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钩沉除了钱,齐国还有什么?
846031

除了钱,齐国还有什么?

紫网2023-10-16 17:53:170

文 / 子

在春秋和战国的宏大叙事中,齐国始终是一个重量级选手,不仅人口、经济都是领跑者,同时也享受了地利的红利,而齐国之所以在战国兼并战争的浪潮中被淘汰,则是因为,齐国贵族根基太深导致齐国不能形成合力,军事也始终是齐国的短板,齐湣王又决策失误。

先来看一组数据。汉武帝时,临淄城的户口数是十万户,而国都长安直到高峰期的元始二年(公元2年)才达到八万户的规模。可见,临淄始终具备人口优势。苏秦当年游说齐王时也曾说过,临淄城户口七万,武装二十一万的军队是一点压力也没有。

临淄城的人口只是齐国的一个缩影,人口优势直接带给齐国的就是兵源充足。再加上齐国在渔业、盐铁、纺织等领域有着完整的产业链,经济非常发达。

但经济的发达带给齐国的却是精细化的生活逐渐腐蚀了齐国人的斗志,齐国的军队是典型的大而不强。战国末年,荀子就曾经对列国的军队做过一个评价:“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齐军不是魏军的对手,魏军不是秦军的对手,齐军垫底

司马迁也说:“怯于众斗,勇于持刺。”

齐国人当兵打仗不行,只适合干一些刺杀的活。

荀子甚至将齐军称之为“亡国之兵”,一点面子也不给。作为当时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荀子的评价大体公正,齐军战斗力之弱也由此可见。

就是曾经指挥过齐军的孙膑也曾说过:“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

可见,齐兵的怯懦是当时人的共识

而齐军之所以创造了马陵之战、桂陵之战的辉煌其实是胜在战略和孙膑这位优秀统帅的综合素质上。一旦齐军在这两个层面不占优势,那么大概率会拿到一个战败的结果。

是的,和当年的韩信一样,在军队战斗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只能以战略、战术优势来弥补,出奇制胜。

▲孙膑 图源/剧照

再加上齐军奖惩制度的不完整,造成齐军根本没有动力参与战争。

所以呀,齐国物质、精神生活的丰富反而是束缚齐军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后来的戚继光和曾国藩招兵时为什么喜欢招偏远山区的老实农民,道理就在这。

还有,齐国实行五都制,除了临淄之外,齐国还有平陆、高唐、即墨、莒城四个都城,五都各有各的军队,独立性很强,齐王并不能做到迅速将所有的齐军凝聚为一个拳头向列国输出,这也是齐军战斗力不强的一个原因。

由于齐国除了齐湣王之外的国君扩张的欲望都不是很强,导致齐军以战练兵并不能实现常态化。举一个例子,楚国被秦军打败,在东逃的路上楚军顺手就将鲁国给灭了,但从地理上看鲁国最应该是齐国嘴里的肉,而齐王就是没有及时下手。齐王的心理由此可见。

这也是苏秦为什么说齐军“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的原由,一支很少跨越地理险阻去扩张的军队战斗力怎么会强呢?

再说齐国的贵族。一般认为,楚国是被世族的力量严重束缚,导致楚王如傀儡一般的存在。实际上,齐国受世族的束缚也严重。在战国变法图强的大背景下,齐威王虽然也曾实施过一定程度的改革,但对内部结构基本上没有做过什么深度调整,齐国是战国七雄中唯一没有实行郡县制的诸侯,可见,在齐国境内还存在着许多独立于君权的贵族势力。

比较典型的就是孟尝君。孟尝君经过多年的经营,将封地薛地完全打造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五国攻齐,在齐国大部陷落的情况下,孟尝君的薛地也没有受到冲击,可能他也是其中的策划者之一。齐襄王的时候,孟尝君的薛地已经俨然是“中立于诸侯,无所属”的节奏。

这种事情根本就不可能发生在和孟尝君并行的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身上,原因就是,齐国的世族力量过于强悍。打个比方,信陵君等人最多是权臣,而且其命运的沉浮完全和国君的心情挂钩,而孟尝君就不一样了,他可以凭借身后的力量要挟齐王,绝对的贵族。

