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钩沉大非川之战,名将薛仁贵率10万唐军为何被吐蕃打得全军覆没?
847329

大非川之战,名将薛仁贵率10万唐军为何被吐蕃打得全军覆没?

一国之君历史一国之君历史2024-02-18 11:06:030

唐太宗时期,松赞干布率领20万吐蕃大军围攻唐朝松州(今四川松潘县)都督府,都督韩威轻视吐蕃,率军出战被击败,吐蕃随即攻城十余天,未能攻破城池,唐太宗派侯君集、执失思力、牛进达等名将率领5万大军迎战吐蕃,先锋牛进达趁夜突袭吐蕃军营,斩首一千余人,吐蕃随即退兵。

松州之战是唐朝与吐蕃第一次交战,也是唐太宗与松赞干布时期双方唯一的一次战争,此战之后,吐蕃再次向唐朝要求和亲,唐太宗答应了,以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成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首次和亲,在此后几十年的时间中,唐朝与吐蕃维持了和平局面,保持了友好关系,吐蕃还帮助唐军攻打西域。

松赞干布去世后,其嫡孙芒松芒赞继位为赞普(吐蕃首领名称),由于年幼,朝政由䘵东赞(吐蕃名噶尔·东赞)辅佐,吐蕃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与唐朝的关系也开始恶化,吐蕃开始四处扩张势力, 652年,䘵东赞发兵征服洛沃(今西藏阿里地区)和藏尔夏(今后藏地区),656年,䘵东赞率军征服白兰羌。

松赞干布

659年开始,䘵东赞对吐谷浑用兵,唐朝曾派出名将苏定方讨伐吐蕃,苏定方在乌海以一千兵力大败吐蕃副大相达延莽布支率领的8万大军,唐军以少胜多,吐蕃将领达延莽布支战死,暂时阻止了吐蕃对吐谷浑的攻打。

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率军灭亡吐谷浑,吐谷浑可汗慕容诺曷钵率领残部投靠唐朝,被安置在凉州,670年,吐蕃大举进攻西域,攻陷唐朝西域十八个羁縻州,攻破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至此,唐朝再也坐不住了。

唐高宗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及10万唐军讨伐吐蕃,逻娑就是今天西藏的拉萨,当时吐蕃的都城,唐朝并没有往西域派兵,反而趁吐蕃主力在西域之时派出大军直捣吐蕃首都拉萨。

䘵东赞

唐朝攻打吐蕃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协助吐谷浑复国,吐谷浑所在的位置就是今天青海湖周边,位于河西走廊以南,西藏以前,陇右以西,新疆以东,正好位于唐朝和吐蕃之间。

吐谷浑是唐朝与吐蕃的缓冲地带,一旦没有吐谷浑,唐朝将与吐蕃直接接壤,进而直接发生军事冲突,但唐朝的战略目标不在青藏高原上,并不想与吐蕃过多纠缠,只想趁一次大战解决问题。

唐军的战略就是围魏救赵,薛仁贵、郭待封率领10万唐军首先到达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旷原),主将薛仁贵决定兵分两路,由自己率领精锐骑兵携带干粮、舍弃辎重、轻装进攻乌海(今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冬给措纳湖),命郭待封留2万人及辎重粮食在大非岭扎营固守,郭待封再率领剩余的唐军与薛仁贵在乌海会合。

薛仁贵

安排好后,薛仁贵就率领少数精锐先行,在河口(今青海省玛多县鄂陵湖东)遭遇吐蕃人马,薛仁贵大破吐蕃,虏获牛羊万余头,然后回军乌海城,在此等待郭待封主力到达,而郭待封并未听从薛仁贵的命令把辎重留在大非岭,反而是带着辎重前往乌海。

结果在半路上,䘵东赞之子论钦陵率领20万吐蕃主力围攻郭待封,郭待封无法抵御,人员辎重尽失,郭待封率领残兵退到大非川,薛仁贵知道后,也率军退守大非川,紧接着论钦陵率领40万吐蕃大军围攻唐军,薛仁贵、郭待封的10万全军覆没,这是唐朝自开国以来在战场上遭受的最大失败。

这也是名将薛仁贵一生之中唯一的一次大败,那么问题来了,唐军为何会失败?

1、唐高宗战略错误

从唐太宗开始,到唐高宗初年,始终没有把吐蕃当回事,并不重视吐蕃,因为华夏历史上从上古到唐朝,就没有记载过青藏高原崛起的政权能对中原政权造成威胁,中原政权重视的外敌永远是来自北方和西北方向,比如匈奴、东胡、鲜卑、柔然、突厥等等。

唐高宗战略错误

唐太宗时期与吐蕃和亲,双方维持了十余年的和平,唐太宗去世后一年,松赞干布也去世了,吐蕃开始对外扩张,并没有引起唐朝的重视,尤其是吐蕃攻打吐谷浑时,唐朝并没有给予吐谷浑足够的支持,当吐谷浑向唐朝求援时,唐高宗居然拒绝了

虽然唐朝当时对辽东半岛及朝鲜半岛用兵,暂时无法有足够的兵力来对吐蕃进行打压,但是唐朝抽调出几万人支持吐谷浑显然是可以做到的,尤其是当吐蕃灭亡吐谷浑这一战,唐朝没有支援,坐视吐谷浑被灭亡,然后等到吐蕃攻下西域时,唐朝再对吐蕃用兵。

这明显就是唐朝的战略错误,唐高宗的眼光显然没法跟唐太宗相比,一旦没有吐谷浑,唐朝的河西走廊直接暴露在吐蕃的攻击之下,河西走廊一旦被截断,那西域的唐朝州县不就是无根之水,凭由吐蕃宰割吗?

