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晒蛤蟆,再热也不怕”,是什么意思?为何癞蛤蟆要躲端午?
端午节就要到来了,而在我国民间一直有着“端午到,五毒醒,不安宁”的说法,因此在端午节的时候就要悬挂艾草、菖蒲和大蒜等,然后还要在家四周撒雄黄酒等,古人认为这样就能驱赶毒蛇、蚊虫等,保佑家人的平安。
另外在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癞蛤蟆躲端午”,认为癞蛤蟆在端午节这天都会躲起来,就和在七夕节的时候喜鹊都会消失不见一样。
那为何癞蛤蟆在端午节这天要躲起来呢?农谚所说的“端午晒蛤蟆,再热也不怕”又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癞蛤蟆躲端午的传说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的民间传说,其中关于癞蛤蟆的也有不少。相传后羿在射了九个太阳成为了大英雄以后,娶了当时的绝美女子嫦娥为妻。西王母为了奖赏他,就给了他一颗不死之药。
本来以后两个人就会过上恩爱的日子,但是嫦娥却耐不住天庭“豪门”的诱惑,向往过上神仙的日子。于是就偷吃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获得的不死之药,然后就飞升到月亮上成仙了。
可这里并没有她理想中的神仙生活,因为在月亮上非常的孤独、寂寞,再加上她为自己的行为所后悔,于是在痛苦和孤独的折磨下就变成了一只丑陋的癞蛤蟆,就是民间关于月精的传说。
为什么癞蛤蟆要躲端午?
前面也说了,癞蛤蟆是我国民间的五毒之一,这种动物长得丑陋、吓人不说,而且毒性还不小。
癞蛤蟆确实是一种含有剧毒的动物,但长得丑就不代表没有用处了,它也是有很高药用价值的。
民间认为癞蛤蟆虽然有毒,可是它却能入药,主要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特别是在端午节这天的癞蛤蟆毒性是最强的,而这样的癞蛤蟆入药也是只好的。于是人们就会在这一天去抓癞蛤蟆,拿它用来入药。
而且在我国这个习俗由来已久了,据说在晋代的时候就已经流行在端午节当天去抓癞蛤蟆了。
把它们抓到以后,然后再把堤锭墨塞进癞蛤蟆的嘴巴里,之后再把它悬挂在墙壁上晾晒,等到风干了以后就可以入药了,中医上称它为“蛤蟆墨”,消肿止痛效果好。
民间的说法是如果人身上长毒疮、毒疽了,只要用此墨画一圈,病情就会得到控制。
据说这天的癞蛤蟆特别难捉,平时随处可见的癞蛤蟆,在端午节这天几乎就像是商量好了一样,全部都躲起来了,于是就有了癞蛤蟆躲端午的说法。
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的,主要的原因还是和捉癞蛤蟆的人多了有关。因为民间的说法是端午节的癞蛤蟆效果最好,所以就大家都去抓。而抓的人多了,癞蛤蟆就少了,也就给人的感觉特别难抓了。
而且在端午节的时候,一般都是癞蛤蟆蜕皮的旺季了,它们都要躲起来蜕皮了,所以也就比较难找到。
“端午晒蛤蟆,再热也不怕”,又是什么意思?
这也是民间的一种说法,意思是说如果在端午节这天抓了癞蛤蟆,然后用它来做“蛤蟆墨”,那么在夏季的时候再热也不用担心了。
而原因在于,蛤蟆墨对晒伤也非常管用。就算是夏季天气再热,家里有蛤蟆墨了,就不用担忧了。
更神奇的地方在于,以前还有一种神乎其神的说法。端午节逮了蟾蜍,处理一番,就能“避五兵”了。意思是说如果敌人用箭射你,箭还没有碰到你,就会自动掉转头射回去。
这个在晋葛洪的《抱朴子》种就有记载:能辟五兵,若敌人射己者,弓失皆反而自向也。
当然了这个是夸张的说法,癞蛤蟆怎么会有如此的神力呢?连小孩子都不会相信了。
值得一提的是不光是癞蛤蟆要躲端午,我们人类也要躲端午的习俗。古人认为五月是毒月,而五月初五更是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此新嫁或已嫁的女儿就要回娘家去过节,也称之为躲端午,简称“躲午”。
但是时代不同了,如今不光是端午节没有抓癞蛤蟆的习俗了,而且出嫁女儿回娘家“躲午”的习俗在很多地方也没有了。在你的家乡还有这个习俗吗?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