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汉”就是一个后患无穷的包袱,以它为国号,这主意太馊了
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代晋称帝,降封晋恭帝司马德文为零陵王,立国号为“宋”,改元永初,成为刘宋的开国君主。
刘裕是东晋的宋王,按照封地立国号是当时的传统,宋这个国号无可厚非,但刘裕偏偏和汉室有血缘关系,是汉室后裔,按道理来说,以“汉”为国号更加合适,但刘裕却弃之不用,这是为何?
宋武帝刘裕
原因其实很简单,没好处的事情为啥要干?而且对于刘裕来说,“汉”是一个包袱,后患无穷,用“汉”为国号,简直就是一个馊主意。
用“汉”这个国号,先天不足
首先就是刘裕并不是任何一位汉朝皇帝的后人,换言之,他的汉室的远支宗室身份不具备任何说服力,并不是远支宗室就不能继承皇位,但历史上继承皇位的远支宗室和刘裕相比,有着本质性的不同。
先看看刘裕之前几位远支宗室继承皇位的皇帝。
汉光武帝刘秀:他是汉景帝刘启的后人,称帝后为了自己合法性,认汉元帝为父;
汉昭烈帝刘备:他也是汉景帝刘启的后人;
魏元帝曹奂:他是魏武帝曹操的后人;
建始皇帝司马伦:他是晋宣帝司马懿的后人;
晋元帝司马睿:他是晋宣帝司马懿的后人;
有人说曹操和司马懿没有当过皇帝,但他们是王朝的奠基者,死后都被追封为皇帝,但在两汉时期“皇帝”和“皇”是不一样的,比如汉灵帝的父亲被追封为孝元皇,而西汉有也有孝元这个谥号,这就是孝元皇帝刘奭。
刘宋的疆域是整个南朝最大的
刘邦的父亲也是如此,刘太公的尊号是“太上皇”,并非“太上皇帝”,而刘裕只是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人,刘太公和刘交都不是皇帝,自然没有“汉”的法理,所以说刘裕用“汉”为国号,先天不足。
刘裕的法统来源是禅让逻辑而不是血缘逻辑
其次刘裕的法统来源是禅让逻辑而不是血缘逻辑,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他既然接受了晋朝禅让,就必须要承认晋朝的合法性,而晋朝的法统来自哪里呢?来自于曹魏,而曹魏则是来自于汉。
基于这条法统路线,刘裕想要坐稳皇位就得承认曹魏代汉、晋室代魏的天命。
曹魏代汉
如果刘裕复辟大汉,那篡汉的曹魏必然是僭伪者,接受魏禅让的晋朝自然也没有合法性,倘若魏晋皆斥为伪朝,那么刘裕和周围的文武百官前半生的事迹解释起来就颇为尴尬了,自己一伙岂不是吴三桂行为?
当然如果不想承认也可以,那就得学学刘秀和李存勖,一个强行消灭王莽的新,一个强行消灭朱温的后梁,然后复辟了前朝的法统,将王莽和朱温视为僭伪者。
但刘裕是用的和平禅让的路子,自己接受的是晋朝的禅让,必须承认代汉的曹魏以及后面的晋朝,这就决定了刘裕不可能复辟汉朝,以“汉”为国号。
刘裕不需要“汉”为背书
刘玄或者刘秀为什么叫“汉”?因为他们要对付的是篡位的王莽,以复兴汉室为旗帜,就是代表自己替朝廷讨伐篡位者;
刘备为什么也叫“汉”?因为他要替汉献帝延续汉朝的国祚,复兴汉室;
刘渊为什么叫“汉”?因为他是匈奴人,想要通过这种方式使得自己的行为合法化,甚至直接宣布晋朝为伪朝。
刘渊纯粹是碰瓷
氐人李寿为什么改“成”为“汉”?是因为他抢了自己堂侄李期的皇位,为了稳固皇位,想要往汉上面靠。
他们目的都是为了赢得民心,使自己的征讨和称帝有个大义的理由。
但刘裕需要吗?他不需要,他击败孙恩卢循、解决桓玄代晋、西灭谯蜀、北灭南燕、一度收复长安和洛阳,早已赢得了百姓民心,论功绩,他可以和自己的老祖宗们叫一叫板,又何必非要去沾一个还不是直系祖先的光呢?
加上北方还有北魏,自己以汉为国号,代汉者当涂高,途高者,巍也,而且汉就是魏灭的,用汉岂不是晦气?
代汉者当涂高,袁术之前就以此称帝
很多人认为刘裕号立为汉可以让天下汉人纳头就拜,事实上当时的环境和舆论下,晋的号召力可比汉强多了,甚至刘裕为了保证自己皇权的稳固连禅让后的皇帝都给干掉了,就怕有人复晋。
所以说刘裕当真立国号为“汉”的话,意识形态层面会有很多麻烦,而且还没实际的好处,一个只有麻烦没有好处的事,为啥要做呢?
不过除了“汉”,刘裕还有一个更好的选择,这就是“楚”,毕竟是楚王刘交后代,而且自己老家彭城在秦汉时期属于项羽的楚地,彭城还是项羽的都城,可惜被前面的桓玄用了,刘裕打着扶晋灭楚的旗号,总不能打自己脸,继续用这个国号了把,所以将就着用“宋”吧!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