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体育教学论
14554700000027

第27章 体育课(3)

教师指导时间500全课时间2700×100%=18.5%

(4)根据上述计算的比例数,再计算该比例数在一贺形图中所占的度数:

一圆周为360o,则

18.5/100=X/360,故X=66.6

4.体育课综合密度的分析与评价。

在分析评价一堂体育课的综合密度时,课的综合密度应该是越大越好,因为课的综合密度越来,说明合理运用的时间比重大,浪费的时间也就越少。在分析课的密度时,必须根据课的目标、教材性质、学生特点、场地设备、以及气候条件等来进行。例如新授课,教师的指导比重就相对大些,而复习课则练习的时间相对要多一些。离开上述具体条件,就不可能对课的密度作出正确的分析。根据这一前提,对课的综合密度可以从下列几方面进行分析。

(1)合理运用时间的比重多少?是否适当?各项活动所占的时间比重是否合理?

(2)学生做练习的时间多少(即练习密度)是否合理?

(3)课的各部分各项活动占该部分的时间比重是多少?

(4)不合理(也即浪费)的时间是多少?原因何在及改进意见。

(5)对课的综合密度提出总的意见和建议。

(二)测定与分析体育课专项密度的步骤与方法(以练习密度为例)

1.准备工作(同综合密度测定)

2.制定工作

从上课开始到下课为止,记下学生实际练习的时间。纪录时,可按表逐一填写,以便作出更详细的分析。

测定日期气候

凡在课中有目的地用于学习、巩固、提高技术和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练习时间,均应算作练习时间,其计算方法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大体如下:

基本体操:包括手操、棍棒(绳)操、武术操、一般发展练习等。如先讲后做,做动作算练习时间;若边讲边做,整个过程算练习时间。跳绳、攀登和爬越、负重搬运和角力,从动作开始到结束算练习时间,中断等待练习的时间不算。

技巧、支撑跳跃、单杠和双杠:从开始姿势到结束姿势算练习时间,如用跑步、正步出入队列,也算练习时间。

跑:从预备姿势(各种起跑姿势)开始,至终点缓冲过程结束算练习时间。由终点回队,如要求跑(或慢跑)回,或走跑交替,也算练习时间。

跳跃:从开始姿势到落入沙抗(或垫子)算练习时间。归队算法同“跑”教材。如平地上跳(无沙坑或垫子),酌情计算。

投掷:从开始姿势到投出器材后,身体恢复正常姿势为练习时间,也入队同“跑”教材。捡回投掷器材时,如要求跑步也算练习时间。

球类、游戏、比赛:单个动作教学,一般只算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为练习时间。集体活动、游戏比赛,一般只算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为练习时间;若因犯规、站着不动、或中断时间,不算练习时间。接力游戏和接力比赛,等待接力的时间不算练习时间。

武术:从动作开始到结束算练习时间。

各种静止用力的动作均算练习的时间,如基本体操中的静止用力动作,单、双杠的悬垂支撑动作,武术中的静止用力动作等。

采用循环练习法,原则上整个练习过程都算练习时间,除非是中断或停顿。

3.课的练习密度的分析与评价

课的练习密度是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占比重最大,但不是越大越好。因为任何一节体育课都是教学课,不是单纯锻炼课,都必须有教师指导、组织教学和必要的休息时间。所以,应根据具体情况,客观地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体育课负荷

体育课的负荷包括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两种。

一、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一)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概念和意义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课中做练习时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它反映着练习过程中,学生身体的生理机能一系列变化。

课的运动负荷是否适宜,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随着学生的机能能力的改善和提高,适当地增加运动负荷。运动负荷的增加是逐步的、适度的,增加过快、过猛,不仅不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有损身体健康,甚至会导致产生意外的伤害事故。所以,科学地合理安排课的运动负荷对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技能,提高运动成绩,防止伤害事故,都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安排和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要求与方法

1.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总的来说,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负荷。在课结束前,要逐步减少运动负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随着体质的增强和训练水平的提高,根据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过程和机能恢复过程的生理规律,可有节奏地逐步加大运动负荷。在教学开始阶段,如在学校每学期的开始几堂课,运动负荷适当小些,以后逐渐大些。具体安排一堂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时,要遵循合理的运动负荷原则的要求,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课的类型和要求来安排运动负荷。由于课的主要目标不同,安排运动负荷也不应一样。如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复习课一般比新授课的运动负荷要安排大一些。

(2)运动负荷应符合学生的身体发展和训练水平。应根据学生年龄、性别、身体发展、训练水平、体质强弱等方面,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一节课运动负荷的安排,应以绝大部分学生承受能力为标准,对一些体弱和体强的学生还应提出不同的要求。

(3)要考虑教材的性质、活动范围、难易程度、练习强度,以及与学生生理特点之间的关系。例如跳远,以掌握起跳动作为主的短距离助跑的运动负荷和以掌握完整动作的全速全种助跑的运动负荷就有较大的判别学生在练习生疏的运动项目时要比练习熟悉和运动项目要付出更多的力量,才能掌握和适应新动作的要求。