孟子为什么叮嘱齐宣王不要得罪“巨室”,就是因为齐国的贵族势力太过强大。当然,这和田氏在代齐的过程中没有大面积冲击齐国既有阶层也有关。

虽然齐湣王也曾大力打击宗室、贵族、士人和军阀,但由于齐国的文明程度太高,束缚反而更大,齐湣王虽然雷声大,但结果却是进一步造成了齐国顶部资源和齐国王室的离心离德,五国攻齐时,齐国七十余城为什么望风而降,原因就在此。

▲齐湣王 图源/剧照

还有一件事也能说明。项羽搞分封时想扶持末代齐王田建的后人为王以达到分化齐地并架空田儋兄弟的目的,但根本就不起作用,齐国还是田儋、田荣、田横兄弟轮流坐庄的局面。田氏兄弟只是齐国的宗室,齐国宗室、世族的力量由此可见。

而事实却是,一个诸侯如果被内部力量所严重束缚,那么即使其经济再强大,也不能聚焦力量和秦国这样的虎狼抗衡,只能被淘汰。

再说齐王个人。齐威王和齐宣王的开拓欲望并不强烈,就是齐宣王时齐军趁燕国内乱占领了燕国,但既没有拿到实质性的好处还导致了燕国人对齐国更深的怨气,五国攻齐时,燕军完全将当年的怨气输出在了对齐战争中。

到了齐湣王时,却是多动的节奏。齐湣王不仅对内削弱世家的势力,对外更是频频出拳,但拿到的结果却并不理想,不是没有得到实质性好处,就是给了别人攻击自己的借口,并最终导致了齐国在五国攻齐中元气大伤。

公元前296年,齐国带着韩国和魏国两个小弟一举就打进了函谷关并逼得秦昭王割地求和。但秦国所割土地大部分被韩国和魏国所瓜分,齐国大战三年却根本没有得到多少实质性好处。

这就是战国的生存法则,列国在自身土地被秦国侵占的情况下往往会跟着齐楚秦这样的强国去进攻别的诸侯然后分一杯羹来弥补自己领土的缺失。

更要命的是,前286年时,齐湣王又做了一个错误的决策,他抛开盟友独自吞下了宋国,这一下子就让诸侯抓住了联合攻齐的借口。要知道,秦国其实也早有机会灭掉身边的韩国,为什么秦国不敢干这事,反而对诸侯是打一打拉一拉的姿态,原因就是,在没有具备发动灭国大战的实力之前,秦国还不敢公然灭掉一个国家,怕的就是激起诸侯的觉醒和团结而给自己带来灾难。

所以,蚕食反而是秦国最好的方案,这样既能得到实打实的好处,更能维持和列国连横的格局。

而齐国在不具备综合实力上领跑群雄的情况下就敢公然吃下宋国,直接就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之上。结果就是,魏韩虽然被秦军斩首二十多万,但还是毫不犹豫地站了秦国的队,想跟着秦国攻齐来弥补自己的损失。

前284年,齐国更是被五国联合进攻,一下子就被攻陷了七十多座城。经次一役,齐国元气大伤,彻底退出了大国序列,只能被动躺平。

▲五国攻齐 图源/剧照

而此时的燕军统帅乐毅就比较聪明了,他为什么单单留下莒城和即墨,除了和燕王博弈的考虑,就是不想因为彻底灭掉齐国而激起列国的矛盾将战火引到自家来。

齐湣王呢,却在自身欲望的绑架下白白将齐国的大好形势断送,自己也惨死于楚军之手。

本来齐国就被各种矛盾交织,后来虽然复国成功,但也只是生命周期的延长,并不会改变其将会被秦国兼并的事实。

后来的齐国之所以扮演起了掩耳盗铃的角色,一是对列国的憎恨,最重要的还是,实力不允许。

所以,齐国的不战而降很好理解。

综合起来看,齐国灭亡的原因就这么几点,大家可以在下面里补充。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