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今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者,知者,明也。美,妙也,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世人皆以目所见色之美,耳所听声之美,口尝味之美,鼻所闻香之美,身所触感之美,法(意)所受境之美。故天下人皆知之美为外之美,圣人不知其美为美为真美。
斯恶已,六识转为六贼,即六欲也。六识者眼耳鼻舌身意也。因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生喜怒爱思欲忧六欲。故六欲,皆从人心而出。
皆知善之为善者,善,助人为乐,情之外感也,为七魄也,又称离中七般假阴。故天下人皆知的善为外善,受个人情感情绪左右。而圣人不知其善之善为至善,真善。
斯不善已,不善者,昧也,贪不足,后天之欲,动与天逆,静与地反。七般假阴转怒忧思悲恐惊七情。
美与恶,善与不善,二也,世人皆知,此言外也,识神主事,此两者互为因由,互为其根,为对立的存在,过犹而不及。亦如一阴一阳,各执一端,或阴多或阳多,此消彼长,阴极则转阳,阳极则转阴,乐极则哀集,至盈必有亏,于是导致物有偏性,凡事皆有两面,互为包藏,吉中藏凶,安中有危,祸福倚伏。故无善无恶者,佛家谓之不二,儒家谓之中庸,道家谓之太极,即一也,玄关也,中也,中者虚中,为心为神。
在父母精卵相交时,得先天至正之气入胞,无知无识,至灵至虚,此气谓太极中之理气,含道之真理,故为真我,此真我在天谓命,而于人为性,即先天乾性也,为天地之父,万物之始。直到十月胎圆,感中阴入身做我主人。此时之我为识神,识神含万劫轮回以来的习性和孽根,故此为假我。此假我受离中七般假阴所役,七般假阴者,七般灵砂也,即涕唾精津气血液也。此神于心中被六识外牵,因受外物所感,六识化为六欲,灵砂化为七情,七情六欲太过则伤身心转为害为凶。而圣人持守中之道,明自然造化之理,入无知无识之境,虚极而静,静极而生至正至阳之太极,此太极者,即谓至善至美也。故圣人不知其美为真美,不知其善为真善,此不知者先天恍惚之物,而世人皆知者,后天被六根六尘所役之物。
所以此章示人以内求而得真善美,此内求之善美至公至正。世人皆知的美与善为外求也,其善其美都会受后天情感所支配,或多或少都会存有偏差。故修真之人,必万缘放下,将识神融入元性之中,将假我合于真我之内,以真应假,借假修真。丹法称此取坎填离,推情合性。即取坎中先天乾阳填离中七般假阴,以先天点化后天,将假阴转化成真阴。推假我识神合于真我元神。因元性为寂然不动之虚体,好清静。而后天之七情飞扬好动,根尘相接,而神驰于外,则身中精气神皆被外物所盗。故黄鹤赋曰:“离内七般朱砂,无真种则时刻难留”,七情的产生皆缘于识,外诱所触所感而发,六识六根牵引,而七情六欲相应。所以诀曰取坎填离,推情合性,止于至善至美而心定,以后天应先天,借假修真,用先天至正至阳之灵气点化涕唾精津气血液七般假阴变真阴,则假我泯灭而真我圆显。惟如此才能六尘不扰,五贼尽除,断绝业根。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有无相生者,观妙观窍也,生者活子时,一阳初动之候,静极而动,动而复静,出玄入牝。邵子云:“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上言内求之法而得至公至正之真善妙,即太极一气,人于无知无识中,忽生一觉,此一觉即太极之动,谓冬至子时一阳初动,一阳者,潜龙勿用也,此月上庚方,犹如初三之一弯新月,又称偃月,故此一阳即为道心始生之候,于此时行采取之功,运至虚窍坤炉封固,此火候之机即回光返照,凝神入气穴之机。经曰:“太阳移在月明中,金乌飞入嫦娥户”,即指此火候之机。采取之法,只在定忘也,忘情忘形,知而不守,合中合正合时,其呼吸之升降,出入似有而仍然如无。因一阳为他家外来之物,需依形而存,借假修真,故而须由动复归于静,转入恍惚之境,而曰守一,守中,皆指此太极真一,望学者明辨。所以诀曰,采以不采之采,取以不取之取,工夫务在恍恍惚惚,若起明觉,则为水源不清。李清庵曰:“为佛为仙不劳力,只在凝神入气穴。”
