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是辽东人,封地在云南,为何却以“周”为国号?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吴三桂为了振奋士气,选择在湖南衡山登基,立国号为“大周”,改元昭武,史称“吴周”,而在叛乱之前,吴三桂就废弃康熙年号,改称“周王”元年,自称周王。
吴三桂和陈圆圆
那么问题来了,吴三桂是辽东人,封地又在云南,为何却以“周”为国号呢?
元朝之前,大部分国号都是以春秋古地名来命名,但元朝另辟蹊径,在《易经》里选择“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定国号为“大元”;之后大明以“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定国号为“大明”。
至于清朝,我之前写过,主要是满文的翻译,人家一开始叫“岱清”,音译成“大清”,关于清朝的国名大家可以看我写的另一篇文章《皇太极突然改国号,改了一个无迹可寻的“清”,到底是什么意思?》。
反倒是到了吴三桂这里,居然有了复古的气象,国名直追汉唐旧风,仿佛一股清流,当然这股清流也是不按常理出牌就是了。
别看疆域不小,实际能控制的没多少
春秋古地名来命名一来是根据自己的祖籍所在地,吴三桂出生于辽西,祖籍是江苏高邮,按照自己发家的地方,吴三桂的国号应该叫“辽”、“燕”或者“吴”才是,但“辽”这个国号听起来怎么看就是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并非汉人正朔,而且清以前叫后金,“金灭辽”,这不是找不自在吗,所以“辽”并不符合吴三桂的政治需求。
“燕”已经和慕容氏深度绑定了,慕容氏建立五个燕国,也让后人默认“燕”等于“慕容氏”,虽然安禄山反叛的时候以“燕”为国号,但很快就灭了,太不吉利了。
慕容五燕: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
至于“吴”,历史叫吴的都是偏安一隅的政权,比如孙吴、杨吴,就连徐知诰篡位的时候都觉得“吴”不太吉利,改了“唐”,史称南唐,日后的朱元璋也是如此,虽然是吴王,但登基之后立马抛弃了“吴”,毕竟吴真没有过一个统一的朝代啊。
出身的方案自然得抛弃,那么还有选择,就是选择受封之地,比如汉王刘邦就以“汉”为国号,随国公杨坚就以“隋”为国号,唐国公李渊就以“唐”为国号。
问题是清朝和前朝不太一样,封王不按地名,要么睿亲王,要么肃亲王,至于吴三桂更是被封为平西亲王,“平西国”这个名字怎么看怎么别扭。
如果吴三桂封在其他地方还能以地名起国号,比如在山西就可以用“唐”或者“晋”,在河南就可以用“魏”或者“宋”,在陕西就可以用“秦”或者“汉”,但偏偏吴三桂封地在云南,这里曾经出现什么国家呢?要么滇国、要么夜郎国、要么大理国,这名字看起来更别扭。
当然“明”这个国号肯定不行,毕竟杀了永历帝,自己已经是乱臣贼子,自己再以“明”为国号,其他人怎么想,更别说还有明郑在,现在是互相合作的时候,并不是争夺谁是明的继承者的时候,“明”第一个就是被吴三桂否决的国号。
思来想去,吴三桂准备看看自己老祖宗有什么奇特的经历,还别说真有,吴三桂的“吴”姓老祖宗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瞩目的贤公子季札,他三让王位,贤明传遍了诸侯国,而季札后来被封在延陵,也让吴姓有了“延陵堂”的堂号,早些年吴三桂就自称过“延陵将军”。
延陵堂
季札来自吴国,那么吴国又来自哪里呢?季札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是周太王的儿子,一度是王位继承人,但周太王想把王位传给幼子季历以及孙子昌(姬昌),于是泰伯就主动把王位让了出来,自己则以采药为名,逃到荒芜的荆蛮之地,建立了吴国。
换句话说,吴三桂的老祖宗可以追溯到周太王这一脉,也就是和周武王同宗同源,自然也可以用“周”这个国号了。
而且周的正统地位毋庸置疑,比“清”这个国号不要好太多,在大义上就占据了上风,而且周朝国祚八百年,明显想借人家八百年的国祚福气。
其次还有帮助自己弟弟夺回家产的意味,比如天下曾经是周文王这一脉的,现在居然被满清夺走,自己以周为国号,重申了自己是太伯的后裔,是曾经的继承人,如今泰伯让给弟弟家业现在守不住了,自己作为哥哥重新夺取家产,名正言顺。
可以说吴三桂以“周”为国号无论是政治攻势还是历史渊源,都是完全的碾压清朝,也比武则天以“周”为国号有依据的多。
武则天是自认为姬家人,说自己老祖宗姬武是周平王的幼子,因为出生的时候手心纹路呈武字,他的后代就以“武”为姓,不仅如此给自己母族杨氏强行附会了姬姓,把自己父亲的爵位从应国公加封为周国公,当然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武则天信了。
可惜吴三桂想蹭周八百年的国祚福气,却不知道历史上以“周”为国号的都是短命王朝,北周、武周、后周全是短命中的短命王朝,三个王朝加起来都没康熙一个人在位时间长,吴三桂也是真敢用。
北周国祚二十四年,武周国祚十五年,后周国祚十年,一个比一个短命
果然吴三桂登基不过五个多月就病逝了,没了吴三桂,吴军急转直下,很快就被清朝剿灭了,吴周的存在时间不过短短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