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一个微不足道的丫鬟,却隐喻了一个悲剧时代
晴雯的悲剧人生,在风月宝鉴背面其实隐喻了一个“聪明误”之时代,十二钗又副册中,晴雯的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遭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中的“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句,已经暗示她的悲剧人生牵涉到所谓的时运,而她的画一一“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也颇有怨世骂时之意。因此,晴雯在“表里皆有喻”(第十二回脂批)的红楼文本中,具有非凡的隐喻象征意涵。《红楼梦》中有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但真正的主角其实只有贾家,而贾家人除了血统意义上以及嫁入贾家的女子,贾家的下人以及汇聚在贾家参加天才导演的梦幻文学盛宴的梦中人也可以算作是广义上的贾家人。《“行”走红楼》系列拙文11一13已经论证了,“写假则知真’’(脂批)的贾家,既艺术再现了曹家,又暗喻皇家。其实,文本关于红楼梦中人的最后归宿地的设定,已经暗示了红楼梦中人的非凡身份。第一回中,跛足道人对甄士隐说:“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北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黄河南岸,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崤山支脉。又名北芒、芒山、邙山、北山、平逢山、太平山、郏山,东西绵延长达三百八十余里。在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中,论风景、论形态,北邙山无法与许多名山奇峰相提并论,但北邙山绝不仅仅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存在。晋朝张载的《七哀诗》:“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浩歌行》:“贤愚贵贱同归尽,北邙冢墓高嵯峨”;元代的张养浩《山坡羊·北邙山怀古》:“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等等,都已经点明北邙山具有深厚的历史意涵。
北邙山所埋葬的,不是帝王,就是将相等等历史风云人物。目前已知有6代24位帝王长眠于此,除了帝王陵墓,秦相吕不韦等等历代名人也都埋葬在此。红楼四大家族贾、史、王、薛中,贾家无疑是声势最为显赫,也是真正的中心舞台,其他三大家族的主要梦中人都要汇聚到这个中心舞台,共同上演人类文学史上最精彩的梦幻大戏,因此,红楼梦中人也可以说是贾家人,而梦中人的归宿之地是北邙山,同样也意味着贾家其实也是皇家。当然,贾家可以是皇家,是有它的社会伦理基础的,因为封建社会国与家都采取相同的严格等级区分的宗法统治。第二回甄宝玉关于女儿的奇谈妙论,脂批指出:“以自古未有之奇语,故写成自古未有之奇文。此是一部书中大调侃寓言处,盖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由于贾家也是皇家,因此,贾家内部的“鹡鸰之悲、棠棣之威”就不仅仅只是艺术再现作者家族往事,还暗喻皇子之间的正统与非正统之争。开篇,癞僧一见到英莲便大哭其“有命无运、累及爹娘",脂砚斋对此感慨万千:"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定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二贤之恨”都源自于未能实现的正统政治之理想,此恨“及今不尽”,意味着文本中所暗藏的正统与非正统之间“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第二十回脂批)的“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最终的结局一定是正统败亡、非正统获胜。
秦可卿隐指谥号“密”的胤礽,当然是文本中的正统;“箕裘颓堕皆从敬”的贾敬,隐指雍正,当然就是文本中的非正统。当正统败亡、非正统获胜,文本所谓的末世就开始了,而大观园就是末世里避“暴秦”(隐喻非正统一方)之乱的正统之太虚幻境。文本开篇于甄士隐入梦,此时已是“热日无多”(脂批)的末世。末世登场的“潇湘妃子”黛玉,作为“密”(黛玉为避讳,总将其母贾敏之“敏”念作“密”)之女儿,隐喻的是正统之残影。但是,文本并不只是末世哀歌。以梦幻形式呈现的文本,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为一体,文本因而又是“九十春光寓言”(脂批),而黛玉的前世今生就是“密”之“九十春光寓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木怪虎狼蹲”,黛玉一生流不尽的眼泪就是正统的亡国之泪,而她所有的痛苦、所有的眼泪其实都源自于贾家内部隐喻非正统之一方,她就是贾家“鹡鸰之悲、棠棣之威”之下的正统受害者。黛玉如此深具正统之政治意涵,她怎么可能置身于正统与非正统惨烈厮杀之外?文本“笔笔不空”,林黛玉的《葬花吟》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不是无病呻吟;凹晶馆中秋联句,妙玉的“木怪虎狼蹲",也不是空穴来风。
