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别点了管理的死穴
13783800000018

第18章 别让你的批评没有效果(1)

人人都不喜欢被批评,但是作为管理者,有时候不可避免地要指出员工工作上的失误或者态度上的懈怠,这时候就需要掌握批评的技巧了。和赞美一样,批评也是一种艺术。善用批评者,非常明确地知道每次批评的目的,知道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采用不同的批评方式。批评中还有一些禁忌需要管理者注意,批评下属的时候要注意场合和自己的情绪,尽量使用平和的语气,有时候不妨采用幽默或者委婉的方式,千万不可怒火中烧,口不择言。

你的批评正确吗

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家卡法尔说:“每位主管必须知道,情感因素在职场上的发酵与婚姻中并无二致。对事的不满往往变为对人的攻击,甚至加上厌恶、讥讽、轻蔑的成分,所引发的反应同样也是自我防卫、逃避责任及冷战,或者因自觉受到不公平待遇而发动消极的抵抗。正如某企业顾问所说的,职场上最常见的毁灭性批评是‘你把事情搞砸了’这类盖棺定论、以偏概全的评语,且说者常带着严厉、讽刺或愤怒的口气,既不让对方有解释的机会,也没有任何建设性的建议,徒然让听者觉得愤怒而产生无力感。从EQ的角度来看,批评者显然完全不了解听者的感受,以及对听者今后工作的动力、冲劲与信心会产生如此重大的杀伤力。”

曾有心理学家对主管做过实际调查,请他们回想是否曾对下属大发脾气,盛怒之下做出人身攻击。调查发现攻击的结果与夫妻吵架很相似,被攻击的下属多半会自我防卫,找借口或是逃避责任。另一种反应是冷战,亦即尽量避免与该上司有任何接触。如果我们以观察吵架中的规律的方式,细察这些下属的变化,必然会发现他们开始产生无辜受迫或义愤填膺的念头。若再测量他们的生理变化,很可能发现强化这些念头的情感决堤现象。发出批评的主管也必然因下属的这些反应而更被激怒。恶性循环的结果可能导致下属辞职或被炒鱿鱼,等同于夫妻的离婚收场。

有人针对108位主管与白领员工做过研究,发现职场冲突的主因是不当的批评,其严重性超过不信任、性格冲突、争权夺利及薪资问题。还有人在某学院做过一项实验,请一人参加实验一种新型洗发精的广告,由另一个人加以评断。研究人员故意请此人给予两种批评,一种温和而具体,另一种语带威胁,且批评设计者个性上的缺陷,诸如“我看别试了,你好像什么事都做不好”,“也许你就是不具备这方面的才华,我看还是找别人试试看好了”。

可以想见,被攻击者会愤怒、僵硬、充满敌意,表明将拒绝与批评者合作任何计划案。很多人甚至完全不想再与批评者接触,这是冷战的征兆。而且被批评者士气会遭受严重的打击,不但不愿再努力,自信心更是严重受损,显见人身攻击对士气的打击多么可怕。

很多主管都是乐于批评而吝于赞美,于是下属会产生自己老是在犯错的印象,更糟糕的是有些主管根本没有做任何回馈。伊利诺大学心理学家拉森指出:“员工的问题通常并非突然发生,而是慢慢形成的。如果主管在发现问题时没有立即提出,便会在内心慢慢酝酿积压,直到有一天爆发开来。事实上如果能及早提出批评,员工便可据以改进。问题是主管往往在问题严重恶化、积怒难消时才提出最具破坏性的批评。由于累积了诸多不满,主管常不自禁地出语尖酸刻薄,甚至语带威胁,结果引起反弹是必然的。被攻击者会将之视为一种侮辱而怨愤难平,而主管原意是要激励员工,却采用了最不明智的激励方式。”

技巧性的批评可以是主管与下属之间最理想的桥梁。就以某公司的一位副总裁为例,其实他可以换个方式对工程师说:“现阶段最大的难题是你的计划将耗时太久,成本可能因此太高。我希望你再研究一下,尤其是软体的设计,看看能不能缩短完成时间。”得到的绝对是完全不同的答案,不但不会引发无力感、愤怒、叛逆等感受,还可提振士气,规划出光明的前景。

技巧性的批评强调一个人的功劳及可改善之处,而不是从问题中挑出个性上的缺陷。诚如拉森所说的,“人身攻击(如批评对方愚昧或无能)其实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对方会立刻采取防卫姿态,也就听不进去你给他的任何建议”。

我们再从激励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如果觉得他的失败归因于本身无法改变的缺陷,必然会因绝望而停止尝试。别忘了,乐观的根本定义是深信挫折或失败是由于外在的因素,可以靠人为的努力去扭转。

哈利·李文森原是心理分析专家,后转行任企业顾问,下面是他所提出的关于批评的建议,这些建议与赞美的艺术息息相关。

1.批评要具体

应提出某特定事件说明问题所在,如果你只是告诉对方表现不佳,却未说明如何改善,必然会严重挫伤他的士气。批评时一定要言之有物,指出哪里表现不错,哪里不太理想,应如何改善等。绝对不要拐弯抹角或指桑骂槐,如此徒然模糊你所要传达的信息。

