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经强调“决不做李自成”,那么李自成当年都犯了哪些错?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3月23日,毛主席带领大家从西柏坡出发前往北平,出发当天,毛主席和周总理聊天时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周总理表示“我们应当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而毛主席则强调“绝不做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西柏坡时期
而在前天晚上,毛主席还在翻阅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这是一篇关于明朝灭亡的著作,“进京赶考”虽然看起来是玩笑话,但却有着深刻的含义,“进京”意味着即将执政,“赶考”是要接受考验,也意味着毛主席他们对新中国的将来已经做好了深刻的思考。
李自成
与之对应的就是““赶考”失败的李自成,明清鼎革之际,李自成是和张献忠是唯二有机会建立新王朝的,虽然成功逼得崇祯自缢,也获得了文官士大夫的支持,但仅仅坚持四十二天就仓皇逃出京城,最终死于湖广地区,那么李自成起兵到入住京城都犯了哪些错呢?
曾经被打得到处跑的李自成
明朝末年,天灾人祸不断策动农民们的起义,但在朝廷的极力镇压下,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他们被打得只能到处打游击,尤其是崇祯七年(1634年),陈奇瑜任五省军务总督,将李自成、张献忠他们逼到陕西汉中的车箱峡。
闯王高迎祥
在车箱峡的被围困的日子里,不仅遭到明军的围剿,还要遭受持续七十多天的阴雨天,缺衣少食,人马困顿,差点就死在车箱峡里,要不是贿赂陈奇瑜的亲信以假投降的方式逃出来,李自成的起义生涯就此结束。
逃出生天的李自成他们继续流窜作战,朝廷任命洪承畴督剿西北、卢象升督剿东南,双方合力成功围住高迎祥,将其送到京城凌迟处死。
至于李自成,则于崇祯十年(1637年)9月从甘肃进攻汉中地区,准备以汉中为基地拓展自己的势力,结果遭到曹变蛟的围剿,不得不选择南下四川,四川守军无力抵抗,一时间起义军攻占四川38座城池。
正当李自成攻取成都的时候,洪承畴安排左光先、曹变蛟等人进入四川,王洪、祖大弼入驻汉中、秦州一线,命令四川明军驻防成都,就这样,李自成被迫放弃进攻四川的计划,继续回到陕北地区。
明末起义军
一路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李自成只能靠流动作战和假投降维持生存,以打土豪获得补给。
到了次年,逃回陕甘地区的李自成被打的大败,身边只剩下数百人,他只能带着这些残兵败将,躲进商洛山里等待时机,这一等就是等到了崇祯十二年(1639年)。
崇祯十二年(1639年),河南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但即便如此,朝廷要缴纳的赋税却一点没有减少,毕竟除了农民军,朝廷还得和辽东女真作战,可以说此时的河南正在遭遇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但也给了李自成重新崛起的机会。
崇祯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带着残余部队离开商洛进入河南,振臂一呼,过不下去的农民纷纷跟随李自成起义,不到两个月就攻略河南诸多县城,更是一举攻破了河南重镇洛阳,进入洛阳后,李自成处死福王,随后开仓放粮,更是吸引无数饥民选择加入义军。
正当李自成以洛阳为基地继续发展的时候,遭到河南巡抚李仙风的进攻,一点都没给他机会,占领洛阳一个月后就丢了,随后李自成继续流动作战,三打开封中李自成找到了生存下去的办法,就是孤立开封,取其他州县,最终孤城开封就成为他的囊中之物。
起义军活动区域
夺取开封也意味着河南落入李自成的义军手里,除了拉拢底层的文官士大夫之外,李自成还开科取士,提拔了不少河南籍的举人和秀才,也让李自成的义军开始从一盘散沙的农民军初步向政权方向转型。
也是从这里开始,朝廷再也无力围剿农民军,李自成更是南下湖广,夺取了湖广钱粮作为争夺天下的基地,也是在襄阳,李自成被推举为义军的奉天倡义营文武大元帅,建立倡义府政权,设六部,整军队,开科取士,形式一片大好。
但也是从这里,李自成开始不断犯错,最终为败亡埋下了伏笔。
错误一:未能及时整顿好队伍
从商洛山的几百兵马到到襄阳坐拥十万兵马,李自成只花了三年时间,而这个三年时间里李自成的部队大部分都是来自各路人马的投奔,人员必然是鱼龙混杂,有想跟着李自成出人头地的,也有被迫投降李自成的。
起义军成分复杂
