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中,黄维12兵团包含了哪几个军?为什么18军最厉害?
这几天,依次写了邱清泉、李延年、黄百韬、刘汝明四个兵团的历史,今天终于轮到黄维的12兵团了。
黄维12兵团是整个淮海战役期间,国军3大精锐兵团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邱清泉2兵团、黄百韬7兵团,除此之外,其他几个兵团里,除了李弥13兵团有一战之力外,剩下的孙元良16兵团、刘汝明8兵团、李延年6兵团都是弱鸡。
可以这么说,淮海战役的三个阶段就是围绕着这3个兵团为核心展开的。
第一阶段,碾庄战役,主要目的就是歼灭黄百韬兵团。
第二阶段,双堆集战役,主要目的就是歼灭黄维兵团。
第三阶段,陈官庄战役,主要目的就是歼灭邱清泉兵团。
可以这么说,整个淮海战役,我们的战略目标就是要消灭这3大兵团,共计35万人,至于另外的那20.5万人,其实是买一送一搭售的。
黄维的12兵团前身是整编18军,当时下辖了三个整编师,分别是:整编3师、整编10师、整编11师,这三个都属于土木系。
1948年8月,以整编18军为基础,又调入了汤恩伯系的85军,以这4个军为主体,外加一个第四快速纵队,成了了第12兵团,属于白崇禧“华中”剿总序列。
黄维12兵团共计下辖4个军11个师,其中战斗力最强的要数杨伯涛的第18军了,前身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11师。
18军共计下辖3个师,分别是:11师、49师、118师,其中给118师配属了战车部队,编为第4快速纵队,师长尹钟岳兼任纵队司令。整个18军外加第四快速纵队,总人数是3万人。
第10军下辖了3个师,分别是:18师、75师、114师,总人数2.5万人。
第10军和18军加起来一共5.5万人,两军一共装备了美式105mm榴弹炮8门,美式37战防炮36门,美式22机关炮12门,81mm迫击炮40门,82mm迫击炮30余门,重机枪200余挺,60炮400余门,火箭筒20余支,冲锋枪3000余支,步骑枪1.4万余支,还有若干火焰喷射器,此外还有汽车150多辆,马车200多辆,两个军随身携带了2个基数的弹药,剩下的弹药都是用汽车和马车运输。
85军总兵力大概2.5万人,以国产装备为主。法国75mm山炮6门(这就是李云龙的意大利炮,俗称75小姐,不是意大利研制的,而是法国研制的),日式75mm山炮4门,日式41骑炮3门,俄式762野炮12门,美式火箭筒6门,美式火焰喷射器12门,掷弹筒83个,冲锋枪335支,60炮180门,82迫击炮54门。79式轻机枪563挺,79式重机枪110挺,79式步枪7560支(79式是仿造的德国毛瑟1924式步枪,1935年由巩县兵工厂生产),各种车辆30辆。
可以很明显看出,85军的装备与18军差距挺大,这就是五大主力的优势,装备好。
14军下辖了2个师,大概2万人,装备情况,我查了资料,但是没有相关线索。
这四个军,战斗力最强的是18军,下来是85军,14军排行第三,最弱的就是第10军了。整个12兵团大概10万人左右。
18军的特点是防守,擅长构筑工事,人走到哪,工事就修到哪,战斗特点是防守反击,在之前几年的战斗中,虽然也损失了不少人,但是老兵骨干保留的很多,整个18军的战斗力不容小觑。
但是由于黄永动的固执,没有听取18军老大杨伯涛的建议,最终全兵团被包围歼灭。
其实如果12兵团到蒙城后,先不去宿县,而是南下蚌埠,与李延年、刘汝明汇合,然后合力向宿县进攻,那整个战场态势就大不一样了,李延年、刘汝明这两个兵团战斗力一般,但是如果让他们来辅助12兵团一起进攻,那是最合适不过了。
这也是为啥杨伯涛一辈子都没原谅黄永动的原因,杨伯涛1909年4月19日出生,1959年特赦,2000年2月20日逝世,享年91岁,可以说后半生过的也还不错,如果能早点弃暗投明,淮海战役时和老廖一起,那55年,至少也是中X了吧?老廖当时是师长,55年给的少X,杨伯涛作为五大主力的军长,至少也要高一级。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