吐谷浑是唐朝与吐蕃之间的缓冲

唐朝想要经营西域,必须守住河西走廊,想要守住河西走廊,必须控制吐谷浑,但唐太宗没有这么做,放任吐蕃灭亡吐谷浑,这是战略错误

吐谷浑一丢,唐军就得自己上青藏高原与吐蕃作战,不熟悉地形不说,而且没有吐谷浑的支持,反观吐蕃就完全不同,吐蕃吞并了吐谷浑之后,吐谷浑百姓军队大多投靠吐蕃,大非川之战中,吐蕃突然冒出40万人,要知道吐蕃当时的主力在西域,其全国总兵力不过40余万人,这些兵力哪来的?

可以肯定在大非川之战中,吐蕃军队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吐谷浑人,吐蕃在663年就吞并了吐谷浑,经营了七年之久,䘵东赞父子在吐谷浑经营多年,吐谷浑旧地基本上顺从了吐蕃,这是唐朝始料未及的,唐高宗的战略错误导致了唐军这一战是难以取胜的。

吐蕃夺取了唐朝的西域

2、唐朝准备仓促、轻敌及内部出现问题

大非川之战唐军主将薛仁贵是从辽东战场调到青藏高原的,在此之前,薛仁贵刚刚灭亡了高句丽并担任安东都护一职,从辽东到青藏高原相距上万里,薛仁贵还是首次踏上青藏高原,虽然他是名将,但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需要时间熟悉地形、气候、风土人性。

但战争没有给薛仁贵时间,从辽东匆匆赶到就立即带兵赶赴战场,薛仁贵并不了解他的对手吐蕃人战斗力如何,是怎样的对手,以至于仍像之前一样制定战斗计划,企图利用快速突袭的手段击败对方,但殊不知青藏高原不是辽东,其地形气候比辽东更加恶劣。

从薛仁贵制定的战术来看,他想利用轻兵快速突袭击败对方,没想到吐蕃将领论钦陵既是名将,也是战术高手,论钦陵避开了薛仁贵的先锋,反而攻击唐军的辎重部队,没了辎重,唐军没法继续作战,再被吐蕃军队一包围,唐军只能是全军覆没。

大非川之战地图

从战术看,薛仁贵既不了解对方,也有轻敌思想,他以为跟讨伐西突厥一样,三箭定天山就能平定对方,显然这是错误的。

薛仁贵的副手郭待封是名将郭孝恪之子,但郭待封也没有在青藏高原作过战,对吐蕃同样不熟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郭待封作为副将,居然不听从薛仁贵的指挥,没有把辎重兵放在大非岭驻守,反而是带着辎重兵前进,在高原上带着辎重显然是没法跟吐蕃人作战的。

3、自然环境恶劣。

唐军是在青藏高原上作战,大非川的海拔是3200米左右,乌海的海拔是4300米,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普通人一般在海拔高于2000米的地区就会有高原反应,唐军在公元634年攻打吐谷浑时曾经东西横穿了青藏高原,知道上了高原会有高反。

唐军的士兵多是来自内陆的府兵,就算从剑南、陇右、河西地区招兵,进入青藏高原同样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那个时候可没有氧气吸,也没有可以控制高反的药物,一旦发生高反,就只能靠身体强撑。

唐军在青藏高原作战是有高反的

在高原上作战,唐军战斗力明显不如出身藏族的吐蕃人和出身鲜卑族的吐谷浑人,而且高原的气候一日多变,盛夏时节都有可能下雪,这种气候对于唐军来说相当恶劣,甚至我估计唐军的损失相当一部分是非战斗减员,比如高反、瘟疫,哪怕得了个感冒都可能要命,这也是唐军失败的原因之一。

4、吐蕃既有名臣,战斗力也相当强

吐蕃也有不少人才,比如䘵东赞与论钦陵父子,既是吐蕃国相能治国治民,同时还是军事将领,能上战场打仗,而且是计谋百出,这是吐蕃名臣,薛仁贵败在论钦陵手中,是战术上的失败,吐蕃集结优势兵力围攻唐军,4倍的兵力差距,唐军战斗车再强,也不是对手。

《旧唐书 列传 卷一百四十六 吐蕃传上》:弓剑不离身。重壮贱老......出入皆少者在前,老者居其后。军令严肃,每战,前队皆死,后队方进。重兵死,恶病终。累代战没,以为甲门。临阵败北者,悬狐尾于其首,表其似狐之怯。

吐蕃军队战斗力相当强

根据史书的记载,吐蕃是游牧民族,军民合一,战时打仗,闲时游牧,弓箭不离身,吐蕃人人会骑马,其军队骁勇善战,重视强壮的人,轻视弱者与老人,出门的时候,年幼的人在前面,年老的人在后面。

军令严肃,打仗时,前军全部战死,后军继续前进,不会临阵逃走,重视在战场上战死的人,轻视生病而死的人。如果几代人都有战死沙场的,则这家人就成为功臣之家,打败打输了的人,会把狐狸的尾巴挂在头上,表示这个人像狐狸一样胆怯。

吐蕃和中原政权一样,奖励军功,很多吐蕃人就喜欢打仗,这样能获取战利品和军功,能够改变命运,吐蕃军队的人与马都有锁子甲,制作精良,普通刀箭根本伤不了,从这些记载来看,吐蕃人似乎是游牧民族的进化版,比北方突厥人还要强一些,其军队战斗力相当强,而且一生都生活在青藏高原这样高海拔的地区,非唐军能敌,这也是吐蕃人取生的原因。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