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李鸿章告诫后人:想要中国绝了后患,必先剿灭此国
“小李子,你快到李中堂那里去,看他有什么话要说的。”
公元1901年11月7日,78岁的李鸿章奄奄一息,气若游丝;就像狂风中的烛火,很快就要熄灭。李鸿章是大清的中流砥柱,慈禧心中的诸葛武侯,诸葛武侯临终前,还留下了锦囊妙计。慈禧想当然地认为,李鸿章临终之前,肯定要留下什么有神秘遗言,会让大清受益匪浅。
因此,慈禧便在这天早上,让当红太监李莲英到李府去。名为探望,其实就是听听李鸿章对国事有什么交代的。
一个时辰之后,李莲英回来了。他告诉慈禧,李鸿章留下的锦囊妙计是:要想中国没有后患,非灭了此国不可。
然后,李莲英把耳朵凑到慈禧耳边,低声耳语起来。慈禧听完之后,连连点头说:“中堂所说极是。”
李鸿章所说的这个国家正是日本。
说到晚清历史,李鸿章是个绕不去的人物。他生于1823年(道光三年)正月初五,是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人。
他是个官二代,父亲曾经当过刑部郎中,给他留下了丰富的人脉。在父亲的推荐下,李鸿章认识了生命中的贵人曾国藩,从此仕途一路顺风。
曾国藩比李鸿章只大了12岁,但已经小有名气,当时他的职务是侍讲学士 ,是个四品官。
但是侍讲学士可不能小看,是专门给皇帝讲历史的。也就是,曾国藩官不大,但前途无量,是潜力股。傍上曾国藩,李鸿章距离出头之日还会远吗?
在封建社会,才能永远是第二位,山头才是第一位的。能不能有前途,全看你跟没跟对人。事实证明,李鸿章跟对了人。
李鸿章28岁那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势造英雄,洪秀全成全了曾国藩和左宗棠,也成就了李鸿章。
由于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表现出色,拯救了行将灭亡的大清,曾国藩位极人臣,权倾一时。但是曾国藩命短,只活了61岁,还没有享受胜利成果就撒手人寰。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和李鸿章成为大清栋梁。
曾、左、李的成功证明,八旗、绿营这些子弟已经彻底废了,担当不起攘外安内的重任。
左宗棠比李鸿章大一岁,但是他只会打仗,没有心机,谋略不能跟李鸿章相比。更关键的是,左宗棠早走了一步,73岁去世。
这一来,李鸿章成为大清唯一的救世主,也是慈禧唯一的依靠。左宗棠去世的时候是1885年,李鸿章活到1901年,李中堂独掌朝政16年。这十六年,正是大清内外交困、风雨飘摇时期。
很多人因此说李鸿章是“大清裱糊匠”,慈禧说他是“再造玄黄”之人。
作为大清朝“一哥”,李鸿章的临终遗言肯定是有分量的。
那么,李鸿章为何说日本是清朝的心腹大患?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岛国,面积不到38万平方公里,清朝国土面积1100多万,当时是日本的30倍。
日本在1900年人口只有3000多万,清朝的人口当时是4亿,数量是它的十多倍。两国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拳手,日本太“弱小”了。
当时沙俄占了中国160万平方公里土地,几乎相当于5个日本。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沙俄出兵18万占领的东三省,面积相当于是两个日本。
沙俄还制定有臭名昭著的“黄俄计划”,打算把长城以北变成所谓“黄俄罗斯”。由此看来,清朝的最大威胁应该是沙俄才对,李鸿章为何说日本是中国的心腹之患?这不是无稽之谈吗?
首先,日本人善于学习,是个谦虚的民族。
日本是个岛国,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文明史。但是它从不夜郎自大,谁先进我就向谁学习。
早在隋唐时期,日本就开始跟中国交往,向西邻学习。
从公元630年,到895年(唐昭乾宁二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日本朝廷一共派出十九批遣唐使。这些使者的任务,就是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增进中日交流。
要知道当时航海技术落后,从日本漂洋过海到中国,需要冒着生命危险。
大家一定记得,唐天宝年间,鉴真东渡去日本讲学,前五次都失败了,第六次才取得成功,前后经历了12年。
由此可见,日本的使者来中国,需要多大的勇气。
为了学习邻国的先进经验,日本人可谓是豁出去了。
从中国,他们学到了不但借鉴了中国的文明、文字和政治体制,还学到了天文、立法、音乐、美术,以及种植技术,建筑技巧和佛教文化。
经过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后,日本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进而为绚烂的平安时代打下了坚实的精神与物质基础。
而中国明清统治者,则陶醉在天朝大国梦中无法自拔,一味地闭关锁国。
继中国遭遇鸦片战争之后,日本在1853年也遭遇了列强的坚船利炮,被打得满地找牙。但是大清对强者抱着敌视的态度,日本却对强者满怀敬意,向他们学习。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更加封闭,所谓的对外开放也是刀架在脖子上被迫的。而1853年美国威逼日本打开国门的黑船事件之后,日本非常干脆,跟英国、俄国、荷兰等西方国家本签订了亲善条约(自由贸易条约),闭关锁国时代就此结束。
一个被动,一个较为主动;前者的结果是被列强瓜分,割地赔款。后者在1868年,日本进行全面的政治体制改革,开始了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日本的教育、军事、法律全面跟西方接轨,把中国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中国曾经也有大把向西方学习的机会,乾隆年间就有英国人马戛尔尼率领的使团,带来了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但是乾隆爷不屑一顾,执着于接见仪式,把人家玩得灰头土脸。
