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最爱沐浴,连露天浴场都有,这种文化是怎么形成的?
电影《千与千寻》:澡堂
在日语当中,用来洗澡的热水写作“お湯”,去浴场洗澡,在日语中被表达为“湯に行く。”动画片《千与千寻》中,“油屋”澡堂的经营者叫“汤婆婆”。日本人用一个“汤”字表示热水、浴池、温泉等意。
日语“汤”字的用法其实是从唐代借用过去的。在唐代,中国人说的“汤”就是热水和浴池。唐朝人尤其热衷于沐浴,根据北宋初期翰林学士钱易所著的《南部新书》记载,唐朝“海内温汤甚众”——就是说浴场特别多。书上列举道,有新丰骊山汤、汝州广城汤、兖州乾封汤、荆州沙河汤等等,在众多的“汤”中,唐代人最爱的莫过于那个曾经“温泉水滑洗凝脂”的骊山华清汤。
一、骊山脚下自古浴场
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支,西距长安30公里。由于骊山走势先往东北延伸,
再折向西,即杜牧《阿房宫赋》所谓“骊山北构而西折”,所以整个山形看起来很似骊马,骊山因此而得名。
骊山脚下有温泉,常年水温43摄氏度,水中含有碳酸钙、硫酸钙、氯化钙、二氧化硅等矿物质和有机物。在此池沐浴,有治疗风湿症、关节炎、皮肤病等疗效。早在东周,那个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就在这里建造了宫殿,跟他心爱的美人一起在骊山过了一段滋润的小日子。秦皇、汉武也都在此处建宫筑馆,目前在这里考古发现的秦汉沐浴场,就有“骊山汤”“女神汤”两处。唐代诗人张籍赋诗追怀,说道“温泉流入汉离宫,宫树行行浴殿空。汉武时人今欲尽,青山空闭御墙中”。
骊山
二、唐代修建华清宫沐浴场
骊山脚下最著名的浴场,当属建造于唐朝的华清宫沐浴场。
唐太宗在贞观十八年(644年)诏令在骊山建造汤泉宫,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改温汤宫为温泉宫,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又将其改名为华清宫。据记载,隋文帝、唐高祖等隋朝及初唐的君主都来过骊山温泉,但都只是短暂停留。唯独唐玄宗,几乎每年十月都带着妃嫔、贵戚和群臣到华清宫避寒,有时一直住到次年二月才返回长安。玄宗甚至在这里庆元宵、度七夕、处理朝政。骊山的华清宫在唐玄宗开元年间简直成了长安城以外的第二个小朝廷。
电影《妖猫传》:杨贵妃
在华清宫中,最著名的就是专门为唐玄宗修建的皇帝御汤——莲花汤。《贾氏谈录》中记载,华清宫中的汤池一共有18所,排行第一的是御汤。根据莲花汤的遗迹,我们可以大致还原这个皇帝御池的面貌。浴池为上、下两层台式,上层台面积约10平方米,深0.8米,平面呈对称的莲花状。下台深0.7米,面积小于上台,平面呈八边形。下层池壁用青石砌,上层以白玉石砌,其色泽曾彻如玉。
莲花汤
华清宫第二处有名的沐浴场,是专为杨贵妃修建的芙蓉汤。《南部新书》记载,在御汤的西北角,有妃子沐浴的汤池,面积比御汤稍窄,浴池四周用红白石点缀,红色的石头刻成菡萏的形状,陷于白石的石面中。芙蓉汤遗址显示,浴池的地面铺有青石板,北墙基上刻有楷书书写的“杨”字。整个汤池小巧玲珑,平面呈海棠花状。
除了皇帝的御池和贵妃专用的芙蓉汤之外,华清宫中还修建了供其他妃嫔、皇亲国戚、重臣沐浴的汤池。例如“长汤”就是其他妃嫔沐浴的场所,有数十间之多。此外还有太子汤、少阳汤、尚食汤等。东区有星辰汤,开阳门外还设置杨氏兄妹五家相连的汤沐馆。
华清宫
三、唐代的沐浴文化
拥有18所汤池的华清宫是唐代沐浴文化的一个缩影,唐代人对沐浴的热衷主要受到佛教、道教以及域外风俗的影响。
