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诗词歌赋崔颢的黄鹤楼诗戳中李白的软肋,后来他在凤凰台也写了一首诗,谁的更胜一筹?
843687

崔颢的黄鹤楼诗戳中李白的软肋,后来他在凤凰台也写了一首诗,谁的更胜一筹?

小话诗词小话诗词2023-08-08 08:37:210

虽然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但人们往往喜欢建立一种虚拟的话题,将两首同品质同领域的作品进行对比,这不,有一个话题就被人们争论了数千年: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崔颢的《黄鹤楼》哪个更好?

开篇明义,先放答案:不管是横向对比还是纵向对比,崔颢的《黄鹤楼》都要比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好一些。

原因有二:一,崔颢的诗比李白的诗出品年代要早;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处处都有模仿崔颢《黄鹤楼》的痕迹。

如果说崔颢的《黄鹤楼》是登临诗歌中的天花板的话,那么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就是有意而作的一首pk之作、复刻之作,已经无限接近天花板了,但就是还差那么一点点的距离,就那么一点点。

虽然说文无第一,但是见到真正的高手的作品时,也会发自肺腑地心服口服。

比如说李白吧。李白是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然而,李白登临黄鹤楼时,却被眼前的一首诗震撼到了,他没能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原因也很简单,正是因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这一次,李白对崔颢的诗歌是心服口服的。

原来,李白登临黄鹤楼,本来打算写一首“到此一游”的诗留作纪念,可是看到柱子上刻着的崔颢的《黄鹤楼》的诗歌后,心中打起了退堂鼓。

因为崔颢的这首诗是一首七律,格律整饬,语言精美,李白打了几次腹稿,都感觉无法超越,于是索性不写了。崔颢的这首诗直接戳中了李白的痛点,因为七律就是李白的软肋。

这次登临黄鹤楼的事情深深刺激到了诗人李白的自尊心,他心里总有几分也要作一首七律诗,与崔颢的黄鹤楼一争高下的冲动。

于是,在他后来登临凤凰台时,颇有几分神似的情景触发了积压着的心念,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体量相当的七律《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

其实李白的诗集中七律诗极少,在唐诗300首当中,也仅仅只有这一首入选。

其实话说回来,李白的整首诗有很明显的模仿崔颢《黄鹤楼》的痕迹。

比较一下两首诗,崔颢的《黄鹤楼》前三句出现三次“黄鹤”,这在唐诗中是很少见的,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前两句也出现三个“凤”字。整诗的每一句都和《黄鹤楼》诗意境一致,首句和末句更是直接“高仿”。

所以,与其说这是李白欲与崔颢一争高下的得意之作,还不如说这是李白向崔颢致敬的一首复刻之作。

有了以上的简介与分析,再分别走进两位诗人的作品,本着鉴赏诗歌的出发点,再次从各自特点、艺术成就、诗意诗境等方面对比一下两首诗歌。

相信,如果您看完小话诗词的这篇回答后,心中也会有自己的一份思索和考量的。

先来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原诗如下: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是李白当年流放夜郎之后,又遇赦返回长安途中,经过金陵凤凰台,登临凭吊凤凰台时写的一首诗。

登临吊古是诗中常见的题材作品,因为李白登上凤凰台看到浩浩荡荡的长江东流而去,看到东吴时代的宫殿已经荒芜,晋代的名士已成为历史,只剩坟冢,而南京长江边的三山和秦淮河依旧如故。

李白联想到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仍旧羁旅途中,还未回到遥远的长安,不由得伤感万分,心生无限的愁闷,故而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的金陵,就是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唐朝之前,金陵有“六朝古都”的称号,因为在历史上三国时期的吴国、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曾经先后在南京建都。

诗中的凤凰台是建筑物的名称,中国有很多的地方以凤凰台命名,河南郑州有凤凰台,陕西咸阳有凤凰台。

此外,山东烟台、河南周口、苏州太湖等多地都有以凤凰二字命名的建筑物或街区名,统称为凤凰台,如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凤凰台街道,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凤凰台西街等,不一枚举。

而李白此诗中的凤凰台指的是南京的凤凰台,为什么这个建筑物的名称叫凤凰台呢?原来是一个传说:

相传南朝刘宋年间,有凤凰飞落栖息在这座山上,所以刘裕就命人在此处筑起了高台,从此以后,这座山就被称为凤凰山,山上的高台也被称为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首联大意是说: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奔流。

