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体育教学论
14554700000002

第2章 体育教学的基本原理(1)

教育概述

一、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的定义

各国学者由于观点和视角不同,对教育有多种不同定义。如鲁洁等到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认为:“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过程中。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特指意义的教育,指有计划地形成学生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与德育同义,如‘教学的教育性’等,多见于懒惰教养、教学并用时。”李诚忠等编写的《教育词典》认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现象,人类传递文明的手段。教育受社会发展所制约,又促进社会发展。教育受教育对象身心发展所制约,又促进教育对象的发展。广义而言,凡对人的影响皆为教育,包括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的身心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发民他们的智力和体力,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的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陶景颺等主编的《学校体育大辞典》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过程之中。通常亦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英国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法国涂尔干说:“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美国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前苏联加里宁说:“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

“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西方,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为“引出”或“发挥”,指用引导的方法,让儿童身心得到发展。

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社会生产和生活越发展、越复杂,对教育的需要越迫切,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过程中,教育自身也得到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又是历史的范畴。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是房屋的范畴。一定社会的教育,受一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教育,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具有阶级性。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有不同的分类方法。纵向分,有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未来教育;横向分,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按程度分,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按性质分,有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特殊教育;按地域分,有城市教育、农村教育、沿海地区教育、山区教育、牧区教育、林区教育;按教育对象分,有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少数民族教育。

教育起源于劳动,它是适应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需要而产生的方式的产物。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是教育的结果,因而教育是对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同样,教育也是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过程。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面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社会形态里具有不同的教育形式。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进行的,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奴隶社会才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在阶级社会里,一切阶级都把教育作为工具,为本阶级的政治目的服务。教育的功能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的。人类教育的发展与信息传递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着的。

现代社会的教育是对人的终身教育,不同年龄、不同阶段、不同专业有其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形成不同的教育门类。在教育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了教育科学,教育科学不断吸取教育实践经验及各门科学的发展成果、分化、综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科学群,其中,按教育对象之不同形成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老年教育学、家庭教育学等。按教育领域之不同形成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行政学、体育管理学、教育卫生学、教育文书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研究法、教学论、课程论、德育论、体育论、教学法、教育史、教育未来学等。按研究教育现象的方法之不同形成教育哲学、教育统计学、比较教育学、教育控制论等。

学校教育是在学校实施的教育。亦称“共同教育”。特点是: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学内容。学校的产生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社会分和剩余产品,文字发展比较成熟之后。通常认为,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学校一旦产生,即成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校教育得以完善。从水平上可分为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从性质上可分为普通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和各种专门学校。近、现代,科技进步,机器大工业生的迅速发展,学校教育与科技和生产的关系日益密切。学校教育逐渐成为根据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造就大批人才,推动科技和生产进步,继承和发展人类文化,促进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二)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之一,其外在表现形式通常有:1、学校教育,即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和学校教育设施。2、社会教育,指社会文化教育机构进行的教育活动及其教育设施。3、家庭教育,指家庭中长辈对年轻子女进行的教育活动及有关教育设施。4、自我教育,指人的自学活动和自学活动设施,以及自省、自修行为。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心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即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教育,它的职能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个基本特点存在于各种社会教育之中并使其区别于人类的其他社会活动。关于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理论界有过多次争论。20世纪50年代初,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的发表,引起前苏联教育界对教育本质属性的讨论。《苏维埃教育学》杂志编辑部在讨论总结中提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观点。1978年,中国教育界开展了教育本质的讨论,实际上涉及的是教育的社会属性问题。大致有如下几种不同意见:1、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2、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劳动力再生产的职能;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双重属性;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既为阶级斗争服务,又为生产斗争服务,又有传递文化,繁衍种族等职能;5、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6、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活动。上述观点各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教育本质的不同认识。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活动,其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对人的培养,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服务。这一特点贯穿于古今中外以至未来一切教育之中。