我们先来看看佛教的沐浴文化。佛教中有一个“浴佛”习俗,就是给释迦牟尼佛像沐浴,这一习俗最早传自印度的寺院。佛教典籍上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悉达多太子(即后来的释迦牟尼)出生时,难陀和伏波难陀龙王口吐清水为他沐浴身体。后来社会上就逐渐形成了定期为释迦摩尼佛像沐浴的风俗。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每年四月初八佛诞节这一天,各大寺院都会举行浴佛的活动,来往参观浴佛的市民络绎不绝。根据唐代僧人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的记载,佛诞节这一天,人们会用麝香水给佛像和僧人沐浴,寓意洗涤凡尘俗世无尽烦恼,从而获得身体和心灵的清净境界。正因为唐代佛教盛行,所以沐佛风俗也进入到世俗社会当中。当时的人效仿沐佛的方法,用麝香、沉香、紫檀、丁香等香料配置成香水,再把这样的香水兑入温水当中沐浴,以求清除不幸,净化心灵。当然,由于各种香料价格昂贵,所以“香汤沐浴”实际上只有贵族阶层才能享受到。而在皇室专用的华清宫沐浴场遗址当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香汤”浴池的存在,这证明皇室中也有香汤沐浴的习俗。
浴佛
另外促成沐浴活动在唐代盛极一时的文化因素是道教的传播。道教是当时与佛教并行的另一大宗教。道教对沐浴文化的影响,要从道家炼丹的习俗讲起。人们对神仙的迷信和对长生不老的期望促成了道教的繁荣。道家的炼丹术十分发达,他们通过冶炼各种飞丹、仙药使人们相信自己服食这些灵丹妙药后可以延年益寿,甚至羽化登仙。这些“仙丹”是由紫石英、石硫磺、钟乳石等矿物质掺杂人参、白术、干姜等药材冶炼而成的。由于所谓仙丹当中的矿物质成分会与人体内的水和酸产生化学反应,所以人服用这些丹药后往往会浑身发热,进而心闷体痒、皮肤龟裂。因此服用丹药的人必须及时将药力发散,以免身体由于热力的积郁而受损害。这时候,沐浴就成为了发散药物热力的最佳方案。唐代贵族阶层当中求仙慕道者甚众,就连皇帝唐玄宗也是其中一员。给服食丹药后发热的身体降温,成为了唐代沐浴文化盛行的又一因素。
炼丹术
来自外域的习俗风尚也对唐代的沐浴文化有深远影响。唐代是一个民族交融的时代,来自南亚、中亚、西亚以及东罗马和阿拉伯的“胡人”大量进入或侨居在都城长安。这些侨民为我们带来了异域的文化与生活习俗。其中,对中国沐浴活动影响最大的是“混浴”风俗。唐代出现了“君臣共沐”“男女同浴”“浴池论事”等生活风俗,这在以儒家伦理等级思想为纲的古代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心胸开阔,有包容万物之气魄的唐人可以接受“混浴”并把它纳入自己的生活习俗当中。华清宫里的“尚食汤”就是百官混浴的沐浴场;“星辰汤”更是把开放进行到底,不仅人与人之间不设界限,甚至自然界星辰也被纳入人的怀抱——它是中国古代绝无仅有的露天浴池。
文史君说
古人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与我们一样都过着饮食男女、油盐酱醋的生活,体验一样的酸甜苦辣,产生一样的喜怒哀乐。单看沐浴一事,自古有之,当下亦然。结束一天的工作,卸下身上所有的负担,走进雾气缭绕的浴室,温度恰到好处的清水为我们洗去一天的尘埃……沐浴给我们带来的愉悦,并不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那样稍纵即逝,相反,它以普通又平淡的方式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正因如此,它才能被我们长久地拥有,真正成为一种陪伴,一种幸福。
参考文献
葛承雍:《唐朝胡饮与外来文明》,中华书局,2006年。
(作者:浩然文史·炎炎白白)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