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凤凰是神话传说中一种神鸟、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李白无非是要表达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的这一真理。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颔联大意是说: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李白站在凤凰台前,追忆古今,并由眼前之景进一步生发,联想到六朝的繁华。三国时期的吴以及后来的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先后在金陵定都,唐代许嵩在《建康实录》一书记载了这六个朝代而得名。

北宋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以此六朝作为正统编年纪事,后人将此六个朝代并称六朝,史称六朝。故金陵有“六朝古都”之称。六朝时期,金陵达到空前的繁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

绵长的秦淮河横贯城内,两岸汇聚六朝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及市民的居住中心,其繁华可见一斑。

可是,六朝虽繁荣却也短命,在268年的历史中,在金陵这个地方,六个王朝你方唱罢我登场,每个王朝也未能逃过历史周期律的更替,都在时光的长河中成为历史烟云。

在李白看来,吴国曾经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时代的风流人物也早已作古,六朝的繁华也如凤凰台一样消失在历史的淘浪中。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颈联大意是说: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颈联由抒情转为写景。诗人并没有一直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而抽出思绪将目光投向了眼前的河山。

站在凤凰台上极目远眺,只见三峰并列,矗立在缥缈的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好似落在了青天之外;秦淮河西入长江,被白鹭洲横截,江水一分为二,形成两条河流。

颈联气象壮丽,境界阔大,为尾联做足了气氛上的烘托和行文上的铺垫。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尾联大意是说: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

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大唐帝国的心脏,“日”是帝王的象征。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身边都是一些治国乏术之人,而自己报国无门,可想而知,诗人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再看崔颢的《黄鹤楼》

原诗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正是因为崔颢的这首诗,让天才诗人李白也不禁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的这首诗,自书成之日,便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各种溢美之词犹如光环一样笼罩在这首诗上。南宋诗学评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就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美好的事物总是与美好的传说联系在一起的。古代神话志怪小说《齐谐志》中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太平寰宇记》中说,三国时期蜀国名臣费祎在蛇山驾鹤登天。从此以后,蛇山就有了黄鹤山的美称

黄鹤楼坐落在湖北省武汉市蛇山之巅,建于三国时期,蛇山又名黄鹤山。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孙权命人在蛇山上建造了军事用途的黄鹤楼,最初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一座建筑。东晋建立后,黄鹤楼的军事用途逐渐淡化,并被随之而来的旅游文化代替。

由于黄鹤楼独具特色的地理位置,登临黄鹤楼,可俯瞰滔滔不绝的长江,可遥望隔江相对的龟山,可一览江汉盛景,可登临怀古、追思以往、吟诗作赋,也可在黄鹤楼为远行之人饯行、送别友人。

黄鹤楼将诸多切近生活的功用集于一身,于是它成为人们心中的一座观赏楼、打卡圣地、文化名胜,更是得到文人墨客的格外青睐。

唐代大诗人崔颢登临黄鹤楼,一首赞咏黄鹤楼的诗作便应运而生。

诗人以神话传说作为诗作的开篇句。“昔人已乘黄鹤去”说的就是黄鹤山的来由,以及黄鹤楼的命名。神话传说是美好的,可是诗人来到此处,见到的是真真切切的、空荡荡的黄鹤楼。

借传说落笔,又回归现实,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将人们的思绪带到美好的神话传说中,又以自己的体验和视野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现实。

这两句将人们的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既让人们沉浸在诗作的美好意境中,又让人们感受到黄鹤楼历经沧桑之后的苍凉、繁华落尽之后的平淡。

我们读唐诗,总会被优美的语言营造的艺术境界深深吸引。

当年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他就吟唱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诗句,幽州台上苍凉悲壮的旋律穿越了时空的阻碍,惊艳了时光。

反观崔颢在黄鹤楼上的吟唱,首联短短两句,虽然只有14字,但是这种自然奔放、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语言,却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颔联写的是仙人驾鹤西去,虽然美好,但只是虚无缥缈的传说而已。所以诗人又说它“一去不复返”,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的怅憾:历史风雨变幻,世事沧海桑田,一切都已成为过去。

仙去楼空,悠悠千载之后,诗人崔颢登临黄鹤楼,眺望滔滔江水,他看见的只是那水天相接之处天际白云。诗人这几笔挥洒自如,情感倾泻自然,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苍茫的气象和无尽的感慨。

