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第九⑰-⑱ ⑰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⑱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夫子说我没有看见过,一个人追求德行,像追逐色一样。这里提出了两个观念:一个好德,一个好色。何为色?色:泛指一切有形的物质,一切美好的相。比如说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嘴巴尝到的,心里所感受到的,这一切都是色相。
我们喜欢看美丽的花,喜欢看美丽的风景,我们喜欢吃那些好吃的食物,我们喜欢穿漂亮的衣服,喜欢住舒服的房子,喜欢开好的车,我们听到的那些美妙的音乐,我们闻到那些好闻的味道,一切名、利,我们所追逐的那些东西,所要贪婪和拥有的那些东西都是色相。
所以看看我们人生当中的每一个人,谁又能脱离开这个色相呢?这里说的好色,当我们好的时候就会喜欢,喜欢了以后就会产生行为。我们就会努力地去追逐,我们就会不停地想要去贪着,不停地想要拥有的更多。
我现在有房子住,我希望住更大的更好的;我现在有衣服穿,我想要更多的漂亮衣服;我喜欢好吃的,我每顿饭都想去研究好吃的东西,我满脑子里都在想我要吃些什么;我喜欢听赞美的话,我就希望别人更加的去赞美我。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追逐在色相之中,而越是追逐就会让我们越痛苦。这个贪欲是满足不了的,我们只想要的更多,要的更多,要的更多。
好德,可恰恰有些人,就是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追求色相,不追求大多数人都在追逐的东西。他好德,好德的人就会忽略这些色相。比如说我们《论语》当中所学习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粗茶淡饭住在陋巷,别人不堪其忧,但是颜回不改其乐,这就是在追求德。追求德的人,他就会忽略外在的色相:我吃什么无所谓,我住什么没关系。
比如说《论语》当中所学习到的孔夫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同样粗茶淡饭,曲肱而枕之,快乐就在其中了。吃什么穿什么,外在的那些色相,对我并不重要。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些富贵名利对我同样不重要,都像浮云一样琢磨不定与我无关,这些都是在追求德的一种表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不需要吃的太饱,住的不需要太舒服,这是志于学,志于德的态度。
当我们跟好德者去讲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跟他说,这件事情可以得多大的名,可以得多少的利,好德者并不感兴趣。“君子喻于德,小人喻于利”,你跟这样有德行的君子谈利,是没有作用的,谈色相是没有作用的。如果我们跟好德者去讲,这件事情可以帮助多少人,这件事情可以让多少人减除痛苦,可以让多少人受益,那个他感兴趣。
《大学》讲“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德是本,财我们这里指色相,它都是末的。当一个人不停地去修养自己的德,当我们的德有了以后,就会有人愿意跟随我们一起做事情。当有人跟随我们一起做事情的时候,我们就会有自己的领域,就会有自己的事业。当我们有了人,有了自己的领域,有了自己的事业,自然也就有了财,也就有了外在的人们所追逐的色相。
故而《大学》讲“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所以君子都是追求自己的德行,慎重地对待自己的德行。当有德行就有人,有人就有土,有领域,有领域就有财,这个时候财是拿来用的。
所以我们绝大多数,如果不懂得修身之前,都追逐反了。我们不停地去追逐色相,追逐外在的那些财物,就会让自己变得很痛苦,就会让自己变得时刻内心不得安宁。因为你拼命地向外追逐,永不满足。
可是我们学习了圣贤的文化,懂得修身之道,我们开始好德,我们开始追求自己的德行。当你的德有了,外在的那一切不追自来。德和色是此消彼长的过程,这个长那个就消。比如说我们的德如果在长,色就会消。因为德行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我们就不再贪着外在的那些色相,外在的那些名利,外在的那些财物。
同样如果我们不在贪着外在的那些财物,外在的那些名利和色相,我们的德行自然也就从中生起。德、仁、义,我们每个人天生骨子里都有,那是天性里的东西,为什么它发挥不出来?被这些色相所蒙蔽了。
比如说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尤其是面对他人的事情的时候,我们都知道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为什么旁观者清?因为没有自己的欲望在其中,所以你就看得很清楚。没有了欲望,没有了色相,人人都有德,人人都有智,人人都有义,这是天性里的东西。
