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读书心得读书随笔:烧掉数学书(上)
845709

读书随笔:烧掉数学书(上)

紫网2023-10-16 11:00:130

工科的读友提出抗议了,文史太多,能不能来的真正硬的东西。于是就勉为其难地拿起了杰森·威尔克斯的这个本子——重新发明数学,副标题是,烧掉数学教材。

关于数学思想,同时也是微积分的普及本。核心观点,是从初等代数到高等数学,从一维线段到无穷维不知道什么体,都可以用最简单的加乘法代数来加以思考和建构,一切都没有我们被教育和想象的那么复杂。

作者先是提出自己的理念,如加法和乘法就能替代掉令人讨厌的减法和除法(我们中国人之所以觉得除法简单,是因为我们是用背诵口诀表的方式记忆的,而不是真正去计算的)。他使用这种最简单直接的方法,直接切入到高等数学的微积分,进而干脆就到了相对论因子,通过种种推导过程来展现他的上述观点。

也是挺有趣的一本书。我是在出差路途中看完这本书的,体量不小,而且因为是在出差途中,手头往往没有纸笔来验证他所说的推导演算过程,只能心算,所以,常常就因为费神睡着了。哈哈。

不过,确实观点还是对人很有助益的。这里只对我感触较深的几个观点进行介绍,尽可能不使用数字和符号。

第一是之前敝号随笔过的费曼那句话,如果我不能发明出来,那就说明我还没弄懂

这其中深层触及的,就是学习和教育理念的问题。作者提到,即便是在美国,数学教育在大多数时候也是填鸭式的记忆教育。此前我亲身体验过美国普通小学的数学教育,与国内的数学教育已经截然不同——简单说,他们注重方法,解释清楚乘法、除法的基本道理,而不注重计算速度和熟练度。

如果这种教育也能被批判为填鸭式教育,那我们这背诵乘法口诀表的行为算啥

此前随笔费曼传的时候也提到过,这些科学大家、教育大拿们,都强调,学习一门科学的目的应当是能让学生重新发现、发明所学的内容,这才是教育的根本——让人学会思考问题,提出并尝试解决问题。

时至今日,这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对于普通教育而言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

作者分析初等数学、解析几何、微积分这类数学知识,如果我们不能像花拉子密、笛卡尔、莱布尼茨那样从无到有把这些数学知识重新推导和发现出来,那么我们就根本没有弄懂这些知识的来源和根基是什么

当然,我们不可能像上述神人一样神,只不过我们是当代人,所具备的视野和信息量已经远远超越了上述神人,因此,重新去推导和构建这些数学知识,并不是真正的从一无所知开始,也因此就不是一件难事

费曼也指出,如果我们发现一个事情有规律,哪怕是我们能够运用这种规律去解决一些问题,从深层次来讲,这就说明我对这个事情还没有了解透彻,所谓的规律,本质就是背后有一些我们不清楚的东西在起作用。

举个例子,初等代数里的分配率、交换律,如(a b)c=ac bc,ab=ba,简单如这些,我们常常是被老师教育,记住就是了,大多数人并不会去搞清楚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约定吧?

用图形来稍稍想一下,就明白了——比如一个宽为a,长为c的长方形,它的面积应当是A=ac;其实,那个(a b)就是指,宽的那一边加长了一段b,也就是在原来ac这个长方形基础上,加上了一个新的小长方形bc,构成了一个新的大长方形。所以,(a b)c意思就是这个新的大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当然这个新的大长方形面积就是两个小长方形之和——ac bc,这就是分配律的本质——解析几何也就起源于此,用代数的方法说明几何,用几何的方法说明代数。

那交换律更简单了,长方形的面积是ab,把这个长方形旋转90°,面积没有变吧,长宽对调,变成了ba。

还举个例子。你接着问,那凭什么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乘宽呢,A=ac?想过这个问题吗?大部分人也都是按照老师说的,记住就可以。如果非要弄清楚,可能还涉及高等数学的微积分问题,以后再说。

其实,用常识结合最初等的代数也可以弄明白。

比如,我们不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么算,也就是知道长和宽,当时不知道这个面积公式到底是什么样的,可以设定它为A面积=f(a,c)。f(a,c)就是面积方程,或者说函数,或者直接说盲盒——我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就像一个机器,我只知道,把长和宽的数字扔进去,就会吐出来一个结果告诉我,这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接下来说常识。一个长方形,如果长加一倍,也就是长×2,那么我们知道,面积也就加一倍,×2,对吧?如果宽加一倍,宽×2,面积也会加一倍,×2,对吧?

所以上述函数就会有这样一个特点:f(2a,c)=2f(a,c),等式左边是长加一倍,等式右边是面积就加一倍。同样,f(a,2c)=2f(a,c),是吧?

也就是说,无论给长和宽乘上什么数,这个数都可以“提出来”,也就是变成整个面积函数的乘数。

所以,我们是不是干脆把a和c,也就是长和宽干脆也“提出来”算了?

