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读书心得哲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什么是最基本的哲学思维方法?
848001

哲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什么是最基本的哲学思维方法?

小播读书小播读书2024-03-04 13:10:220

哲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的?

为什么他们总是能洞察事物的本质,开启人类的智慧?

他们到底有什么具体的思维方法和工具?

我给大家介绍几种典型的哲学思维方法,看看哲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并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的。

如果要问什么是哲学思维中最根本,最不可缺少的方法,那应该就是:怀疑。

怀疑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态度,可能有人说,怀疑还不简单,就是否定和反对。

你说对的,我就说不对,你要肯定的,我就非要否定。

如果你把怀疑理解成为纯粹的否定和反对,这恰恰和哲学意义上的“怀疑”是背道而驰的。

哲学意义上的怀疑更多是为了肯定,而不是否定,或者说怀疑只是手段,而不是真正的目的。

前面我们介绍了,哲学就是爱智慧,就是追求真理。

而怀疑精神是哲学中最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也是进行哲学思维的前提和基础。

哲学是为了追求真理,在这个对哲学的定义中,其实蕴含了两个前提。

首先,我们要怀疑自己所秉持的思想观点是有可能错误的,不是真理,所以,我们才需要去追求真理和智慧。

其次,我们也肯定了真理是值得追求的。那我们为什么要怀疑,而不是肯定和接受呢?因为,怀疑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智慧,更重要的是,怀疑是我们思维的动力和起点。

正如哲学家哈贝马斯说:你信奉权威,就等于停止思考。

因为,如果我们毫不怀疑地接受任何信息、知识、观点、信念和思想,那么意味我们把思维的权力,就交给了第三方的权威。

也就意味着我们失去了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可能性,而要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前提和基础,就首先要有秉持怀疑的精神。

从这个角度说,怀疑不是为了否定和反驳,而是让我们的思维保持开放性和独立性,这才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前提和基础。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这是一种强烈的怀疑主义精神,一种自我批判的精神,同时也让他的思维保持了极度的开放性。

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首先要具备怀疑的精神和品质。

那接下来的问题就变成了,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怀疑呢?我们又应该怀疑什么呢?

通常我们理解的怀疑,是对认知对象的怀疑,比如信息的来源,信息的准确性,知识的正确性,观念的对错,甚至对于信念的审视和怀疑。

信息和知识是否准确,有事实为依据,用科学方法来验证;观念和信念的对错,可以通过理性的思考,和逻辑的论证得出结论。

但是这些都还不是哲学意义上的怀疑,哲学意义的怀疑要更加普遍和根本,这里我介绍哲学意义上的三个层次的怀疑。

一个是认知和思维能力的怀疑;

一个是思维方式的怀疑;

最后是思维媒介,也就对语言的怀疑。

这三种怀疑是由内而外的三个层次,我们分别来介绍。

什么是认知能力的怀疑?

前面我们介绍了,西方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在进行普遍怀疑之后,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笛卡尔首先怀疑了我们感知经验的可靠性。

我们的感知经验是不可靠的,很容易出错,比如看到天空的太阳很小,看到水中的筷子是弯曲的,但实际上太阳很大,筷子也是直的。

人的感知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感知经验可能是错误的,不仅如此,我们的认知也都有可能是错误的。

所以,笛卡尔在进行了普遍和彻底的怀疑之后,认为那个正在怀疑的思维是无法怀疑的,是不证自明的。

所以,笛卡尔找到了我们认知的起点 “我思”,这是笛卡尔运用普遍怀疑的方法,确立了人类知识的起点。

笛卡尔意识到了我们的感知能力是有限的,后来哲学家康德进一步怀疑和批判,认为我们的理性认知能力也是有限的。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人类知性的先验范畴,先验范畴是我们理性认知的先天形式,它们既是我们产生知识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人类理性的局限性。

比如在关系范畴中,因果关系就是一个先验知性范畴,因果关系的思维就像我们的本能,很难摆脱,所以,我们就很难理解类似“量子纠缠”这样违背因果关系的现象。

其实人类的认知能力,包括感性和理性认知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有先天的局限性。

就像哲学家西塞罗说:“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视角,不是真相。”

其次,什么是思维方式怀疑呢?

认知怀疑的是我们能认识什么,而思维方式怀疑就是对我们思维方法和过程保持怀疑。

比如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是批判性思维中两种典型的思维方式。

在演绎推理中,我们要批判性思考,推理的前提是否可靠,论证过程是否有效,以及结论是否超出了前提的范围等等。

在归纳法中,我们要批判性思考,归纳的范围是否全面,概况和类比是否合理等等。

但是不管是演绎推理还是归纳推理,我们都是在既有的思维方式之内去批判性反思,而不是跳出这种思维框架,这种思维方式真正可靠吗?

这也是值得怀疑的。

在哲学家培根提出著名的“归纳法”之前,西方常规的思维逻辑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演绎法”

而培根之所以能提出“归纳法”,正是对演绎法这种思维方式的怀疑和批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在培根的《新工具》这本书里面,对西方世界延续了上千年的逻辑推理方式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并提出了和演绎法完全不同的逻辑推理方式。

培根发现根据“演绎法”的思维方式,人类的知识很难获得增长和突破。

因为按照演绎法的逻辑,结论永远是包含在前提中的,结论不可能超出前提的范围,所以不会获得新知识。

比如那个经典的三段论,大前提是人固有一死,小前提是苏格拉底是人,所以结论是苏格拉底也会死。

结论苏格拉底会死,其实已经包含在大前提“人固有一死”里面了,所以,按照演绎推理,我们并没有获得新知识。

正如培根批判演绎法的时候说:“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只是少数已知事物的精细演化”。

而培根在对演绎法的批判和反思基础上,提出了获取知识的新的思维方式:归纳法

当然,不管是演绎法还是归纳法,思维的底层都是基于因果关系的逻辑推理,后来哲学家休谟对“因果关系”也进行了怀疑和批判。

总之,只有对思维方式本身进行不断的怀疑和反思,我们才能不断打破思维的局限性。

思维方式有很多,比如感性思维、理性思维、直觉思维、科学思维、辩证思维等等。

每一种思维方式都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一个工具和方式,但是我们要意识到任何一种思维方式本身都有局限性。

唯有站到思维方式之上,对思维方式本身保持谨慎的怀疑,我们才能保持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最后,是对语言的怀疑和反思。

任何思想、观念、知识都需要用语言表达,语言是我们思维和表达的重要媒介和工具。

亚里士多德说:“口语是心灵的符号,文字是口语的符号。”

我们这里说的语言包括口语、文字和思维的中的一切观念。

我们通常认为,语言只是一种工具,语言是思想的符号,语言是思想的表象。语言能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思想和观念。

但实际上语言是一把危险的双刃剑,语言分析,尤其是概念分析是进行哲学思维的基本方法。

但是在此之前我们也要意识到,语言并不能准确表达事物和思想,甚至可以说任何语言表达都是一种偏见。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