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古文国学《资治通鉴》250:在白帝城托孤,刘备讲的话是不是发自内心的?
844153

《资治通鉴》250:在白帝城托孤,刘备讲的话是不是发自内心的?

紫网2023-10-13 16:42:450

学习内容:刘备白帝城托孤【原文】汉主病笃,命丞相亮辅太子,以尚书令李严为副。汉主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汉主又为诏敕太子曰:“人五十不称夭,吾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但以卿兄弟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汝父德薄,不足效也。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夏四月癸巳,汉主殂于永安,谥曰昭烈。丞相亮奉丧还成都,以李严为中都护,留镇永安。【原文华译】汉主刘备病重,命丞相诸葛亮辅佐太子,以尚书李严为副。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干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如果嗣子可辅,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成器,君可取而代之。”(胡三省注:自古托孤之主,没有刘备这样明白洞达的。)诸葛亮涕泣说:“臣怎敢不竭尽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刘备又下诏给太子说:“人生五十岁就不算夭折了,我已经六十有余,死而无恨,只是挂念你们兄弟罢了,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你的父亲我德行太薄,不足效法。你与丞相从事,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夏,四月癸巳日(四月无此日),刘备逝世于永安,谥号昭烈。(享年六十三岁。)诸葛亮奉丧还成都,以李严为中都护,留镇永安。

---下面引用王夫之与陈寿的评价----【王夫之曰】谈论君臣之交者,都首推刘备与诸葛亮。但是,刘备伐吴之时,诸葛亮说:“法正若在,必能阻止主上东行。”可见诸葛亮的意见刘备都能听从吗?悲哉!诸葛亮的大节苦心,不被当时之人理解,而徒以志绝身,遗恨终古,不也是悲惋以死吗?诸葛亮之心,必欲存汉,必欲灭曹。不和东吴联合,则内制于吴而北伐不振。这心情,只有鲁肃了解而已,孙权也知道,但是,刘备的志向反而不同。刘备一开始就想自强,然后自己称王,他的雄心,和关羽相得罢了。所以,他对诸葛亮的信任,不如对关羽的信任;也比不上孙权对周瑜的信任。他怀疑诸葛亮和吴国交结太深,并怀疑他和诸葛瑾联合。假如诸葛亮与诸葛瑾联合有利于汉朝社稷,又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况且诸葛亮用吴之深心,岂能妄加揣测!刘备不死,吴祸不息,祁山之军也就不得而出了。猇亭之败,刘备死了,国之精锐也尽毁于夷陵,老将如赵云等与诸葛亮志同道合的人也死了,诸葛亮收集疲敝之余兵,承奉愚暗之幼主,以向北方,已经事不可为了。所以他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唯有忘身以遂志,而成败已不放在心上了。假如刘备能像信任关羽一样信任诸葛亮,听赵云之言,停止东征之师,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时,联合吴国,北伐中原,则军力尚全,士气尚锐,就算不能成功,那英雄之血,至少是洒在许昌、洛阳,何至于流在猇亭呢?诸葛亮说:“汉、贼不两立。”悲哉其言也!而刘备,恐怕没有这样宗社存亡的心痛吧!

【陈寿(蜀汉及西晋大臣,史学家)曰】先主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有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其机权干略,不及曹操,所以基宇亦狭。但他百折不挠,终不居于曹操之下,也是揣度曹操之气量,必定容不下自己,所以并非只是为了争利,也是为了避害而已。

【学以致用】01,我也比较赞同王夫之对于刘备与诸葛亮的分析作为咨询师来讲,已经看到了刘备身上的“天花板”,这是没办法突破的,能阻止刘备前进的人又不在了,这都是命,作为咨询师还能干嘛,只能惋惜了在白帝城托孤,刘备讲的话是不是发自内心的?我觉得是的可是就算是真心的,诸葛亮也不可能做“主位置”的第一个他是咨询师,是智谋出身的, 如果出来当老大,不一定最适合就像培训讲师去干实业,有几个成功的?

