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启示录056:没有心如止水难有深刻洞察
导读同样是人,为什么只有圣人才能得生命之正?庄子怎样解释这个问题?为什么佛道两家都强调去掉分别心?为什么只有善用分别心才能够去掉分别心?庄子为什么强调一个止字?人怎样才能做到心如止水的境界?为什么心如止水的人才能够成为别人的镜子?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黑色小三角我们今天继续精读《庄子·德充符》篇,读第一则寓言故事的后半部。01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为聚之哉?”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夫保始之徵,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而况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02我们用今天的家常话,把这段文字翻译一下。常季说:“王骀的自身修养,是先用他的智力去调整、修正,并且能够把控自己的心,然后再由自己可以主导的可控之心,去感知和把握事物之间普遍相通的恒常之心吗?那人们为什么都愿意去追随他呢?”孔子说:“人是不会到流动的水面上去照镜子的,而一定是在静止的水面上去照见自己。只有自身静止,才能够使想静止的事物静止下来。同样是从大地接受生命,只有松树和柏树独得自然之正气,不管是严冬、酷暑都能够枝叶常青。同样是从上天接受生命,只有舜独得上天之正气,所以才能够去引领万物,引导众人而成为首领。幸而他们能够自正心性,才有可能去引导众人也去自正心性,能够保有和保全生命本来的特征,才会有无所畏惧的勇者气魄。勇敢的战士,孤身一人就敢杀入千军万马。一个将领追求功名都能够这样做,更何况是能够主宰天地、包藏万物,只不过是把肉身当成寄居的旅社,把耳目所感看作是一种现象,自己天赋的智慧能够洞察万事万物一致相同的本质,而心中从来就没有死亡观念的人呢?他能够从容地选好日期而超尘绝俗,与道合一,大家都自然乐意地去追随他,他哪里还会把吸引人、凝聚人、引导人当成一回事儿呢?03我们读完了、也读懂了这小段文字,首先应该去了解一个深刻洞察的秘密。这位庄子虚构的常季总结说这位得道的高人王骀是“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他的这句话我们不能够轻易地放过去。无论是道家,还是外来的佛教,都极为强调去除分别心,因为那是妄想和烦恼产生的根源。也是我们深刻洞察宇宙人生真相、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但我们还必须明白一件事,那就是要想真正去掉分别心,我们还必须先学会善于运用自己的分别心,有点儿以毒攻毒的意思。04首先,我们得有能力分别真假善知识,分别正法和邪法。并不是所有的所谓高人,都能够帮我们领到修行的正路上去。有太多的人因为不善于分别和辨认,被斜师传了邪法,走到了邪路上去。我个人的一个建议是,一定要通读并且读懂儒释道三家圣人的元典,直接到根儿上去学,直接去亲近圣贤。这样才会有分辨能力,才不至于被一些会忽悠的大师带歪了、带偏了甚至带到邪路上去,因为圣贤的经典中都有帮我们辨别真假的标尺。05其次,我们得有能力辨别自己心中的正念和邪念,要能够做自己起心动念以及待人接物的裁判和法官。这样才能够在自己心中妄念生起的时候觉察的到,并且利用自己意识的力量调整自己的心念,觉察和修正都是建立在分别意识之上。特别是一个人静坐或者是静卧观呼吸的时候,体会就特别明显。无论是把意念置于某处,比如说下丹田或者中丹田,或者去倾听乃至数自己的呼吸声,随时都会跑掉。这个时候我们要有及时觉察的能力,能够认识到自己念头跑了,并且还要用意识把跑掉的念头再轻轻地拉回来。这就是佛家六祖的师兄神秀禅师讲的“时时勤拂拭”,而拂拭的前提是心里面有了灰尘,有灰尘的判断本身就是分别心在起作用。而一旦我们用分别心管住了分别心,突然就会在某一个时刻觉察的分别心的意识不见了,被看管的分别心也不见了,心就回归了它本有的清净无染,人就会明心见性。就会像庄子笔下常季讲的“以其心得其常心”了,也就是洞察了这个世界最根本的那个力量,最究竟的存在了,也就是所谓的开悟。06我们读完了读懂了这段话,还应该明白,只有做到一个“止”字,才能够回归生命之正位。庄子借孔子之口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这是几乎每个成年人都知道的事实,水只有在波平如静的时候,才能够映照出岸边的景物,才能够反映岸边景物的真实形象。如果人去水边想照见自己,只能在极致平静的水面上才能够做到。如果水面被搅动了,水中照见的自己就会走样了,甚至与真实的自己相比面目全非了
。07如果我们的内心没有任何主观的妄想、分别、好恶与取舍,能够做到儒家《中庸》书中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那样心就如同止水。我们看外在的人事物就能够看清、看准,而不至于走样。这个时候自己的心是最正的,生命也处于其本有的正位。但是,假如有了哪怕一点点的个人喜好,有了一丝丝的情绪,心就像水中起了涟漪,有了波纹,就不能够看清外在的人事物了,心对外在人事物的认知和判断就是扭曲的,变形的了。孔子说“舜独也正”,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舜一直能够把自己的心清空,把自己的心放正,心中没有自我意识和个人的好恶。08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庄子笔下的王骀,还有庄子本人,都已经能够做到心如止水,都能够彻底放下自我了。都能够不被外在的一切所干扰和束缚了,都实现了心灵的极致宁静和自在,都已经回归了生命本有的正位了。就如同树中的松柏一样可以常青。而我们普通人呢,心还不正,形也不正,所以才会被外在的事物所牵绊和操控,无法实现生命的自在,不能够回归生命本来的正位。圣人的心能够做到“止”的境界,才能够大彻大悟,深刻洞察宇宙人生的真相,不再困惑,不再烦恼。而又由于其心如止水,他们就又变成了别人用来照见自己模样的一面镜子,能够看见自己的无知、片面和荒谬。于是又向圣人看齐,修正自我。孔子、耶稣、老子、释迦牟尼,都是能够得生命之正的圣人。是我们普通人可以拿来照见自我的一面最好的镜子,也是我们修行路上最好的导师和检验我们修行成果的标尺。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用意识去内观自心,去调伏自心,不再和外部的一切较劲了。咱们的心也就慢慢可以止住,也可以回归生命之正,也可以向圣人们看齐了。
点击下面#庄子可以阅读收听全部庄子启示录内容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