把a提出来——f(a,c)=af(1,c),对吧?a×1=a吧?继续,把c也提出来——f(a,c)=acf(1,1)。也就是说长方形的面积A=acf(1,1)。

现在只剩下了f(1,1)是个啥不知道了。不过,根据上述常识,我们知道,这个函数不可能是加或者减,只能是乘和除,那么不管是1乘1还是1除1,反正结果都是1。

所以,长方形的面积A=ac。

以上就是初等代数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这个过程告诉我们三点:其一,用初等代数来推导看起来麻烦而高深的理论是完全可以的,其二,这样推导出来的数学理论,反而更加清晰地呈现出了理论的结构,让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简单的工具,把理论重新构建出来,其三,最简单的数学方法让我们可以不去管真正的本质,而只需要关注形式,从形式就可以直击本质。——上述面积公式就是这样,面积到底指的是什么,什么构成的,其实我们还是不知道。但我们通过数学推导和建构,至少知道了面积的形式和性质,对吧?

第二是从无到有的拓展,尤其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纯形式变换,却可以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数学是个典型的无中生有的游戏,可以凭空产生一个观念,观念连续作用和形式变化,可以生发出有实质性内容的东西来。这毫无疑问也是佛学的概念。

作者提到,通过将一个没有实质内容的非概念,推广成有实质内容的概念,仿佛能够创造一个产生自虚无的思想,可是,这个思想却蕴含着可以认识的内容。也就是从虚无中创造出了一个可供我们探索的世界,甚至于可以让我们在这个虚无产生的世界中回望过去,发现过去不曾发现的性质。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幂”这个东西,什么东西多少次幂,其实就是这个东西自己乘自己多少次。如a×a就是a的2次幂,5个a相乘,就是a的5次幂。

而且幂的运算法则有a2×a3=a5,也就是说,a2×a3=a(2 3)。这倒是可以验证无数次。

那么问题来了,零次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任何数的零次幂都必须=1?——我们都知道A0=1,可这是怎么回事呢?

按一般推理,一个数的零次幂,应该是指这个数零次相乘,不应该是零吗?

可能我们永远也无法触及零次幂的本质是什么。不过,我们可以推算出来:

正因为有了上述幂的运算法则,我们可以这样从无到有地构造:1=1 0,没有错吧?

所以,a1=a(1 0),根据幂运算法则就有,a(1 0)=a1×a0,又因为a1乘一个数(就是a0)等于a1自己,一个数乘以什么数等于它自己呢?当然只能是乘1,所以就有,a0=1嘛。

同样的,也可以解释何以一个数的负数次幂,一定是这个数的幂的倒数?

比如,a-2=1/a2,这是为什么?

也用同样的方式来推导一下:用作者说的加乘思维,即加法乘法可以解决一切问题,0=2 (-2),是吧?所以,a0可以表示为a(2 (-2)),按照幂的计算法则,a(2 (-2))=a2×a-2,又因为前面说了,a0=1,也就意味着a(2 (-2))=a2×a-2=1,那么,a2乘一个什么数会等于1呢?,当然一个数只有乘以自己的倒数才可以得到1,所以,a-2就必须是1/a2。

看到没有,前面,不论是1=1 0,还是0=2 (-2),其实都是重复说话,相当于无中生有,没有实质性内容,只是形式变化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形式变化,居然就揭示出了有实质性内容的性质,可谓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和新的视角。

第三是无限的权衡。

微积分的本质就是对无限小的权衡。之所以说权衡,是指它是一种艺术,而非我们理解的毫无灵活性的技术。

诚如敝号去年随笔的《微积分的力量》中已经提到,微积分起源于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设想——放大放大再放大,看起来平滑的曲线就可以变成锯齿状的直线。这样,挺麻烦的曲线问题就可以分解为一个个直线问题加以解决。

曲线上的每一段,都可以设想为无限小的一个变化点,平行移动 垂直移动,两者之间构成直角三角形,斜边就是那个无限小的曲线的一段。就这样,微积分把整个世界都解构成了无数个无限小的直角三角形。

决定曲线性质的,并不是斜边多长,而在于斜边的变化度——称之为斜率,斜率就是垂直移动和平行移动之间差值之比,水平移动一个很小的量h,就是x h,用我们熟悉的方式来展示就是:[f(x h)-f(x)]/h,上面是函数值之比,也就是垂直移动差值,下面是横轴x值的微小差值h。

上述也被微积分称之为导数。

那我们微分公式中说的,对于一个曲线f(x)=x^2,来说,微分结果是df(x)=d(x2)=2x,对于f(x)=x3的曲线来说,微分结果是d(x3)=3x2,以及所谓d(xn)=nx(n-1)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非常简单,我们说h是无限小,其实是把无限小权衡为一个需要考虑的量,以便让我们的曲线转变为一段直线。

到了要计算具体的曲线微分结果的时候,就要反过来,把该忽略的无限小忽略掉,也就是把h视为零。

举例,以曲线f(x)=x2来做这个微分,套用上面的导数公式[f(x h)-f(x)]/h。

也就是[(x h)2-x2]/h,那么,把(x h)2展开,就是x2 2xh h2,放回去,导数就成了[x2 2xh h2-x2]/h。

继续演算,就成了2x h。

按照h可以视为零,则有d(x2)=2x,看看,就是这么来的

先是承认h存在,虽然是无限小,当是存在,使得我们的计算成为可能;接着把h视为零,忽略不计,以得出确定的计算结果,x2的微分结果就成了2x。

以此类推,x3的微分结果就是3x2,可以这么一直计算下去。

这其中,就是根据我们的思考方式和需要,权衡什么时候把无限小视为存在,什么时候把无限小视为不存在,这不是艺术是什么呢?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