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古文国学轻轻松松读《老子》(39)
842540

轻轻松松读《老子》(39)

秋雨堂秋雨堂2023-07-30 10:35:150

《老子》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古来得道者:天得道而清明;地得道而宁静;神得道而灵验;河谷得道而充盈;万物得道而生长;侯王得道就会天下太平。

推究其理,假若天不能清明,恐怕就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就要塌陷;神不能灵验,恐怕就要消失;山谷不能充盈有生机,恐怕就要枯竭;万物不能生长繁殖,恐怕就要灭绝;侯王不能保持天下安定,恐怕就要被推翻。

所以,尊贵是以卑贱为根本的,高是以低下为基础的,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人”、“不谷”,这不正是把低贱当做根本吗?难道不是这样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是无须夸赞称誉的。因此,尊贵的国君不应当追求美玉般的晶莹华贵,而应当像石头般的质朴坚韧不事张扬。

秋雨堂浅见:

本章是“德经”的第二篇,重点谈君王之德。

在老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国家之安定和动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君。“君有道,则万民乐业,不令而从”;国君无道,则国家动乱甚至败亡,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因此,老子在上一章谈完什么是“上德”之后,首先谈君王之德,足见其重要。

为了说明国君得道就会天下太平这个道理,老子列举了天得道而清明、地得道而宁静、神得道而灵验、河谷得道而充盈、万物得道而生长的实例加以证明,予以正面引导,然后又从反面列举了天、地、神、谷和万物违背“道”则必然毁灭的严重后果加以警示。

那么,何为君王之德呢?

首先,君王要认识到什么才是“根本”。为国君者,多以尊贵自持,把自己凌驾于人民之上,这就是不知“根本”的表现。老子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没有了老百姓,国君凭什么尊贵?没有了坚实的基础,高楼怎能不垮塌?为国者如果连这个浅显的道理都不懂,何以为君为人?孟子也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对老子“贵以贱为本”这一观点的更为直接的表述。

其次,要正确对待荣誉。老子认为,最高的荣誉,是不需要赞誉的。“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使国家长治久安,使人民安居乐业,让老百姓生活富裕,这本身就是国君的最大荣誉,何须赞美?作为一国之君,已达至高无上的地位,本身已经拥有最高的荣誉,还需要什么赞美吗?

可惜历代帝王,爱听赞颂之言者甚多,以臣民山呼万岁为乐。因此阿谀奉承之徒飞黄腾达者甚众,奸佞无良之辈祸国殃民者层出不穷,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这都是失“道”的恶果。尤其是清朝统治者,把臣下官员都当做奴才,把老百姓都视为草民,严重地背离了“国以民为本”的理念,致使国运日衰,最终走向灭亡,这是必然的结果。

坚持以“道”治国,顺应天道民心,不沽名钓誉,保持敦厚质朴的品格,这就是君王之“德”。

文/靳义堂

2022.12.2.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