但是,黛玉与宝钗,“名虽二个,人却一身”(第四十二回脂批),从两人合二为一的第四十二回开始,黛玉有了越来越多的宝钗色彩,不再尖酸刻薄、敏感多疑,能够包容他人,连赵姨娘都能以礼相待。然而,贾家内部隐喻“九十春光”(脂批)正统与非正统之争的“鹡鸰之悲,棠棣之威”的“茶壶内风暴”一刻也不曾停歇过。因此,在黛玉之外,需要有一个人能够扮演一直与赵姨娘、贾环等非正统一方斗争的角色,以便作为与宝钗合二为一之后的黛玉之替身,而这个艰巨的任务就“光荣”地落在了“晴有林风”的晴雯身上。文本“妙在全是指东击西、打草惊蛇之笔,若看其写一人即作此一人看,先生便呆了。”(第三回脂批)。“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第七十四回王夫人语)晴雯,颇“有林风”,她之所以在风月宝鉴背面别具非凡的隐喻象征意涵,就是因为与深具正统之政治意涵的黛玉有着神奇的联结。作者为了让晴雯和黛玉之间有神奇的联结,也是煞费苦心,绞尽脑汁,这可以从文本中找到蛛丝马迹。“开笔即写贾夫人已死,是特使黛玉入荣府之速也”(第二回回前总批),而第十四回黛玉之父病殁,是“颦儿方可长居荣府之文”(脂批),因此,黛玉刚登场不久,父母便相继离世,当然是为了让黛玉与其他梦中人一样,汇集在第一正人贾宝玉身边,便于天才导演这场文学史上最精彩、最悲壮的梦幻大戏。
但是,文本“表里皆有喻也”(脂批),黛玉是贾“密”(敏)之女儿,刚登场不久,父母便相继离世,其实还有更深意涵。封建社会国与家都采取相同的等级严格区分的宗法统治,因此,文本中亡家具有亡国意涵。作者安排黛玉很快成为无家可归的孤儿,就是为了契合她“密”之正统亡国之意涵。天才为了让晴雯与黛玉之间有神奇的联结,也是煞费苦心。据张爱玲女士在《红楼梦魇》中考证,早本中晴雯并不是孤儿,而是家生子,而且似乎父母职位相当高。当然,也就不存在晴雯十岁卖到赖大家,被赖嬷嬷“孝敬了贾母使唤”,更不可能像《芙蓉女儿诔》中所云“其先之乡籍姓氏,湮沦而莫能考者久矣”。由于文本处于未最终定稿的状态,现在的通行本还可找到证据,比如,第二十六回佳蕙向红玉讲起丫头们按等级领赏:“可气晴雯绮霞他们这几个,都算在上等里去,仗着老子娘的脸,众人倒捧着他去。”这样,晴雯与黛玉在孤儿这一点上就有交集,除此之外,晴雯和黛玉在相貌、性格方面也有相似之处。但是,因为黛玉还具有更深层次的意涵一一亡国之政治意涵,于是,第七十八回,作者又安排了贾宝玉用最美好的语言,用最沉痛的语气,为因抄检大观园被撵而夭亡的晴雯撰《芙蓉诔》。诔文中所引为先例的“楚人”作品,都是讽喻政治的,而诔文在文字上借用的最多的是《离骚》,其中的美人香草实际上完全与男女之情无关,是屈原用于表达政治理想的假托。而且,诔文中还用了贾谊、鲧、石崇、嵇康、吕安等在政治纷争中遭祸的人物典故。因此,诔文其实意在暗示,晴雯虽然只是“身为下贱”的女仆,但她具有重大政治意涵。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她与黛玉在政治意涵上相连,于是,作者又安排以下情节一一贾宝玉念完诔文后,芙蓉花丛中出现黛玉的影子;宝玉说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的谶语,黛玉忡然变色;此前黛玉在席上抽的芙蓉花签,暗示诔晴雯也是诔黛玉,脂批也指出:“虽诔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诔文实不为晴雯而作也”。因此,第七十四回导致晴雯夭亡的抄检大观园事件在风月宝鉴背面,其实也是别具政治意涵。第七十八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中,“钳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就是“诸艳之冠”(第十七回回前总批)贾宝玉对邢夫人和王善保家的愤怒的声讨。应该说,在钗黛合二为一的第四十二回之后,晴雯扮演黛玉的替身还是相当称职的,比如第六十回,赵姨娘因为“茉莉粉替去蔷薇硝”事件,大闹怡红院,与芳官激烈冲突,众人拉架,晴雯悄拉袭人说:“别管他们,让他们闹去,看怎么开交!如今乱为王了,什么你也来打,我也来打,都这样起来还了得呢!”后来,藕官蕊官葵官荳官,出于情份上义愤,也加入进来,团团围住赵姨娘,手撕头撞,晴雯也是一面笑,一面假意去拉。因此,某种意义上说,晴雯就是黛玉的一个白手套,专门干脏活、累活。晴雯,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丫鬟,却隐喻了一个“聪明误”之悲剧时代,其真正原因在于贾家具有皇家之非凡隐喻以及她与黛玉间神奇的联结。由此,我们也可以明了,红楼文本诚如脂砚斋所云“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作者:郭进行,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