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长宏浅论读书--【第七篇】
作者:潘长宏(文学之都居士)
2023年7月13日
余以为,学问,学问,重在善学好问!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要想得到学问,就必然要向有学问的人、有才华的人学习,提出问题,当你不懂之事,就必先问个明白,还记得孔子求学老子的故事吗?孔子求教过老子之后回到住处,几日都不言语,他的学生问他怎么了?他说道:"我如果遇见有人的思路像飞鸟一样放达时,我可以用我似弓箭般准确锐利的论点射住他制服他。如果对方的思想似麋鹿一样奔驰无羁,我可以用猎犬来追逐它,一定能使他被我的论点所制服。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鱼一样遨游在理论的深渊中,我可以用钓钩来捕捉他。然而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龙一样,乘云驾雾,遨游于太虚幻境,无影无形捉摸不定,我就没法追逐和捕捉他了。我见到老子,觉得他的思想境界就象遨游在太虚中的龙,使我干张嘴说不出话,舌头伸出来也缩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到底是人还是神啊。"
孔子求教于老子
相传孔子曾经去向老子请教《礼》方面的学问,先派了他的学生子贡去拜见。子贡见到老子后,老子对子贡说:"你的老师叫孔丘,他如果跟随我三年,然后我才能教他。"孔子见了老子,老子对孔子说:"善于经商的人虽然富有但却像什么也不拥有,德高的君子往往像个愚笨的人一样毫不外露。你应该尽快去掉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因为这些东西对你没有一点好处。"有一次老子问孔子读什么书,孔子说在读《周易》,并说圣人都读这本书。老子说:"圣人读它可以,你为什么要读它呢?这本书的精髓是什么?"孔子说:"精髓是宣扬仁义的。"老子说:"所谓仁义,是一种白白惑乱人心的东西,就像夜里咬得人不能睡觉的蚊虫一样,只能给人们增加混乱和烦恼罢了。你看,那鸿鹄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乌鸦也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来高,地自来厚,日月自来就放射光芒,星辰自来就是排到有序,草木生来就有区别。你如果修道,就顺从自然存在的规律,自然就能够得道。宣扬哪些仁义之类的有什么用呢,那不和敲着鼓去寻找丢失的羊一样可笑吗?你是在破坏自然规律,败坏人的天性啊!"
老子又问孔子,"你已经得道了吧?"孔子说:"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没有得到啊。"老子说:"如果道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拿来献人,那人们会争着拿它献给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们就会拿它送给亲人。如果道可以说得清楚,人们都会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那人们都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了。然而上面说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一个人心里没有正确的对道的认识,那道就绝不会来到他心中的。"孔子说,"我研究《诗经》、《书经》、《周礼》、《周乐》、《易经》、《春秋》,讲说先三治国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谒晋了七十多个国君,但都不采用我的主张。看来人们是太难说服了!"老子说,"你那六艺全都是先王时代的陈旧历史,你说哪些又有什么用呢?你现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陈陈相因的旧东西。就是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迹,脚印和脚印,还能有什么不同吗?"
我国宋朝时有位教育家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求的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读书学习的过程,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知与不知的矛盾。从不知到知,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就存在着一个勤学好问,学则需疑的课题。大凡有些经验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能不能提出问题来,反映学生是不是认真学了;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可以判断学生学得是深是浅。我国有位科学家茅以升,六十年前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教书时,一反中外教育史上传统的“教师出题,学生解答”的考试方法,别出心裁地采用“学生出题,由老师回答”的考试方法。其评分标准,是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深浅难易程度而定:提出的问题有意义或比较深,则多给分;提出的问题比较浅,就少给分。遇到学生提不出问题,则让其他同学提问题,由提不出问题的学生回答问题,答对了给满分,答不上来就记零分。这样,就可以考察出哪些学生学得好,哪些学生学得不好;哪些学生是因为都掌握了而无问题可提,哪些学生是因为学得太浅而连问题都提不出来。实践证明,这种以考察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来判断学生学习好坏的方法,是符合科学道理的。从这一点上看,我们求学出除了要有追求真理,刻苦钻研的精神,还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善学者必善问
《进学解》一文有载:“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意思是说,读叙事性的文章,一定要掌握它的要领;读论说性的文章,一定要抓住它的中心思想。说的就是学习的方法----“钩玄提要”。也就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的步骤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我们有些青年读书学习,所以发现不了问题,往往是只求表面懂得,读书不求甚解造成的。
再一个就是你作为一个学生,要把所学的知识在解决问题之时,全部用出来,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本身的逻辑体系,各部分组织之间都有其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要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必须把学过的新旧知识及边缘学科的知识连贯起来思索。当我们在把一个个概念和各部分知识联系起来的过程中,当我们在寻找那些杂,无章的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内部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概念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或是知识本身的“漏洞”,这也就有问题可提了。我还记得,我在当地农业部门讲解土壤的母质时,当时就讲到了土壤与肥料的与农作物生长的机理,因为,什么样的土壤对农作物的要求很高,你想在高沙土地带培植牡丹,那是徒劳的,你在潮湿的土壤中种芝麻,必然收成很差,而你在干旱的地方种绿豆,必然收获甚微。这就是只谈农作物,而不谈土壤和肥料,还有管理、防治病虫害等,那都是纸上谈兵。
大家知道,所有的书本知识,都是先人们通过若干的实践经验而总结出来的成果。对于前人来说,可能是直接经验;而对我们来说,则只是间接经验。要把间接经验变成自己的知识,为自己所掌握,就必须联系实际。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人物场面和思想的指导下,就会发现矛盾和问题。有些人读书,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这样读书,既不可能真正弄懂弄通,也往往无问题可提。只有善于学习,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只有不断发现问题,才能推动学习的深入。所以,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正好学者。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