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化杂谈说说阳泉市的来历
842261

说说阳泉市的来历

让快乐伴你一生让快乐伴你一生2023-07-29 16:36:360

古时劳动人民在此凿石取煤,挖出了五个水势旺盛的泉眼,称为“漾泉”,后讹为阳泉。阳泉因此而得名。至清末,今阳泉的市中心还是一片荒滩,旧称沙江口,为平定州辖地。自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石太铁路通车后,煤、铁、硫磺等工业随之兴起,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才形成一个有三万余人的小集镇,属平定管辖。因镇在大、小阳泉村之间,故以村名镇。

唐虞夏商时,今阳泉市境相传为古冀州之地。春秋时,今盂县地有仇犹国。战国时期,周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智伯灭仇犹。赵襄子五年(前453年),智伯又为赵氏所灭,仇犹属赵。秦,今阳泉地属太原郡。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始置上艾县,县治在今平定县新城村,属并州太原郡。东汉,上艾县属冀州常山国。三国时,南北分属魏并州乐平郡、新兴郡。西晋沿用曹魏旧制。东晋十六国时,历属前赵、后赵、冉魏、前燕、前秦、后燕、北魏等国。北魏时南北分属并州乐平郡石艾县和肆州新兴郡定襄县。后全境属东魏和北齐。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于今娘子关置苇泽县,属井州,于今盂县境置原仇县(后改称盂县),与石艾县同属辽州。大业元年(605年),废苇泽县并入井陉县。唐初,今阳泉地属受州,后受州废,石艾、盂县先后属并州、太原府;天宝元年(742年),石艾更名广阳,徙县治于广阳村。五代历属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广阳县为平定县,县治迁回平定上城,隶平定军;盂县属并州;之后,平定县、盂县同属河东路。金,平定军升平定州,盂县升盂州,属河东路、河东北路。元朝建立后,废太原府置太原路,平定州、盂州属太原路。大德九年(1305年),因大地震,希冀安宁,改太原路为冀宁路,所辖未变。明洪武七年(1374年),降盂州为盂县,与平定州同属山西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平定升为直隶州,增领盂县、寿阳县。至清末,今阳泉市中心还是一片荒滩,称沙江口,为平定州辖地。

民国元年(1912年)5月,全国废府、州、厅为省、县两级制,平定州改为平定县,盂县、平定县直属山西省。民国二年(1913年)3月置中路道,民国三年(1914年)5月改名为冀宁道,盂县、平定县属冀宁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废除道制,盂县、平定县直属于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设立阳泉镇,属平定管辖。因镇在大、小阳泉村之间,故以村名镇。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为适应抗战需要,山西省政府依地形将山西划为7个大行政区,盂县、平定县属第一行政主任公署(驻五台县)。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29日,日军侵入平定县城,次日占领阳泉镇。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9日,日军占领盂县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4月,日伪山西公署设置了雁门、冀宁、河东、上党4道,盂县、平定县属雁门道。抗日战争时期,平定分置平定(路北)县、平(定)东县和平(定)西县,盂县分置盂(县)平(山)县、盂(县)阳(曲)县、盂(县)寿(阳)县;正太铁路以南的平(定)东、平(定)西二县属晋冀鲁豫边区,以北各县属晋察冀边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25日,盂县城解放。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5月2日,平定县全境解放。5月4日,以原平定县的一部分设阳泉市,属晋察冀边区冀晋二专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1日,成立阳泉专区,路南、路北两个县合并为平定县,平定县、盂县属阳泉专区。8月20日,阳泉专区改名为榆次专区,平定县、盂县属榆次专区。

1949年阳泉市由河北省石门市(即石家庄市)代管。9月30日,撤销阳泉市,设立阳泉工矿区,复归山西省,属榆次专区。1951年12月11日,撤销阳泉工矿区,设立阳泉市(地级)。1958年6月4日,省辖的阳泉市划归榆次专区管辖;11月3日,榆次专区改名为晋中专区。1961年11月22日,阳泉市复改由省直辖。1968年9月28日,成立晋中地区革命委员会,1970年1月11日,设立阳泉市矿区;3月21日,阳泉市改由晋中地区革命委员会代管。1972年3月9日,阳泉市再次改由省直辖。1983年7月28日,晋中地区的盂县、平定2县划归阳泉市管辖。

阳泉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秀丽宜人,古迹名胜闻名遐迩。至今尚存有春秋末期赵简子古城遗址,汉淮阴侯韩信驻军遗址,唐代平阳公主率军驻守娘子关的遗址等。在平定境内南部的东浮山,相传女娲在此筑灶炼石补天,使整个东浮山的石头呈褐红色,投入水中后浮而不沉,至今遗灶尚存,还有明代陆深《浮山遗灶记》的碑文。市北60公里的藏山,相传春秋时代晋国赵氏孤儿曾藏匿于此,有藏孤洞的传说,藏山之名即演绎于此。除此,阳泉还保存有北魏石窟,南北朝摩崖石刻,宋代重建的有唐代遗风的林里关帝庙正殿,金元以来的古建筑群体等不少古文化遗址。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