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古文国学老子《道德经》简明释义(上篇1.1—1.3)
843410

老子《道德经》简明释义(上篇1.1—1.3)

段一凡段一凡2023-07-31 12:38:560

上 篇 天道法则

1.1  道非常道(原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为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释义】“道”即道理,是可用语言来描述的,但它不是通常所讲的某件事物的道理,而是关于天地间所有事物生存变化的总道理; 道的名称,也可以另取,但不是一般的名称能够代表的。天地未开之前,道已存在,只是浑浑沦沦一团太和元气而已,什么都看不见,好象什么东西也没有,处于“无”的状态,其实天地人已孕育其中,所以名为天地之始;天地既辟以后,道仍存在,太和元气流行在宇宙中,氤氤氲氲,化生万物,养育群生,处于“有”的状态,故名为万物之母,因此“道”是万物的总根源。所以如果常从事物尚未萌生时开始观察,就是想要了解事物从无到有的微妙变化; 而如果常从事物已经形成的状态去观察,那就只是想要了解事物的某些表面特征。无和有两者是出于同一事物的两种状态,虽名称有别,但其含义都同样玄妙和深奥。两者既是相对存在的,又彼此包含着向对方转化的可能性,这就是玄之又玄,但却是洞察天地间一切玄妙变化的门径。

1.2  有无相生(原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释义】如果天下人都知道美之为美的某个标准而纷纷追逐或自扬其美,这实际上就成一件坏事而不美了;如果天下人都知道善之为善的某种标准而互相争名夺利,这实际上也是一件不好的事而不善了。 因为世界上许多事情都是相对的,对美丑善恶好坏的判断往往因人甚至因时因地而异。相反的事物,既相辅相成,在一定条件下又会相互转化。所以便会出现: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互相转换,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下互为倾向,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随。故道德修养很高的圣人处事,都不是凭主观意愿, 而是顺应自然, 遵循客观规律;教化民众也无须多言多语,而是多做实事、多为民众谋福利,由此去感化民众。具体表现为,圣人总是仿效天地的无私和伟大:营兴万物而不辞劳苦;育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骄傲;取得了成功也不求别人知道。正因为不居功不炫耀,所以不会觉得失去了什么,但其功绩会长存于天地之间,被后世称道不衰。

1.3  万物之宗(原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家子,象帝之先。

【释义】道是自然界自身的规律,看不见,摸不着,虚而无形,但其作用无时无处不在,既不会穷尽,也不会盈满;其渊广莫测胜过深海大洋:它孕育生养了万物,是万物的根源,就像是万物的祖宗。它对万物的作用表现在:任何事物的生长都不能太过极端,太过极端了就会受到限制,甚至走向反面;事物之间纷繁杂乱、纠缠不清时,它会将它们自然而然地捋顺。 它与万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它不单独存在,而是与万物同在:它的光芒与万物的光芒融和在一起(延伸之意为共荣光), 它的尘埃与万物的尘埃也混同在一起, 处于同一个尘世之中(延伸之意为同患难)。道就象湛蓝的天空和清澈透明的溪水一样,看似什么也没有,又好似确实存在。我不知道是谁把它生出来的,只知道它在天地形成之前就有了,它好比是那个主宰自然界的“天帝”的祖先。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