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古文国学《资治通鉴》276:谯周写仇国论讽刺姜维,这一段值得仔细体会
844295

《资治通鉴》276:谯周写仇国论讽刺姜维,这一段值得仔细体会

紫网2023-10-14 08:39:180

学习内容:【原文】汉姜维闻魏分关中兵以赴淮南,欲乘虚向秦川,率数万人出骆谷,至沈岭。时长城积谷甚多,而守兵少,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司马望及安西将军邓艾进兵据之,以拒维。维壁于芒水,数挑战,望、艾不应。是时,维数出兵,蜀人愁苦。中散大夫谯周作《仇国论》以讽之曰:“或问往古能以弱胜强者,其术如何?曰:吾闻之,处大无患者常多慢,处小有忧者常思善;多慢则生乱,思善则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养民,以少取多,句践恤众,以弱毙强,此其术也。或曰:曩者,项强汉弱,相与战争,项羽与汉约分鸿沟,各归息民,张良以为民志已定,则难动也,率兵追羽,终毙项氏。岂必由文王之事乎?曰:当商、周之际,王侯世尊,君臣久固,民习所专;深根者难拔,据固者难迁。当此之时,虽汉祖安能杖剑鞭马而取天下乎!及秦罢侯置守之后,民疲秦役,天下土崩,或岁改主,或月易公,鸟惊兽骇,莫知所从,于是豪强并争,虎裂狼分,疾搏者获多,迟后者见吞。“今我与彼皆传国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故可为文王,难为汉祖。夫民之疲劳,则骚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起。谚曰:'射幸数跌,不如审发。’是故智者不为小利移目,不为意似改步,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故汤、武之师不再战而克,诚重民劳而度时审也。如遂极武黩征,土崩势生,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

【原文华译】 蜀汉姜维听说魏国分关中兵以赴淮南,想乘虚攻打秦川,率数万人马出骆谷,挺进到沈岭。当时长城存粮甚多,征西将军都督雍州、凉州诸军事司马望,以及安西将军邓艾进兵抵御姜维。姜维大营在芒水,数次挑战,司马望、邓艾不予理会。当时,姜维多次出兵,蜀人愁苦,中散大夫谯周写作《仇国论》讽谏他,文章说:“有人问,古代能以弱胜强的,用的是什么方法呢?我回答说:作为强大的一方,又没有什么患难的,就容易松懈怠慢;作为弱小的一方,又常有忧患的,就一心想改善。松懈怠慢的就容易生祸乱,而一心改善的就万事治理,这是世间常理。所以周文王养民,最终以少取多;勾践能体恤民众,最终以弱毙强;都是这种情况。“又有人问:从前,项羽强而汉高祖弱,相互征战,项羽与汉定约,划鸿沟为界,各自归国,休养生息。张良认为人民心志安定之后,就再难发动了,于是率兵追击项羽,终于灭亡项氏。这么说,也不一定要走文王的道路吧?我回答说:在商朝、周朝更替的时代,王侯都是世代居于尊位,君臣关系稳固,人民习惯于他们所效忠的对象,根基深的,难以拔除;基础牢固的,难以迁移。在这样的时代,就算是有汉高祖,也不能仗剑策马以取天下。秦朝罢除诸侯王之后,人民疲于秦朝的奴役,天下土崩瓦解,有的一年换一个主子,有的一个月就换一个,人民鸟惊兽骇,不知所从,于是豪强并争,虎裂狼分,奋勇拼搏的就收获良多,迟疑落后的就被人吞并。而今天的形势呢,我国与魏国,都已经传到了第二代、第三代,不是秦朝末年,天下鼎沸的形势,而更像是战国时期,六国并据,所以,我们可以走周文王模式,却很难走汉高祖道路。人民疲劳,则国内有骚动扰乱的预兆;在上位的人傲慢,在下位的人凶暴,则国家有瓦解的危机。谚语说:'射幸数跌,不如审发。’射箭老是射不中,就不如看准了再射。所以智者不会因为一点小利而转移目光,不会看到仿佛有点机会就移动脚步,时机到了,才会行动;数次推演,才会举兵;所以商汤、武王,都能一战而定,因为他们能重视人民的承受能力,并且能审时度势。“如果不懂得这些道理,等到土崩之势已经形成那天,再遭遇国难,则再有智者,也回天无力了。”


