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庄共舞——道通为一无彼此【《齐物论》5】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原典】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对立面),谓之道枢(枢要)。枢始得其环中(环的中心,喻指抓住要害),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译文】
各种事物没有不是彼的,也没有不是此的。从他物那面看不见,从自己这面来了解就知道了。所以说,事物的那一面出自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这一面亦起因于事物的那一面。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并存、相互依赖的。虽然这样,刚刚产生随即便是死亡,刚刚死亡随即便会复生;刚刚肯定随即就是否定,刚刚否定随即又予以肯定;依托正确的一面同时也就遵循了谬误的一面,依托谬误的一面同时也就遵循了正确的一面。因此圣人不走划分正误是非的道路而是观察比照事物的本然,也就是顺着事物自身的情态。事物的这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那一面,事物的那一面也就是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那一面同样存在是与非,事物的这一面也同样存在正与误。事物果真存在彼此两个方面吗?事物果真不存在彼此两个方面的区分吗?彼此两个方面都没有其对立的一面,这就是大道的枢纽。抓住了大道的枢纽也就抓住了事物的要害,从而顺应事物无穷无尽的变化。“是”是无穷的,“非”也是无穷的。所以说不如用事物的本然来加以观察和认识。
【悟读】
可是这个,可是那个;
不得有言,不得无言。
此吉水大东山般若寺门前之对联,看似云山雾罩,玄之又玄,细细品味,极具智慧,蕴藏着佛家中道之生命智慧。
一个人始终紧握拳头,是为畸形;假如拳头只张不合,亦为畸形;唯拳掌卷舒自如,方为常态。故凡落于左右或好坏两边,皆为极端。不偏不倚,谓之“中道”。
中道,是佛教之根本立场,强调超越“有无、增减、苦乐、爱憎”等二边之极端与邪执。不偏一方,中正之道。
我执,是一个佛教概念,也叫自我重要感。执着自我,即为我执。克里希那穆提说,“自我,是一切矛盾、一切分裂行为、一切自我行为中心等等的源头和开端”。毫不夸张的说,“我执、我私、我妄”,乃人生真正的痛苦之源。
融佛家道家儒家于一体的哲学是“道”(或中道或中和或中庸)哲学,是一种心灵哲学。
本篇庄子“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说明各种事物没有不是彼的,也没有不是此的,即强调天地万物在道体上不存在你我他之别,天地万物在道体上亦不存在你对他错之差别。
进而庄子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的认知论。此典型道家之言,和佛家之“诸行无常”,其意相通。
如果你认为万物没有变化,那就是幻觉了。世上没有一成不变之物,一直皆在变化,故不存在一个我,亦不存在寿命、众生。由于人之执着,以为万事万物皆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其实一直皆在变,世人看到的多为假相,故佛家强调“以假修真”。
“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若明白了“彼”与“此”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道理,你就把握了“道”的中心思想。明白了这个核心要点,你就可以应对世间无穷无尽的事物了。
“环中”,源自车轮。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三十根辐条共接于“毂”(即车轴)之中,才有车之用。轮子,是车之关键,有了两小轮子,可以不受干扰地随其心意满大街的转来转去。
“佛地有尘风自扫,禅门无锁月常关”。风扫尘,月锁门,是指一种与天地合一之境界。佛门清净,寺庙一般不上锁,以示“来去皆自由,禅房无内外”。
“中道、中和、中庸”,无论佛道儒,皆生命之大智。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