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从而后,遇丈人(18-7)
孔子不反对“用舍行藏”,但自己从不选择隐居。孔子认为,不管面对何种世道,都要笃守五伦,特别是要坚守君臣之伦而不废弃。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一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注释】荷:背负。蓧(diào):古代一种除草的竹质器具。植其杖而芸:植其杖,将杖插在田边。芸,同“耘”,耕耘,除草。食之:食,同“饲”,给予某人食物吃。见其二子:见,同“现”,出来,出现。丈人使其二子出来见客人子路。【译文】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遇到一个老人,用手杖挑着除草用的工具负在背上。子路问道:“您看见我的先生了吗?”老人说:“你有四肢却不劳作,见五谷却分不清。谁知道你的先生是谁?”说完,把手杖插在田边锄草去了。子路恭敬地拱手站在一边。老人留子路住宿,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第二天,子路追赶上孔子并把这事告诉了他。孔子说:“这是一位隐者啊。”让子路返回去见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人已经出门了。子路说:“不出来做官是不符合道义的。长幼之间的礼节,不可以废弃;君臣之间的道义,又怎么可以废弃呢?想要保持自身纯洁,却破坏了重大的伦理道德。君子出来做官,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至于先王的政治主张现在行不通,我们是早就知道的了。”荷蓧丈人并非普通人,而是一位隐士。关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历来有两种理解。有人认为,这是荷蓧丈人自嘲,我自己四体不勤劳,五谷不分植,谁有心思去帮你找夫子?从这个角度看,没有责骂、批评子路的意思。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是荷蓧丈人批评子路四体不勤劳、五谷不分辨,责怪他不从事农业生产而跟从先生周游列国。“子路拱而立”,子路很讲礼仪,拱手恭敬地站在旁边。荷蓧丈人于是“止子路宿”,留子路在家里住宿,“杀鸡为黍而食之”,杀鸡、做黄米饭盛情款待子路。“见其二子焉”,让他的两个儿子出来见子路。子路第二天追赶上了先生,报告了前一天遇见荷蓧丈人的情况。孔子说“隐者也”,这人是一位隐士,因为他的一举一动都有深刻含义。于是“使子路反见之”,叫子路回去再见荷蓧丈人,结果到了他家以后,荷蓧丈人已经外出。子路就向荷蓧丈人的家人代为传话。“不仕无义”,“仕”就是为了为国效力,“仕”属五伦之中的君臣之伦。一个读书人如果隐居“不仕”,便是废弃君臣之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长幼的礼节不能废弃,君臣的礼节怎么可以废弃呢?“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不出来为国家效力,而只为了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就是乱了君臣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君子出仕,是为了行君臣之义。天下无道,正确的政治主张难以推行,君子早就知道了。但君子不能废弃道,而是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才是真正的“行其义也”。荷蓧丈人为求自保,选择归隐。他热情招待子路,还让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虽身处乡野,却非常讲究长幼之序、人伦之道。所以,孔子认为,既然懂礼仪、重人伦,就不能忽视了更大的君臣之义,君子不应该归隐,而应该勇敢担当、有所作为。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