加上农民军内部山头众多,李自成只是被推举出来的头头,根本没有和李自成形成固定的隶属关系,只是因为反抗朝廷才走在一起的,甚至还有不少和李自成打了几年现在被迫投降的,比如陈永福、白广恩等人,这些人短时间内不会对李自成有多少忠心,李自成真正的嫡系只有刘宗敏、田见秀、袁宗第等几人。
不仅如此,从河南到湖广,真正的大战并不多,麾下军队的磨合程度也不高,造成这样的结果就是李自成数十万的大军真正有战斗力的精锐其实并不多,一旦嫡系或者精锐崩溃,那么李自成的就会崩盘。
解放战争时期诉苦大会
可惜李自成匆忙进攻京城,忽略了部队的整合,没能让义军拧成一股绳,留下了分崩离析的隐患。
错误二:依靠抄家来补充军饷,将地主阶层推向自己的对立面
李自成打出的口号是三年不能立即向老百姓收税,既然说出来就要做到,不然就会辜负老百姓的信任,也会损害义军威信,但养兵可是需要钱粮的,既然不能向老百姓收税,自然只能向大明朝的文官士绅、勋贵、藩王收钱了。
藩王基本都成了钱袋子
湖广、陕甘、河南的藩王们都杀了,钱也拿了,藩王就这么多,总不能向投靠自己的文官士绅抄家吧,不得已李自成只能选择继续进攻,继续抄掠文官士大夫的家产来补充军饷,在急需钱粮的背景下,李自成准备东征。
东征之前,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正式称帝,立国大顺,改元永昌,随后安排三路大军进攻。
东征的两个月时间里,除了在宁武关发生一场大战以外,其他地方明军几乎望风归降,李自成兵不血刃就到了京城下,到了三月初,崇祯眼看大势已去,跑到煤山自缢,第二天京城被攻破,大明灭亡。
大明亡了
当然,李自成到京城之初也是严令军纪的,对待明朝士绅也是相当和蔼,但没钱说什么也没用,到了京城第九天,李自成发布追赃助饷令,只要是明朝官员,无论是不是效力大顺,都必须按照规定出钱,至于世袭勋贵则全部没收。
对于刚推翻旧王朝的新政权来说,这么做明显不太合适,但没办法,谁让李自成缺钱呢?
错误三:驻军未能做好妥善的安排
东征之初,李自成安排自己的嫡系守护自己的根据地,并没有完全带出来,东征的军队不过五万人左右,一路上倒是招降了不少明军,除了带一些军队进京之外,其余的照旧在原地驻守,相当于没什么变动。
而到达京城的李自成军队一半是望风而降的明军,另一半又是成分没解决的老部队,他们完全是因为各自的利益走在一起,至于忠心基本没有,这样的军队打顺风仗倒是挺猛,一旦出现逆风局投降比谁还快,毕竟投降一次,投降谁不是投降呢?
这也是李自成山海关大战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错误四:对局势的判断错误
崇祯自缢后,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准备在各个政治势力之间进行投机选择,李自成也在不断招降吴三桂,吴三桂再三犹豫,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念头,虽然答应投降李自成,但为了防止李自成有诈,私下和多尔衮约定以黄河为界。
左等右等,眼见吴三桂还不肯过来,李自成亲自率领六万大军奔赴山海关,吴三桂听闻李自成大军来袭,立马向多尔衮求援,愿献山海关投降,而多尔衮也许诺他裂土封王。
从四月十三日进军到四月二十一日才到山海关,李自成足足花了九天时间,对比撤退只要四天时间,说明李自成根本没考虑其他满清因素,单纯只是想打吴三桂。
反复无常的吴三桂
一片石决战,吴军兵败不敌,吴三桂连忙向多尔衮求援,多尔衮和吴三桂的兵力加起来已经有十五万之多,对比李自成的几万大军是绰绰有余,而李自成也根本不知道多尔衮居然和吴三桂走在一起。
就当李自成全力进攻吴三桂的时候,多尔衮逸以待劳,直接从侧翼进攻,李自成不敌,被迫撤退,这一败就败在李自成没有大局观,没有考虑到满清的介入的情况。
李自成是四月十三日进军的,多尔衮是四月九日才宣布征发三分之二的满蒙八旗兵员,以及全部汉八旗进军的,等着多尔衮整合的时间,李自成完全只要三四天时间就赶到山海关击败吴三桂。
山海关大战
即便吴三桂寻求多尔衮帮助时间上也来不及,随后依托山海关抵御多尔衮,只要不输就可以稳定局势,但他对局势考虑不足,最终输掉了天下。
这就是李自成犯下的错,对比李自成当年的路线,革命年代的我党也是如此,同样也是从农村起家,在地主和资本家的围堵下最终走了出来,李自成遇到的问题我们也走到过。
既然无法在大城市立足,我们就在各省的边界建立根据地,积蓄自己的势力,参军的人员成分复杂,还有投降的,我们就搞整风运动,统一大家的思想和路线,遇到投降的国军,我们开诉苦大会,拧成一股绳。
李自成严刑峻法向文官勋贵要钱,我们只是没收地主和资本家的财产,但却将土地平分给大家,然后承接国民政府留下的各级人员,为我所用。
最重要的是大局观,解放战争我们的敌人不仅仅国民党政府,还有一旁的苏联、美国等势力,这些我们都充分考虑进去。
事实证明,毛主席他们的这次“进京赶考”交出的答卷绝对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 0001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