在黄鹤楼上的诗人,极目远眺,汉阳平原上的树木清晰可见,连芳草繁茂的鹦鹉洲也在诗人的视线之内。

如果说诗人极目远眺天际白云时,他的视线是向上的话,那么他看汉阳平原的目光是向下的,也是诗人环视所见。

诗中的汉阳和鹦鹉洲都是地名,汉阳在黄鹤楼之西,汉水北岸;鹦鹉洲原为汉阳城西南二里左右的长江中的小洲。“川”字既可指河流,也可指平原,诗中指的是汉水及汉水北岸的汉阳平原。

鹦鹉洲的名称与两个历史人物有关:第一个是东汉末年的黄祖,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还有一个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祢衡,他写过著名的《鹦鹉赋》,死后就葬在这片沙洲之上,所以这片水中沙洲因此得名鹦鹉。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两句不仅写出了适宜远眺的充足的光线,也写出了开阔的视野,由此也将人们的思绪带进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似乎人们的视野也会跟随着诗人,呈现在眼前的是那广袤的平原和芳草萋萋的鹦鹉洲。

这是黄鹤楼独特的地理环境,这不正是一个适合驻足远眺,一览江汉盛景的绝佳之处吗?答案是不言自喻。

诗人屈原在《楚辞》中写道:“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显然崔颢化用了屈原的诗意,他推陈出新,写出了“芳草萋萋”这样意境优美的诗句。

明媚的阳光,让人的视线也变得阔远起来,诗人崔颢登临黄鹤楼,极目远眺,汉阳平原的树木和鹦鹉洲的芳草历历在目,这给诗人带来了赏心悦目的视觉体验。他用对仗整饬的诗句和华丽的、明艳、动人的词句来描写眼前的美景,由此也能看出诗人此次登临黄鹤楼是很开心的。

这首诗如果只写登临黄鹤楼一览盛景的情形的话,显然与它获得的世人的关注和赞誉是不匹配的。

正是因为尾联那种强烈地怀念故乡的情怀不自觉地从诗人的胸中流淌而出,才让全诗的景与情交织在一起,才让登临远眺与思乡怀亲的情感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才让全诗的意境得到升华。

建安时期的文学家王粲在《登楼赋》中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在农业文明时代,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们建设家园的地方。

故乡的土地、故乡的亲人朋友也是游子维系情感的纽带,人们对乡土有着厚重的情感和特别的眷念。

所以当崔颢看到日暮时分江上渐起的烟波时,烟波浩渺的景色使他感到家乡遥远,想很快与家人团聚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使他本来就怀有的乡愁越发浓重了。因此崔颢在尾联的描写就具有了时代的感染力,也就能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共鸣了。

即使今天再读崔颢的诗句,游子那思乡的心弦依然能够被瞬间拨动,这也就是这首诗具有时代感和生命力,被人们关注、评论、赏析,以至传唱千年而不衰的原因了。

崔颢此诗的最大特色是前四句成功地摆脱了格律的束缚,如首联五、六两字,同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为仄声字,第四句用“空悠悠”三个平声字煞尾,颔联也不讲究对仗。

不过人们并不在意这首诗的不合规范的地方,反而把过多的赞誉和溢美之词都毫不吝惜地送给了这首诗。可见律诗真要写得好,是可以突破格律约束的,这不正是缺憾美的完美体现吗?

崔颢这首自由奔放的黄鹤楼诗,除过突破格律约束带来的艺术美之外,还有一个体现了它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的地方,那就是诗歌营造出来的恢弘壮丽的气象和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诗人崔颢犹如一位技艺高超的绘画大师,将水天相接之处的天际白云,楼外江边明朗的日景尽情地勾勒出来,远景的留白有着令人想象不尽的艺术感染力,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崔颢从首联仙人乘鹤的传说中落笔,到黄鹤楼的近景的真切描绘中,就已经将黄鹤楼临江倚山的壮美景象和独具特色的地理形胜渲染而出。

仙人黄鹤的传说、名楼胜地的真切感受、天际白云、晴川沙洲、汉阳平原、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各种意象相互映衬,形象鲜明,共同构成了一幅色彩缤纷的以黄鹤楼为画面中心的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

崔颢此诗恢宏的气象和臻入化境的艺术魅力,让诗作取得了极大成功,被人们推崇为题咏黄鹤楼的千古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小话诗词

不管如何,《登金陵凤凰台》为李白博得了千古美誉,正如元代诗人方回《瀛奎律髓》评论两首诗时说得那样:“格律气势,未易甲乙。”

其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都是我国古典诗歌长廊中的惊艳世人上千年的琪花瑶草。

好了,小话诗词的回答到此结束,希望这份回答能给您带来帮助。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