(三)教育的因素

教育的因素系指构成教育的要素、成分和决定教育发展的内在条件。就教育实践活动而言,其构成因素有:1、教育者,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2、受教育者,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3、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它们联系起来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如教科书、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手段以及教育组织形式等。就教育内容而言,其构成因素,又因所依据的理论和社会条件不同而有多种区别:如中国西周时期,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教育基本因素;古希腊亚里士多得基于他对人的灵魂分类的见解,确定教育应有体育、德育、智育三种因素。欧洲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在强调智育、智育的同时,重视儿童的体格和美育的要求。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基于培养“一种人人赞许的从德、智、体、行的角度看来是善良的必要的性格”的主张,将教育内容的因素,概括为智、德、体、行、几个方面。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全面发展学说,社会主义教育内容和因素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教育内部关系泛指教育内部各种层次结构和诸要素的关系,包括:1、教育结构中各部分间的比例关系。如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教育的关系;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关系;专业教育中不同水平层次的关系和不同专业的关系等等。2、教育过程诸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之间的关系。3、全面发展教育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技术教育)之间的关系。而教育外部关系主要指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包括教育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口以及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教育影响与自发的环境影响相对。指有目的、有意识的环境影响。即按一定目的组织起来的一种特殊环境影响。它是教育的构成要素之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进行教育双边活动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手段。教育者只有通过教育影响才能把自己的目的、意志和活动传导给受教育者,使之发生预期的变化。在最初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唯一的教育影响源,以自身的经验,通过口传和示范动作传给受教育者。随着文字的出现和文化的发展、积累,教育影响依据社会的需要发展,形成知识系统、学科体系,主要以教科书、参考书、直观教具等形式出现,开始脱离教育者个体,成为教育结构中的一个独立因素。

二、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一)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功能在于把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传授给新一代,促进其身心发展,成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保障和推动社会的发展。教育对人的发展功能和对社会的发展功能二者之间相互联系,既是通过培养人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又按照社会发展需要来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教育在社会发展运动中与其它社会现象发生相互作用,并形成自身多方面功能,主要是:1、政治的功能,教育要为巩固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2、经济的功能,教育要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3、文化的功能,教育要传递和发展社会文化,促进社会文明建设;4、发展个性的功能,使人的智力和体力都得到处充分的发展。

1.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首先是政治决定教育,然后教育反作用于政治。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总是掌握在统治阶级拖把中,为巩固和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因而教育具有政治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能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为政治、经济服务,这是教育发挥政治功能的主要方面。学校通过思想教育等形式,进行公民训练,传播一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包括政治、经济、法律、道德思想等方面的内容,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一定阶级的政治思想意识的人。西方学者把这种运用教育的力量培养青年一代具有某种政治思想意识的过程称之为“政治社会化”过程。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有一部分直接进入上层建筑领域,成为国家各级各部门的政治领导者,为维护和巩固政治和经济制度服务。在我国古代,学校实际上是一种官吏养成所,学生学习的主要是为官从政的本领。现代社会的某些专门学校或学院,如军事院校、政治院校等,其目标就是培养政治领导者。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社会化,社会生活科学化,现代社会已成为科学、技术、管理三者不可分离的整体,管理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受教育的程度,已成为进入政治领导层的重要条件。在发达国家,居于政府机关领导地位的高级官员,普遍具有较高学历。我国八届人大选举产生的人大和政府领导人,普遍具有高等教育的学历。通过系统的学校教育,培养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才能的政治领导者,已成为各国共同的发展趋势。

(2)通过传播思想、形成与舆论发挥政治职能

学校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言论、行动、讲演、文章、以及教材和刊物,宣传一定的思想,造成一定的舆论,以影响群众,为一定的政治服务。学校的“小气候”可以影响“社会大气候”。在历史上,反动统治阶级利用教育传播反动的思想观点,麻痹人民的思想,消除为民的反抗意识。恩格斯在论及19世纪奥国革命时曾经说过,由于梅待涅的愚民政策,使维也纳的大多数人民“对于最普通的政治问题也一无所知”,一定程度上推迟了社会的发展。革命的阶级则通过教育宣传革命思想,提高群众觉悟,使其奋起斗争。

(3)促进政治民主化

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化,主要是由国家的政体决定的,但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密切的关系。列宁说:“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因为政治民主化的最主要表现之一,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政治民主化是广度和深度,可以用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广度和深度来衡量。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广度和深度,是受人民群众的文化知识机构制约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

此外,教育的政治功能,还表现在实施社会控制上。学校不仅是为一定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的机构,而且也是一个国家管理青少年儿童的重要机构。

教育的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用政治功能来取代经济功能,也不能用经济功能来取代政治功能。教育的这两种功能,实质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在教育中的反映。

2.教育的经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