难易相成者,若亡若存,勿忘勿助,难易者,知难识退,知易识进。相成者,相互转化。
因太极一气难遇难采难守而易失,故一阳初动,须速速下手采取,而采得一阳恐再泄漏,又须用封固止火之功,封固者,和合凝结也。而此法重在定忘二字。因已采取之真阳为一阳,一阳者,微阳,微阳药嫩,此时行火不止则会过犹不及,反而更易漏失。经曰:“微阳初生兮,嫩而勿采”。此不采者为不用之意。而采取者为采药归于坤炉封固,诀以采取为一候,封固为一候,是为二候采牟尼。所以采用皆要以奉天时,合乎时中。此由动复归于静转入恍惚之境,执守此中者,规中也,太极真一也,功须勿忘勿助,若存若亡。恍则退,惚则进,俱归中正。此积金实腹之旨也。
长短相形者,运火求铅,调和己汞也。此为呼吸之出入,真气之升降。长短者,火候之法度,督长而任短,长为三十六息,短为二十四息。相形者,互助互存。
人自入太虚之境,静极而动,一阳来复,真阳到身采取封固,神气既已归根,为积金实腹,日日如此用功,久而久之,全身酥麻透达,金气充足,金满腹实而再起一觉,此一觉为正子时之候,所谓子动午觉,药产神知,再起坤火急鼓巽风,以风助火,以火载金,行烹炼之功,经任督二脉使在下之火由后升于上,使在上之水由前降于下,水火颠倒,行满三百六十周天,退去身上之阴。此过程即为烹炼,烹炼者,无非使气归于内,神运于中,以神御气也。
经曰:“火须有候兮,数息出入;名为刻漏兮,用定时辰”,火为后天呼吸之气,为武火。虽曰后天,但仍为自然之工夫,因为工夫到此元神已灵,所以有自然之神觉,以此神觉主持火候以烹炼丹药,所谓安神息任天然也,因此所应之火候皆为自然。故刻漏即数息之武火运用。呼即前降,吸即后升也。由子时起火,用呼吸助之,谓起巽风。此时为吸为主,呼为辅助,由下而上,自子到巳为六阳爻,乾卦用九,计三十六息,此正子时,用忘字功,即自自然然三十六息,非真的去数多少息。午时退阴符,以呼为主,吸为辅助,由上而下,自午至亥为六阴爻,坤卦用六,计二十四息,以之退身中之阴气。此正午时,仍用忘字功,即自自然然二十四息。
高下相倾者,水火颠倒,水升火降。高下者,水火交。相倾者,金木交。
子午为升降,而卯酉为左旋右转。无论子或午,进火或退符行火候时,行到中间的位置都需要停火温养片刻,因为要知水火金木相交之点,即在卯酉之间,卯酉者,中宫也,为阴阳出入之门户。卯为木,在东,主生,玄窍为卯之门户,卯为我之真空,即小虚空。酉为金,在西,主杀,为外之大虚空。木性柔,象龙。金性刚,象虎,酉为彼,卯为我。龙虎交而刚柔混合,生杀并用,性情一气。故子午卯酉者,内而水火交,即坎离交,心肾交,七返也。外而金木交,即乾坤交,神气交,九还也。金木水火同交于中宫,谓三家相见,即取坎填离,二土成圭也。
金丹之道,以后天中返先天,攒簇五行,和合四象,调和阴阳。龙虎相会即是调和阴阳之谓。无论先天还是后天,非五行不能成形,非五行不能凝结,水火金木,都不离土,所以从土下手,先得真意。土为水之堤防,火亦由土而制止为堤防。水无土则滥,火无土则猛,故必用土以调和而水火交。金本土生而成,木则生于水而长于土。金木本不交心由土勾引,方可相交。故必二土成圭。
我们人之识神为历劫轮回之种子,生死之根蒂。欲除此根,则须人心不起,灵汞不飞,则真情真性自现,真性真情合一谓金木交。金木合,则金中含有真水,谓金水一家。木中有真火,谓木火一家。此金木水火为四象也,虽分四象二家,但实际上皆由一情一性而统,故性情相合龙虎相见谓调和阴阳,水火相交亦在卯酉之间,由火载金而上行,由木抱水而下行。相会于中宫,则此五行四相三家相见,亦于中宫而颠倒。因戊己土居中央,即中宫,此又谓一家,戊为阳,主运外。己为阴,主养内。金水属于身(真身),木火属于心(真心),戊己属于意(真意),此三家统精气神三物,戊己相合,内外如一,谓之真意,须知戊己二土可混合百神,将此三家四象混合为一,故曰外而金木相并,内而水火相济,四象混合而为一气。
