不动。(7)方:刚刚。美荫:浓密的树荫。
(8)执翳yì:用起障蔽作用的东西遮蔽。 搏:捕捉。
(9)真:真性。这里指性命。(10)怵chù:害怕;恐惧。
(11)噫:感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唉”。召:招引。
(12)反走:掉头就走。虞人:古代掌山泽苑囿之官。此指看管栗园的人。 谇suì:责问,诘问。(13)反入:返回家中。
(14)月:当为“日”。 庭:房屋的正室。不庭:意为不高兴。
(15)蔺且:庄子的弟子。(16)守形:指只顾盯着异鹊。
(17)夫子:泛指有道者。这里指老子。(18)令,指习俗、禁忌。
(19)戮:羞辱。
【译文】
庄子在雕陵外面围有篱笆的栗树林里游玩,看见一只怪鸟从南方飞来,翅膀宽有七尺,眼睛大若一寸,碰着庄子的额头后落在栗树林里。庄子说:“这是什么鸟呀,翅膀大却不远飞,眼睛大视力却不敏锐?”于是提起衣裳快步上前,拿着弹弓静静地停在那里等待着时机。突然看见一只蝉,正在树荫里美美地休息而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一只螳螂用树叶作隐蔽打算上去捕捉它,螳螂眼看即将得手而忘掉了自己形骸的安危;怪鸟见状认为有利可图,见利的怪鸟也丢了性命。庄子惊恐地说:“唉,世上的物类原来就是这样相互牵累,两类之间也总是以利相召引!”庄子扔掉弹弓转身迅速离开栗园。看管栗园的人以为他偷了栗子在后面追着责问。
庄子返回家中,很不高兴,三天没有进入正室。弟子蔺且在一旁问道:“先生为什么这几天不高兴呢?”
庄子说:“我只顾盯着怪鸟却忘记了自身的安危,犹如只顾观赏混浊的流水却掉进清澈的水潭。而且我听老聃老师说:'每到一个地方,要遵从那里的习俗与禁忌。’当时我游雕陵栗园却忘了自身的安危。怪鸟碰上了我的额头,游玩于栗林丧失了性命。管园的人又怀疑我偷了栗子受到羞辱。因此我感到很不高兴。”
【赏析】
第八部分,借庄子游雕陵栗园亲身经历的故事,告戒世人,世间发生的事情往往都有连带性,而且休戚相关,稍有不慎就会招来祸患,更不能得意忘形,否则,轻者受到羞辱,重者丢掉性命。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类似事件已经够多的了。为此,先人总结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瓜田不纳履,梨下不正冠”等处世警语。
九
【原文】
阳子之宋(1),宿于逆旅(2)。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3)。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4):“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心,安往而不爱哉(5)!”
【注释】
(1)阳子:即杨朱。 (2)逆旅:旅店。(3)恶:丑。贵:地位高。
(4)小子:指男性青少年,犹言小伙子。此指旅店主人。
(5)安:哪里,何处。
【译文】
杨朱到宋国去,住在旅店里。旅店主人有两个妾,其中一个漂亮,一个丑陋,长得丑陋的受到宠爱而长得漂亮的却受到冷淡。杨朱问旅店主人其中的缘故。年青的店主回答:“长得漂亮的自以为漂亮,但是我却不觉得她漂亮;那个长得丑陋的自以为丑陋,但是我却不觉得他丑陋。”杨子转对弟子说:“弟子们记住!品行贤良但却不要有自以为品行贤良的心,到哪里不会受到敬重和爱戴啊!”
【赏析】
第九部分,故事虽小,但道理深刻。一是看问题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犹如人的美与丑不在容貌,而在心灵。就如俗语说的“人不可貌相,水不可斗量”。二是,行为动机要纯正。犹如杨子对弟子说的“行贤而去自贤之心”。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