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古文国学潘长宏浅论读书------【第十篇】
845015

潘长宏浅论读书------【第十篇】

紫网2023-10-15 08:48:460

作者:潘长宏(文学之都居士)

2023年8月18日

大家知道世界有读书日吗?是哪一天,为什么?

伟大的莎士比亚于404年(1616年)前的4月23日这一天辞世。为了纪念莎士比亚,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次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又称“世界读书日”。

前面我写了《潘长宏浅论读书一至九篇》。今天要和朋友们谈《潘长宏浅论读书------【第十篇】》。

读书使人充实

有文学作者归纳了这样一段话,就是: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读书是人一生的修行

朋友们,不是我随便说的,古往今来,在学问和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大伽,几乎没有一个人不喜欢读书的。苏大学士,苏轼被贬到海南岛,没有随身携带书籍,在简陋的草棚里,和儿子一起默书抄书,乐此不疲。王阳明被贬龙场,本是毒瘴之地挣扎求生,他却依然不忘研习《易经》。曾国藩半生戎马,行军途中哪怕再忙,他也会抽时间看书。

由此看来,读书是一个人提高自己眼界拓展思路的最佳途径。打开一本好书,我们可以获取各种不曾懂得的知识,了解不同的见闻,甚至可以聆听智者的人生感悟。它能开阔人的眼界,给人以精神的动力与养料,使人心胸豁达,目光高远,成为一个丰富的人。

不难想象,余以为,这读书是去见更广阔的天地,去交往更伟大的灵魂,它让你收获更高的人生境界。而且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也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读书。让读书变成一种习惯,变成一种乐趣,乃至于一种生活方式。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

读书足以怡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有学问的人,他们都是通过读书,通过思考,通过实践,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把别人的思想高贵,伟大的境界通过读书而移植到自己的脑海,成为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方法论,治世学之道。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判别一枝每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最后请朋友们允许我提示:我们一起读书,让生命,在阅读中厚重;让灵魂,在书香中丰盈。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