经曰:“修其先天,化其后天。逆运其机,以夺造化之权,以转生杀之柄。其妙在乎抑阴扶阳,用六而不为六所用,用九而不为九所用也。九者阳之数,六者阴之数。一阳生为子,一阴生为午。子午者,阴阳之始。一阳生而进阳火,水木居焉;一阴生而运阴符,火金居焉。进阳运阴,各随其时,其中有信。土居中央,混合百神,功归戊己。”
音声相和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西南得朋,同类相感,隔碍潜通,气化之感应。音声者,同类也,相和者,相应相感也。
真阳初到身为活子时,子在坎,午在离,子时气到午时觉,子由丑至巳,有六阳时,午由未至亥,有六阴时,故而子午之间有六时相隔。然气到时,子动午即觉,经曰电光火石,又曰电光灼处寻真种。因我之身心虚极至静,已与太虚真空同体,真空者,纯阴之体,即坤之体,还虚之义,还虚者,归坤也,坤为真空之体,居西南,《易》曰:“西南得朋”,此义也,朋者,同类之义,以无而生有,故真阳者,纯阳之气。此纯阴,纯阳为同类,故能无中生有,以汞求铅,此即同类相感,隔碍潜通,音起声随和也。
前后相随者,定忘之功,抽添之用。神气相交。前后者,子午乾坤。相随者,相交。
子午卯酉为四正宫,为九还七返之法。九还在子,七返在午。子于阴跷,午于顶上。静极阳生,真阳未到身时,我之身心一片混沌无知,而到身时,即生一觉,我由杳冥而转入恍惚,恍惚者,至善之境。此谓凝神入气穴,此气穴即玄窍,神气定于此玄窍之中,功在定忘,用在抽添。定忘有不同火候分别作用,用微意时定为三分武火,忘为七分文火。用自然神觉时,定为文火,忘为止火。金满实腹时,定为采取,忘为封固。烹炼丹药时,忘为采取,止为封固。阳足止火时,以定采取,以忘封固。惟到此时方为返还之功。
返还者,七返九还,子午交为九还,为外之神气交,还虚空之阳,此为外交。龙虎交为七返,即内之心肾交,为退身中之阴,此为内交。故九还为进阳,七返为退阴。子午交之所以为外之神气交,因神为火,水为气,故神气交又有抽添之义,以进阳火为抽铅。以退阴符为添汞。此初下手功夫之七返九还,若以整个丹法而言,玉液还丹为七返,金液还丹为九还。今单言下手之七返九还,以坎还于离,以离还于坤,而成就内丹。此为子午抽添,取坎填离。即是以外之真阳点化离中七般灵砂,此七般灵砂即我身中之涕唾精津气血液,在后天为假阴,此七般假阴受外界所扰化为后天各种情欲扰乱我之心神,故招摄先天真阳入我之身,将七般假阴提炼为七般灵砂,从中转化为玉液以用来养己,玉液可养己,可补全先天之体而返童身,此即炼己养己之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无为之事者,自然之造化,无为而无不为
不言之教者,太极中之理气,定忘之功,忘言而理存。示人以后天契合先天,行自然之理。即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之真义。
不辞者,用之不勤
生而不有者,真常应物,应物不迷
为而不恃者,顺应自然之变化,勿忘勿助,知而不守
功成而不居者,功归戊己,合三家为一家。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者,治身温养之道,长保至善不失。
真阳积满而返童身,返童身即内丹已得,但此内丹只可最多保十五年左右不失,欲保内丹不失,尚有一段温养工夫,故此温养工夫最为重要,又极其危险,完全于无为里头行工夫。这段工夫亦以定忘为运用,但此时定忘与之前不同,此定忘需两平,即朝屯暮蒙二卦。朝屯者,早上日出之时,恐阳火太旺而伤丹,故须退阳火,退用忘。而晚上日落之后,怕阴气过重,须进火,进用定。总之水火须两平,不骄不燥,不偏不执,完全与天道契合,至善至美,至公至中。惟有行这段功夫,处处使得平均不偏,执守中庸之道才可保内丹不失。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