李鸿章不是一个保守的政客,他是睁眼看世界的政治家。洋务运动之所以进行,李鸿章功不可没。李鸿章经常出国访问,对西方先进文明有着清醒认识。他也曾去过日本,对日本的先进程度了解最深,因此,他认为日本进入了包容,开放的上升期之后,非常可怕。
甲午战争日本战胜大清,明治维新的后果才刚刚显现出来,随着时间推移,将爆发出更大威力。
李鸿章忌惮日本的第二个原因,是他们做事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爆发的,但是20年前,日本的情报搜集已经开始了。日本参议员拟定了一个《对外政策意见书》,建议对“西陆大国”中国进行情报刺探。
第二年,日本陆军少佐池上四郎带着三名日本军官上路,潜入中国,开始间谍活动。
这意味着,长达20年的对华情报战就此拉开帷幕。
日本对中国的情报收集是有组织、有计划、长久的、科学的,不是心血来潮。
最可怕的是,他们以办慈善、经商为名,在各大城市建立据点,收买中国人,尤其是军政官员,为他们提供情报。
比较典型的是,日本在武汉开了一个“乐善堂”,堂主叫根津一,他将收集的情报变成了资料——《清国通商综览》,一共三大册,两千多页,内容包括历史、地理、经济、军事、政治、风土人情、交通和工业制造等多个方面。
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方面甚至得知了沿海地区清军布放情况,各部队的长官姓名、籍贯、爱好,以及沿海地区的地理情况,连登陆地点都选择出来,精确到米。
更有甚者,日军情报部门在甲午战争之前,不但得知了“高升号”运兵船的出发时间,航行路线和人数;还破译了大清军政机关的密码。
相比之下,在甲午战争前,大清官员从上到下,全都没有跟日本一决雌雄的思想准备。
一个有力证据是,大清向朝鲜派兵的时候,朝廷点名让直隶正定镇总叶志超挂帅。
叶志超接到调令之后,吓得面如土色,曾经骁勇善战,被誉为“巴图鲁”的他,身边妻妾成群,他陶醉在温柔乡不想出征。
叶志超是安徽合肥人,是李鸿章的老乡,也是淮军首领,是李的左膀右臂。
他找到老上司说:“中堂啊,我不想去打仗,子弹不长眼,我愿意花钱送送礼,让别人去吧。”
作为军事统帅的李鸿章,说了一句非常奇葩的话:“小叶,有啥可怕的,这仗未必打得起来!我看不过是玩玩样子而已。”——:"亦未必便战,何怯!"
李鸿章都没有开战的思想准备,大清各级将领恐怕更没有打仗的想法,至于收集情报,怕是想都没有想过。
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的后人只会把这挂在嘴边,而我们的东邻却对这句话认真了。
李鸿章知道日本的间谍战,是在大清战败之后。
当时他的外甥张士珩被人收买,将北洋舰队的军火库存情况,枪炮清单都透露给了日本间谍石川五一。
战后,张士珩东窗事发,被迫向张之洞投案,朝廷命张之洞提审张士珩,按律惩办。
最后,张士珩以玩视防务罪名被革职。
李鸿章是当事人,痛定思痛,他从中感受到了日本人的厉害。
还有,日本是个岛国,资源匮乏,这就注定他们必须要对外扩张,攫取资源。
(当然,时间来到21世纪,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工业产品的价值远远高于粮食、煤炭和石油,领土和资源早就退居其次,这是后话了。)
日本吞并朝鲜后,中国距离日本最近,如果不和沙俄抢夺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意味着把东北拱手让与沙俄,这是日本人不能接受的。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甲午战争大清战败之后,在签订《马关条约》前的谈判过程中,伊藤博文对李鸿章说了一句话太扎心了:“你可以口若悬河,但是条约不能更改,你只有签和不签的权力,没有资格跟我讨价还价。”
原话是: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
因此,他在临终时,交代慈禧,要防范日本人,他们太可怕了。
不得不说,李鸿章是个非常有远见的政治家;几十年后,他的话不幸言中。
进入20世纪之后,田中奏折出台,征服满蒙、征服中国成为日本的基本国策。在张作霖的配合下,日本获得了发动战争所需要的铁路,煤炭和钢铁。从1931年开始,日本开始对中国的入侵,时间长达14年,对中国造成的损失触目惊心。
当然,慈禧即使明白李鸿章的良苦用心,她也无能为力。因为爱新觉罗家族的利益高于一切,风烛残年的她顽固得很,是下不了决心进行改革的。
不改革,如何国富民强,如何能战胜强邻?
李鸿章只提出了问题,并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良方。
当然,人类的历史证明,想要灭掉某个国家,或者将其去军事化,这个想法是反人类的,也是想不通的。日本军国主义和德国法西斯已经用血的教训证明,灭别人的国,最终可能会导致自己亡国。一个国家想要强大,必须遵守联合国宪章,学会同邻国和睦相处。
最后说一说,李鸿章为什么没有把侵占领土最多的沙俄列为头等威胁。
一是李鸿章外交政策方针就是依靠俄国,抗衡日本。
1896年6月上旬,李中堂出访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和沙俄外务部内阁大臣、财务大臣等签订了《中俄密约》(《御敌互相援助条约》),该条约主要针对的是日本。
(有个说法,作为回报,沙俄给了李鸿章等人300万卢布回扣,此事成为悬案,没有确凿证据说李鸿章拿钱了。)
当时中国跟日本刚刚进行了甲午战争,清政府割地赔款,全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恨之入骨。举国达成共识,应该借助邻国的力量,防止日本进一步入侵。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在当时那个历史背景下,李鸿章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总之,作为晚清政治家,李鸿章是有一定远见的。奈何此时的大清早已百孔千疮,慈禧老迈昏庸,李中堂亦独木难支也!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