可是都是被这些色相蒙蔽住了,所以他蒙蔽了我们的心念,蒙蔽了我们的思维,蒙蔽了我们的行为。修行就是去欲还本的过程,去除这些欲望,去除这些色相,显露我们本来的仁德,本来的智慧,这个时候就是回归天性的过程。
《中庸》开篇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如果我们率天性而为,也就是去除了欲望和色相以后的天性,率天性而为,就是道。当我们还不能显露天性之时,修道之谓教。那我们现在要学习,要接受教化,要懂得修身,就是让回归天性。
这里我们要明白好德和好色的区别,我们不要再追逐那些欲望,不要追逐那些色相,而是要追逐那些德行,去好德。“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当你有了那些德,外在的那些色相,那些生活当中所需的一切,那些美好的东西自然随之而来。
《中庸》又说“大德必得其名,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寿”当你有了那么大的德行,一切外物随之而来,不用求,不用追。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孔夫子在这句话当中,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譬如为山”:好比堆一座山。“未成一篑”,篑:是盛土的筐。好比我们堆一座山,只差一筐,这个山就完成了,这个时候我们停止了。
吾止也:是我们自己停止。“譬如平地,虽覆一篑”:好比这里有一个平地。“虽覆一篑”:我只是倒了一筐土。“进,吾往也”:这也是我们自己的进步,也是我们自己要去进步的。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我们来做一个对比:一座山只差一筐,没有完成,谁停止的?我们自己。这里虽然只是一个平地,我只是倒了一筐土,我这也是前行也是进步。谁让自己进步的?我们自己。所以这句话阐述了一个真理:无论是进是退,都是我们自己,没有别人。
所以学习从来都不是和他人比,我们和自己比,我们去看看自己是进是退。如果对比于自己我们是进步的,那就够了。你跟他人没有办法比,人家本来可能就在半山腰,人家本来天赋就好,我们自己这里有可能本来还是一个洼地呢,还不是平地呢,怎么比呢?
所以不要和他人比,就是因为和他人不停地攀比,才会让我们痛苦,他那么聪明,他学得好很正常啊,我们就开始停滞不前。注意!不要和任何人去比,因为每个人的天赋不同。
我们再接下来讲,我们要和别人比的。要和人比的是什么呢?不是他在半山腰,我在平地,而是比人家倒了几筐土,而我今天又倒了几筐土呢?所以我们要比的是精进的过程,我们要比的是努力,而不是那个结果。
生活当中,看到一个朋友的日子过得很好,我不羡慕他那个果。但是我要更积极更努力的去种因,说我在工作当中看到同事很优秀,我不羡慕他那个果我也不去比。但是我去看看,我的今天有没有比他更努力,我的今天有没有比他更精进。
学习和修身也一样的,我不去看别人修得好不好,但是我看看人家今天努力了多少,人家精进了多少,这个过程是我们自己要去做的。《论语》当中讲“今女画”,天不设牢,人心自画,都是我们自己画地为牢的。所以无论是进、是退,选择都在我们自己这里。我们想进则进,想退则退。可是我们总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干扰,我们总是受他人的影响。
我们在工作当中,我们在事业当中,我们在学习当中总是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发现某某人学习得很好,我不学了,为什么不学了?反正我又追不上他,我就不学了。这是自毁慧命,自己耽误了自己。
工作当中也是一样的,我发现我的亲戚,我的朋友,人家一年可以赚那么多钱,我不工作了,为什么?反正我又比不上他,我干嘛还去工作?这都是自毁前途。
从这段话当中,我们总结对自身可用的道理:第一点,要肯定自己的进步,我原来可能是平地,甚至可能是洼地,但是我在努力地前行,这是进步。要给自己肯定和信心。第二点我们引用《尚书》当中的一句话,“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我们说想要堆一个九仞的高山,就差那一筐土,完不成。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要半途而废,停止不前,不要去和他人比,只要我们自己是进步的,自己去前行就可以了。我们常讲的一句话,不怕慢,就怕站。所以我们要做一个躬行君子,君子自强不息,不息则久,久则征。
我们想要做一个躬行君子,是要不停地奋斗,不停地前行,不会停止的。不息则久,当我们不停止这件事情才可能变得长久,才可能持续。久则征,当我们持续下来以后,这件事情才会呈现出来明显的效果,感情如此,生意如此,工作如此,学习和修身之道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