李文森指出:“具体也是赞美的一项重要原则。模棱两可的赞美当然也不是完全无效,但效果不大,听者也无法从中学到什么。”

2.提出解决方案

不论是批评或其他形式的回馈都应提出解决方案,否则听者只会感到挫折、愤怒与丧气。批评者不妨提出对方原来未曾想到的方向,或提醒问题的所在,同时也要提出回应的建议。

3.面对面地进行

批评和赞美一样,都是私下面对面最有效果。有些主管觉得公然批评或赞美很不自在,因而偏好书面或其他有距离的方式。然而如此便不够直接,也让对方没有回应或澄清的机会。

4.体恤别人

应发挥你的同情心,注意你的话在别人耳里的感觉。李文森指出,同情心薄弱的主管最常以打压贬抑等伤害人的方式回馈,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不但无法开启改善之门,徒然引发怨愤、自我防卫、距离感等反弹。

不要为了批评而批评

员工犯了错误,是应该受到批评的。通过批评,让员工看清楚自己的错误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提高自己,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也是批评的目的。但是在企业里,很多管理者一旦批评起员工,就会忘记批评的真正目的,情绪越来越激动,导致员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很大打击,这就是典型的为了批评而批评。

王经理走进办公室,满脸怒容,他重重地把手中的文件甩在桌子上,声音很大,几乎惊动了每一个办公室里的员工。“小杨,这就是你交给我的工作成果吗?你看看,这份流量表里面有多少错误!我简直都不敢相信,你过去不是这样的!”

小杨很紧张地站了起来,唯唯诺诺地说:“对不起,王经理,我想一定出了什么问题,我拿回去再看看吧!”

“你当然要拿回去看看了,还想让我帮你看呀!真不明白,拿那么多工资却只做出这样的工作!再仔细看看,今天下午我要一份没有任何错误的流量表!”

看着小杨尴尬委屈的样子,王经理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许他永远都不会意识到,而仅仅是想发泄一下心中的不满,过后就什么都不记得了。王经理的批评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相反,还可能产生很大的负面效应,因为,王经理是在为了批评而批评,这样做是批评下属时最忌讳的。

或许,王经理在狠狠地批评过小杨后,可能自己心中的不满会慢慢减弱,但是小杨的呢?王经理并没有顾及小杨的感受。有什么必要发那么大的火气呢?如果真的有必要,为什么不在私下里批评呢?在批评过后为什么不再给小杨一些安慰呢?或许你有太多的问题要问王经理,但是,这些问题你问过你自己吗?或许你就犯过同样的错误。

每个员工都有自尊心和责任心,所以在批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批评的方式和斥责的艺术。补救的方法就是让被批评的员工能找回失去的自尊,获得心理的平衡。所以,现在王经理可以做的就是想方设法去安慰一下被批评者。

王经理可以让他的秘书去请小杨喝杯咖啡,告诉小杨,这样批评也是为了整个团队的考虑,如果每个人犯了错都不受到惩罚,团队就会乱成一锅粥。严厉的批评也是王经理不得已的办法,实际上王经理心里面也不想这样。

然后,王经理察看一下公司的员工数据,看看今天是不是一个什么特殊的日子?如果是小杨的结婚纪念日或其他节日的话,那就更好了。王经理可以向小杨的家中送一束花,再附上亲自写的贺词卡片。这样,小杨的情绪会平复得多。

但是,这样做仅仅是解决了小杨的问题,如果要避免类似的错误以后再发生,王经理就应当从现在开始,改变一下批评和斥责的方式,三思而后行,在说出斥责的话语之前,提醒自己批评是为了让员工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并且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而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为了斥责而斥责。

批评仅仅是促进犯错者改正错误的一种手段和方式,而不是目的。如果被批评者在得到了这个教训之后,不再犯同样或类似的错误,就可以说批评的目的达到了。所以,批评的同时最好能对其今后的行动加以指导。对犯错者提供指导也能使他更加容易接受批评意见,所以,最好是双管齐下。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话很有道理,当你的员工把完成的工作交给你的时候,可以肯定地说,他此时并没意识到错误的存在,否则,他就会努力去改正。

所以,在你批评你的员工的时候,你一定要指出他的错误所在。如果不能让他了解错误的所在而是一味斥责的话,那么,这样的批评只会增加他心中的不满,永远不会达到批评的目的,下次他再犯同样的错误也很正常了。所以,在批评之前告诉他到底错在什么地方很重要。

管理大师松下幸之助认为,员工身上最宝贵的莫过于他们的羞耻心和责任心。所以,在管理中,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批评员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员工自尊心的保护,不能让批评过了头。相反,要注意利用这种自尊心和羞耻心,在斥责员工的时候小心把握分寸,掌握艺术。利用了员工的这种心理,可以让斥责和批评达到目的,使员工能在批评下奋力一搏,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