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松松读《老子》(二十一)
《老子》第二十一章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译文:
大德之人的行为,皆遵循“道”的规律。
“道”这个东西没有固定的实体,恍惚玄虚。它是那样的惚恍玄虚,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玄虚恍惚,其中却有实物。它遥远而幽深,其中蕴含着精神。这精神是真实存在的,是可以得到验证的。
自古至今,大道之名未曾消失,因而才能认识万物的本源。我是怎样认识万物本源的呢?就是根据“道”的运行规律而认识的。
秋雨堂浅见:
本章从“道”与“德”的关系论述是什么“道”,与第十四章的内容相互补充。
老子认为:“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道”所显现于物的功能,老子把它称为“德”,“道”产生了万事万物,而且作用于万事万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出它的属性,也就是表现了它的“德”,在社会人生的现实问题上,“道”体现为“德”。
“道”为体、“德”为用。“道”是“德”的内涵,“德”是“道”的外显,真正的大德,就是按照“道”的规律行事。
“道”在人的认知中是没有一个固定形态的,似有似无,似无实有。你遵循“道”,按规律行事,就显示出了 “道”的存在和重要性。
中国历史上有一些像桀纣那样的“无道之君”,就是不尊重规律、任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管理百姓的君主,他们的下场都不好。
“道”给人的感觉虽然是似有似无的,但落实到人物、事件上,是有相对具体的应对方法的。例如战国时期贵族们对国家的治理,顺 “道”而为的,则国强民富,受到了百姓的拥戴,人口不断增加;逆“道”而行的,则是百姓大量逃离,土地荒芜,国家贫弱,甚至被强邻所兼并。这就是 “道”显现出来的具体形象和现实可感的存在形式。
在老子生活的时代,绝大多数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在这看似简单的社会劳动中,仍然需要掌握一定的自然规律,如对天气的预测、季节的划分、农作物的生长习性等规律的掌握等。像阴阳五行学说、二十四节气的划分等等,都是人们对“道”进行探索的结果,是无形无相的“道”的外显。
又如人类的繁衍传承也是“道”的体现。生命来自于父母,延续有赖于子女,所以孝敬父母、爱护子女就是依道而行,就是有“德”。推而广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便是“大德”。
“道”是“德”的灵魂,“德”是“道”的躯体;“道”是意志,“德”是行动。依“道”而行,就是有德,背“道”而行,便是无德。
文/靳义堂
2022.11.4.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