【学以致用】谯周的《仇国论》,分析相当到位,这里面的智慧值得我们反复深思

01,谁在疲劳蜀汉的人民?是诸葛亮还是姜维?诸葛亮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不用这个办法,他待不住啊他能把成都的治理结构与治理能力都提升到很高的段位,但是,他提升不了刘禅的段位所以,只能出兵,打不了仗,就在当地屯田,远离这个中心,这是没得办法的事情可是姜维呢?打仗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继承诸葛亮的遗志——灭魏国,建立第二个光武中兴,还是只为了他自己的志向?华老师在这里用了两个词语,一个是“志向”,一个是“野心”什么是志向呢?当一个人有经天纬地之志,又有治国安邦之德才,这个就叫志向。并且,你的经天纬地是为了天下人,为了大多数人的,就叫志向可是,如果一个人志大才疏,志大其量,志向超过了自己的德才(不是指能力),那就叫野心。如果这个人经天纬地是为了自己的抱负,也叫野心。华老师的这个说法有道理,没事的时候,可以用来衡量下自己的志向与野心,看看是哪一种,或者讲哪一种多一点。诸葛亮的做法,最起码是为了这个国家,并且他在治理方面是有很大贡献的,只不过遇到了这么个“后主”,他又喜欢听身边小人的奉承,你能怎么办呢?也只能出去“躲躲”了那么,姜维呢?如果要灭魏,再统一中国,好像能力不够,最起码,之前没有看出他在某个政治方面有什么突出的表现如果是继承诸葛亮的遗志,那么,他可能也只是继承了“形”,没有体会诸葛亮做这个事情的真正含义

02,故周文养民,以少取多,句践恤众,以弱毙强,此其术也这段话背后的现象很重要,值得我们反思,总结,一转身,可以用到自己的企业里面去什么现象呢?商汤取天下,最开始的时候才70里地,周围比商汤强大的诸侯多了去了,这个时候,伊尹让他取代夏桀,然后教他实行王道,也是“养民”,用儒家的一个词语,就是“近悦远来”周文王起家也才不到100里的地方,也是用的这个方法,然后,即便等到了全天下80%国土上的人们都愿意追随周文王,他依旧称臣于商纣,把伐纣的事业交给自己的儿子周武王来做。这个最后一战而定的做法,就像买卖成交一样,顺其自然的事情,重点是前期的各个流程做到位了这是个什么“相”呢?换到企业角度思考也是一样的有人一心想做大,想快速做大,占领市场,抢占先机,然后不断砸钱,砸推广,营销,模式、招商加盟啊等等也有人觉得要做强,大而不强不安全,认为先做强才对但是呢?有没有人想过先做好呢?当你做“好”了之后,强和大,岂不是顺其自然的?就好像树的根系和树枝,树叶一样,根系强大了,上面不用规划,自然也会枝繁叶茂的同样是咨询领域(个人的职业是股权激励咨询),华老师在这里引用一个日本企业家塚(zhong)越宽对于好公司的四个标准, 我也很认同这四个标准就是:一是自己的员工觉得我们是家好公司,二是顾客认为我们是家好公司,三是供应商认为我们是家好公司,四是社会认为我们是家好公司。标准很简单,但做起来不容易,需要创始人知行合一所以,我跟身边正在做企业的好朋友说的,也是这个理念, 先做好,先搞好内部机制建设,然后结合诸葛亮的观点,“内修政治,外观其变”国家在引导专精特新,在推出“小巨人”,在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朋友呢,首先导入股权激励,与员工一起,在“第一次按劳分配”的基础里面,加上股权分红的分配方式,与员工一起形成利益、事业、命运的共同体,实现共同富裕其次,慢一点,走稳,走好,然后随其自然,一年好过一年,年年不管环境如何,都能有分红可以分,就很好了不要步子迈得太快,太快了,缺钱,缺人,缺资源,比这个更缺的是,老板自己的“驾驭能力”,当自己的能力驾驭不了自己所构建的盘子的时候,这个事情很大概率会崩。在距离2023年元旦还有几天,我与好朋友聊过天,即使在2022年yi情如初反复的情况下,也能做到去年的状态,没有降薪,都是足额及时发送。 去年什么表现呢,他们去年10月份就完成了2020年全年的体量。这就挺好的所以,老大要能控制自己的志向,要能够推己及人,知行合一先爱自己,爱惜员工,股东,合伙人,再往外面扩充,国家,社会。当然,客户第一原则这个是必须的。商汤王,周文王的故事里面还有一个相就是,你起步的公司,规模大与小是没有什么关系的,重要的是,你的“内涵”能不能使得这家公司变大内涵是什么?是老板的见识,文化底蕴,精神穹宇,舍得分钱也会分权,还有他持续学习的态度与能力....

03,处大无患者常多慢,处小有忧者常思善;多慢则生乱,思善则生治,理之常也小有小的好处,弱有弱的好处重点是看的清楚,认识到自己的弱小弱小怎么啦,能够时刻保持清醒,就能时刻日益精进每一刻都在进步处小有忧者常思善......思善则生治谯周讲的很有道理,蜀汉最后的结局基本上也被他说中了, 他的这篇文章也值得我们仔细体会。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