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读书心得孟子启示录040:做人最好是半清半浊、无过无不及
844589

孟子启示录040:做人最好是半清半浊、无过无不及

紫网2023-10-14 12:46:360

导读

孟子举了哪两个很难得,但又很极端的人格案例给我们?他为什么说气量太小,或者不够自重,都是君子所不为的?人为什么最好在清与浊之间,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自尊与尊人之间找好平衡点?人为什么最好外圆内方,半清半浊?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我们今天一起来精读《孟子·公孙丑上》篇的第九章,也是这一篇的最后一章,先读原文。01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02孟子说:伯夷这个人,达不到他要求、不够理想的君主,他是不会去事奉的。不符合他的要求,不够理想的朋友,他是不会去结交的。他是不愿意在邪恶之人的朝廷中做官,甚至都不想和恶人说话。在邪恶之人的朝廷上去做官、和邪恶的人去说话,对他来说就好像是穿戴着上朝的衣冠,坐在污泥当中,坐在黑炭堆上一样。把他这种厌恶邪恶的心理推广开来,感觉就像和一个乡下人站在一起,如果那个人衣服没穿好,帽子没带正,他便会立刻气鼓鼓地离开,好像自己会被对方污染到一样。所以,当时的诸侯们,有人用推崇他的好言好语来请他入朝为官,他都不肯接受。他之所以不肯接受,主要是不愿意委屈自己,不屑于迁就对方。而柳下惠这个人,是不会因为自己侍奉昏恶之君而感到羞耻的,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官小而自卑。入朝做官的时候,绝不会隐藏自己的才干,但是一定会按照自己的原则做事,不突破底线。就算是自己被遗弃了,不被任用,他也不会怨恨人家。就算自己境况不好,穷困不堪,他也不会感到忧愁。他总是说:你是你,我是我,就算你脱光了衣服,赤身裸体的站在我身旁,那又怎么可能会污染到我呢?所以无论什么样的人,他都能够与之融洽的共处而不失自己所坚守的常态。只要是有人挽留他,他就会留下来。挽留他就留下来,是因为他感觉不屑于、也没有必要去离开。孟子评价这两个人说:“伯夷这个人心胸太狭窄了,气量太小。而柳下惠这个人又不够严肃和庄重。气量太小,不够庄重,都是君子所不为的。”03我们先来看一看,孟子他老人家给我们举了两个例子,实际上都非常难能可贵,都非常难得,但是也都有不足。很明显,伯夷这个人非常清,非常正,是清流中的清流。在人格上一定是有洁癖的,在与人相处上显得特别格格不入。众人皆斜我独正,众人皆浊我独清。在他眼里,别人都不是好人,只有他一个人是好人。他不想跟其他人啰嗦,看不上的人,你最好离我远点。在他的认知当中,饿死事小,失节是大,要不然也不会和叔齐一到躲进首阳山,最后真的因为躲避周武王的统治而被饿死。这样的人,人格方面确实难得,但他只是落个好名声而已,并没有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才干,没能够建功和立业,并且也也没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造福天下的苍生,我想这应该是孟子评价他狭隘的主要原因之一。04而因为坐怀不乱,名传千古的柳下惠先生,似乎和伯夷相反,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原则,不挑领导、不挑官儿。无论大领导是好是坏,是正是邪,他都能够接受。无论自己被启用还是被弃用,启用的时候,官职是大还是小,地位是尊还是卑,他心里都能够完全接受。日子好过他能过,穷困潦倒照样也能做到心平气和。这种人表面上看似乎是没心没肺,没有做人的原则和底线,太不拿自己的名节当回事儿,显得太随便而不够庄重,似乎有奶就是娘。但是孟子特别指出柳下惠“进不隐贤,必以其道”,他实际上外表随意,内在却有坚守的,典型的内清外浊,揣着明白装糊涂,他的这种处事方式非常容易为人所诟病,人们会质疑他的人格。05我们把伯夷和叔齐两个人放在一起,就会发现他们似乎都太极端了。伯夷气量小心胸狭窄,而柳下惠是看起来心胸宽大,事事能容。伯夷的原则性过强,基本上已经没有了灵活性,做不到圆融无碍。而那位柳下惠先生则是灵活性太强,似乎原则性严重不足。伯夷先生严于律己,更严于律人。而柳下惠看起来则是宽以待人,也宽以待己,他既不为难别人,也不为难自己。06最后孟子为什么会说“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其实只要我们读过《论语》中孔子讲的“过犹不及”四个字,再读过《中庸》书中的“无过无不及”个字,就会明白中国先秦的儒家不强调对错,强调的是分寸。孟子显然认为伯夷和柳下惠的两个人都有难得之处,但都没有把握好那个分寸感,都没能够做到中庸的致中和的境界。没能在清与浊之间,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在自尊与尊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柳下惠过于尊人,过于灵活,过于浑浊,不够自尊自重,不够有原则、有底线。而这位伯夷,又太把自己当回事,太不把别人当回事,只有自尊,没有容人尊人之量、之能,原则性到了僵化死板的极端。他们都不是孔孟强调的“无过无不及”的境界,都没能够做到孔子讲的“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都没能做到孔孟二圣心目中的君子境界。如果我们把伯夷柳下惠两位的作为,和孔子孟子所作所为一对比,立刻就会明白,孟子为什么会说“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要想真正理解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去详细地了解了解孔子的生平和孟子的生平。07读完孟子的这段话,其实我们还应该想到:今天的我们,绝大多数人既做不到伯夷的境界,也做不到柳下惠的境界。虽然孟子认为伯夷和柳下惠的境界还不够到家,但是我们今天的中国人有几个能做到这二位的境界呢?咱们今天这个时代的人,绝大多数都还做不到“无过无不及”的这个状态。我们要么人情味儿浓,要么铜臭味太浓。中国人做人的温度是可贵的品质,他们有足够的理性去平衡和对冲,这种温度就会催生一个人情至上的社会,慢慢发展下去,法律道德的底线都会被轻易突破和践踏,让社会失去平衡。在社会上,一个人没有底线,没有原则,缺少理性,可能会一时得势,但容易翻车,走的不会太远。而一个人要是过刚而不柔,太过冰冷而没有人情味,又会四处碰壁,甚至寸步难行。08中国古人造钱外圆内方,发明的筷子是下圆上方,都是在提醒我们既要有内在的原则与底线,又要有与人共事时的灵活与包容。最好是内方外圆,半清半浊当然这种境界是非常非常难的,很难做到的,至少我目前是绝对做不到的。但是我们去多读读圣人的书,多去读读古人的那些案例,再观察一下身边的人,再反省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就算我们找不到那个自然而然的中庸境界,也至少不会让自己偏得太狠,斜得太极端。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