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古文国学经典四书之《中庸》-【后记与我学中庸的感悟】
842061

经典四书之《中庸》-【后记与我学中庸的感悟】

溱湖之恋溱湖之恋2023-07-29 13:47:280

作者:潘长宏

2023年4月11日

中国国学中有《大学》《中庸》《孟子》《论语》。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而成。

【后记】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关于《中庸》的作者,孔子传道给曾子,曾子写了篇论文《大学》;曾子传道给孔子的孙 子子思,子思又写了篇论文《中庸》。中庸思想,也是来自于孔子。故司马迁、郑玄、程颐、 朱熹等人都认为是子思所作。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 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 的形而上学。 

中庸的“中”,即中正、适当、合宜、正确,系与偏颇和“两端”相对而言;中庸的“庸', 有用、常、平常三义;”中“”庸“合称。构成了中庸一词的字面意义。 事实上,所谓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以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基础、 具体内容、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则集中反映在儒家巨作 《中庸》中。 中庸的确有”平庸、折中、调和“的含意,但这些绝不是中庸思想的全部,否则《中庸》就不可能被自孔子之后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奉为经典了。在儒家看来” 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证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方法。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中庸“由孔子首创,再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 的作者充实发展,终于成为一套儒家的处世规范。

《中庸》认为道德修养首先要从人所不见的”慎独“工 夫做起,”内省不疚,无恶于志“,达到内心的”诚“即含而未发的”中“,由此出发,就能” 微之显“,”暗然而彰“,渐渐外化为行动上的”中道“。内心的”中“与外部行为的”中道 “统一,《中庸》称之为”合内外之道“,”致中和“不仅能使君臣父子各处其位,而且可以 参天地之造化,使天地万物各得其所。这就是”中“的大功用,所以叫做”中庸“。 在《中庸》一文中,虽然其主题思想在当时以至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被很全面地理解,但其自身充分体现出了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即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 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 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 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 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 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 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中庸》一文在极力推崇”中庸“思想之时,也看到了中庸之难行。中庸之道,非常难行, 过与不及都会偏离中庸。君子能适中,故其为真中庸;小人不能适中,而自以为中,故实为反中庸。知者、贤者以中庸为平凡而不屑知,不屑行;愚者、不肖者,则又不及知,不能行。所以”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这些都说明了”中庸“之难行。 在《中庸》全文中很多地方都体现了对于孔子中庸之道的赞美。故其道广大如天地,悠久如四时,光明如日月。具备圣、仁、义、礼、知五 德。足以有临、有容、打执、有敬、有别。言其大,则渊博如天;言其深,则渊泉如渊;言其用, 见而民莫不敬,行而民莫不悦。是以声名扬溢于中国,施及蛮貊,其德可以配天。次言仲尼之 教至高至善。它”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能行”不 言之教“,”无为而治“。不待责罚而民白化,以致”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其化民,直如上 天之化育万物,达到无声无臭的崇高境界。

《中庸》认为不偏不倚是衡量一切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也论述了达到中庸之道的条件和方法,”始合而开,其开也有渐。末后开而复合,其合也有渐。“结构严密,体例完整,是一篇逻辑严密,表达儒家哲学思想的论文。中庸有两种,自然界的中庸是绝对的,人事的中庸则是相对的;在伦理上,人的一切行为都有过度、不及和适度三种状态。过度和不及都是恶行的特征,只有中庸才是美德的特征和道德的标准,美德是一种适中,是以居间者为目的。有的哲学家把这种中庸原则运用于政治国家学说,认为由中等阶级治理的国家最好,因为拥有适度的财产是最好的,最容易遵循合理的原则。最不会逃避治国的工作或拥有过分的野心。是国家最安稳的公民阶级,中等阶级的公民组成的城邦。是结构个最好的和组织得最好的,因此有希望治理得很好。中庸讲的是人之根本,强调做人的艺术和做事的方法。如何让各种各样的人去掉差异而只取共同,即让众人都觉得恰到好处,关键要在无我的前提下讲究情景真理。例如,用极其尊重的方式提出对权威观点的挑战,既达到了陈述自己观点的目的,同时又将对人的尊重推向极致,使众人都觉得恰到好处,易于接受。明白了中庸之道,年少轻狂,愤世嫉俗者就可以用平常心对待一切,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 明白了中庸之道,就不会一昧悲观,也不会盲目乐观,从容地面对生活,对不如意事可以一笑置之,亦可以不计较平常得失荣辱。我们或许做不成大事业,只能从平凡的实在中讨生活。可是只要把这些实在的小事做好了,于实在中获得小小的乐趣,又何尝不是《中庸》给现在的我们带来的一些思考呢? 中庸说来简单,实际上我们是很难做到的,我们的言行举止往往失之偏颇。过于追求物质,或者过于理想主义,都一样,过犹不及。特别是在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社会,达到”至诚 “则就更加不易。人有很多弱点,人类的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那种谨慎的对待大家看不到的地方, 对大家听不到的地方也心有恐惧,不敢怠慢。这是一种凡事都谨小慎微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细枝末节都能全心全意。有一句话很流行,细节决定成败,许多人缺乏中庸的素质,往往不能做到处处小心谨慎,不能从头到尾保持一颗平常心,他们常常在事情的最后关头,因为某一个细节没有注意到而功亏一篑。

【本人学习中庸的感悟】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是《中庸》的开篇,也是核心思想。

何谓“天命”?是抬头所见的天?是崇拜的对象(神)?还是哲学层面的绝对天理,宇宙本源?《三字经》有句话,“性相近,习相远。” 儒家思想认为每个刚出生的宝宝都是善良的,而由于成长环境不一样,后天经历和学习也大不相同,所以后天人与人的区别可以很大。从这个角度理解“天命之谓性”,我的理解这是来自宇宙本源或者人类社会之外的力量赋予到人身上的东西,或者说人类先天被赋予的东西就称之为“性”。

“率性”的意思就是随着天性(儒家性善论),遵循天性。“道”,儒家的解释是方法论的意思(道家解释为绝对真理)。这里也可以从《大学》中找到对应的修身方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何做到止于至善?那是要格物致知,先了解自己的天性,自己的本质,再从近而远慢慢延伸到了解整个人类社会,甚至事物,所以这个过程要学习,要累积经验,这样才不至于盲目追随,或者误解天性。而从心性上我们需要做到诚意正心,心诚则灵。

紧贴着开篇纲领,子思提出了“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提倡无时无刻地怀着敬畏的心,即使没有人在旁边也要做到慎独。如何保持这样的正心?子思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句话描述的正是作者对“中庸”的“中”字的解释。关注自己的情绪,当深度理解了喜怒哀乐,我们的内心就平和了,达到“静,敬,净”的层次这就是中了。这句话惯穿整部中庸,后面有大量例子从不同维度分别阐释了”三达德,五达道,九经”和“诚”以及其修身的方法。凡事必先做到“中”,以达到“至诚”为目标,而且是持之以恒地做到至“诚”,这才能称之为君子中庸之道。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