第二个,他是辅佐别人打天下,能把智慧发挥的更大,但是做老大,就得有人认可,有人跟随,比如刘邦的一批发小兄弟,刘备的关,张兄弟,曹操的夏侯,曹氏子弟,但是,太聪明的人,身边能有几个这样的人?只有带点痞气,带点匪气,带点侠气或者义气,英雄气概的人,就能聚集一小批人,然后这一批人再去影响与吸引另外一批人这个时代,又不像现在,也不像企业管理,请个聪明的职业经理人上台就行,诸葛亮就算想这么干了,估计也干不成,何况,他的价值观是恢复汉朝天下,虽然不一定是扶正,但是像光武帝那样,续接第三轮汉室天下,他还是想这么干的(这一点,个人感觉,他的愿望比刘备更强烈)所以,为什么一定要联吴抗曹呢?因为天子在曹那边,因为刘备虽然挂了个皇叔的名头,但毕竟血脉太远,需要获得一些政治资本,以此向别人证明,蜀汉其实是在做第二次中兴汉室的事业,是一脉相承的大事,感觉上是合乎道义的(政权的合法性极其重要)但是,刘备很显然如王夫之先生所讲的,“刘备一开始就想自强,然后自己称王”

02,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华老师在评价诸葛亮所用的词语,评价这点是诸葛亮做的不好的地方有个观点我是认同的,“修道保法”,为下一代做准备如果我是诸葛亮,我会不会北伐呢?肯定也会,这是没办法的事情这是一个态度问题,这是在纠正和强化所有蜀汉,或者拥护汉朝,蜀汉的天下人的心对蜀汉来讲,曹魏是根本上的敌人,虽然不一定打得赢,态度上是要有的并且也转移一下刘备失败导致的注意力因为当时很多将领都认为曹魏是第一敌人, 只是刘备这个老大不听,最后还导致精锐丧失,白白牺牲了那么多人我在想,华老师讲的,诸葛亮的“死而后已”与马援的“马革裹尸”一样,自己的一厢情愿,没有为后代考量。我个人觉得这里面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首先,这是一块疆域上的事情,跟企业的层面不一样企业能遇到再多的问题又能有多少呢以前说过,一个从基层锻炼起来的县委书记一定能做好一家公司的董事长但是,一个从基层锻炼出来的董事长,不一定能够做的好县委书记的岗位这里面的差别太大了我估计当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也只含着一口真气了,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布局很长的战略何况“修道保法”这种事情,连刘备都做不好,刘禅就更不行了刘禅以及刘禅的后代能懂得第一代人打天下的那种精神吗? 很难并且,“修道保法”需要制度、纲领、愿景做保证,必须是创始人在的时候就要开始制定,并且在制定当中,积累一批受益者,这些受益者才能够坚定不移的维持这些方针往前推进就像嬴渠梁与商鞅制定的政策,最后这两个人都去世了,然后有嬴渠梁的大哥看到了机制的好处,嬴渠梁的儿子秦惠王也看到了好处,这样才继续下去,接着,秦惠王制定东出,统一天下的大目标,再然后,几代人沿着这条线一直走从嬴渠梁广招人才,请商鞅改革,再到大目标出现,这中间经历了多少年,多少事,积累了多少拥护的人才走到这一步的?所以,这些条件达不到,就很难实现何况,刘禅会满意上面有个“太上皇”吗?诸葛亮会强势一点,把刘禅变成“傀儡”皇帝吗?如果不这样,那么,即便有好的“修道保法”的政策,也会被稀释掉,破坏掉,人性浮躁,很少有人会一以贯之诸葛亮刚出山的时候,就跟刘备讲了八个字“内修政治,以观其变”人才培育,也是“内修政治”的内容当然这一点,诸葛亮确实没花大力气做这一块,估计他是看的太透了,没有时间搞这个,只想在一口真气耗尽之前,能燃烧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

03,虽然历史是这样,但是我们呢,还是要用“修道保法”的不管你是普通人,还是创业者创业者,人才培育的思维要有,我们为客户导入股权激励,本身就有人才培育的指标考核作为普通人,培育孩子,培育下一代是重点,(有位老师取了一个名称叫“闭眼工程”,这个说法有意思)即使不为了下一代,不为家族,也要为自己的下一生做准备这不是佛家学者的言论,这是曾仕强教授也曾讲过的话如果你感觉这一生已经没有机会了,来不及了,那就好好的为一辈子做准备在接下来的时间好好修身,好好修行,好好行善,进德修业刘备白帝城托孤,留下一句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这种事情上,没有“抓大放小”的概念讲究的是水磨功夫,日日精进,成为一种"本能"。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