(4)安排运动负荷还应考虑其他有关的因素。如学生的生活制度,其他体力活动的负担量及气候变化、练习场地和卫生情况等。

2.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方法

教师不仅在课前要周密地安排运动负荷,在课的进行中还要细致地观察和分析运动负荷的大小及其变化情况,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调节运动负荷。调节运动负荷一般可采用下列方法:

(1)改变练习的内容。如原来练习30m走和30m加速跑,为了加大运动负荷可改为30m慢跑和30m加速跑。

(2)改变运动的某些基本要素(速度、速率、幅度等)。例如,以同样速率的走或跑,步幅大比步幅小的运动负荷要大。

(3)改变练习的重复次数,延长或缩短练习的时间和练习之间的间隔时间,即改变练习的密度如以同样速度的跑、跑的时间长就比跑的时间短的运动负荷要大。

(4)改变练习的顺序和组合,安排合理休息时间。

(5)改变练习的条件。如变化活动的范围、器材的重量、附加的条件等。

(6)改变课的组织教法。如采用循环练习法和增加竞赛因素等。

(7)利用讲解、示范及组织学生观摩、讲座提问等方法调节运动负荷。

(三)检查与评定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方法

检查和评定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下列几种。

1.观察法

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从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动作的准确性、控制身体的能力、学生的呼吸、汗量、脸色、面部表情、声音、以及学生做练习时的积极性等方面来判断运动负荷是否合适见下表:

2.自我感觉法

这是以学生的主观感觉来判断运动负荷大小的一种方法。对检查和评定运动负荷有一定的意义。自我感觉包括饮食、睡眠、精神、对练习的兴趣和练习后的身体疲劳程度等方面。如运动负荷适宜,则自我感觉良好,精力旺盛,肌肉活动协调,反应灵敏;如运动负荷过大,则会感到全身疲倦、无力,较严重一点的可能出现头痛、头昏、恶心、肌肉抽筋,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虚脱、昏厥等情况。教师要经常听取学生的反映,并与观察相结合,进行分析研究以判断运动负荷是否合适。

3.生理测定法

与观察法、自我感觉法相比,这是一种检查运动负荷较为客观的方法。它包括用仪器测量学生的心率、血压、吸氧量、呼吸频率、肺活量、尿蛋白等方面的检查和评定,这些方法比较复杂。在一般学校的体育课中,通常采用的是较为简易的用手测定脉搏的方法来检查与评定课的运动负荷。

心率测定法是在整个课的过程中,多次测定学生的脉搏,以便找出课中心率变化的情况,分析运动负荷的安排是否合理,其测定与分析的具体方法与步骤如下:

(1)准备工作

①研究课的教案,了解课的目标、内容与组织教法。

②确定测定方法和测定者之间的分工,是定时测还是每次练习前后则,或是两者结合起来测,谁记录,谁测定等。

③选择测定对象(一般以中等水平为宜)。商定好课中如何配合,并提出一定的要求。

④准备好必要的用具,如计时表、登记表等。登记表的格式如下表:

(2)测定工作

①测定前,要做好被测者的思想工作,说明情况,消除思想紧张,以免影响脉搏频率。

②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测定的时机,一般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测定:课前安静时测出相对安静的脉搏数;课的开始时测;定时测;练习前后测;课结束时测;课后3或5分钟测,以观察其恢复情况。每节课测定不宜少于20次,测定时要求快、准、及时。在课的进行中,可采用定时测和练习前后相结合的方法,对于练习时间短,连续或成套的练习,可以定时测。如前滚翻、徒手操、广播操,则不必每练习或每节练习前都测,可根据具体情况测定。注意测定时应不影响受测者做练习。

③测定一次的时间,一般只测10秒钟或6秒钟的脉搏次数,然后再折算成1分钟的脉搏次数。

④测定者要注意测定的位置,应随着受测者转移。像单杠、双杠、技巧练习,测定者可站在器械旁,练习结束后立即测定。如跑60m或100m时,应在起点测后,跑到终点测其练习后的脉搏次数。

⑤测定者应按“心率测定登记表”的内容,及时登记,并观察被测者的表现、外界影响,以便对心率的变化作出正确的分析。

(3)统计与制图

①首先将测定10秒或6秒的脉搏次数折合成每分钟的次数。

②在坐标上描出心率动态曲线,纵坐标代表脉搏次数,横坐标代表时间,找出交叉点,然后把各点用线连结起来,就成为心率测定曲线图了,见下表:

任课教师测定者

③每分钟心率平均值的计算

计算一堂课每分钟心率平均数的方法现介绍两种:一种是简便的统计法,即把每次测得的脉搏次数加起来,除以测定的次数(课前与课后测定的脉搏次数不算)。假定测定的次数为n次,每次测定的脉搏数为a、b、c…则平均脉搏数为a+b+c+……/n。这种方法也称为点算法。另一种是面积计算法,即通过计算曲线面积所包含的心率求平均心率。具体方法是,连接所测得的各次心率在坐标中所占的各个点,由各个点向坐标上课的延续时间线上作一垂直线,形成若干梯形。然后计算出每个梯形面积的总各,再除以课的总时间(以分钟为单位),即为该课的平均心率。

面积计算方法比点算方法较为复杂,但在测量次数较少的情况下,能较客观地反映出课的运动负荷。据有的统计资料证明,如果测定次数达24次以上,则两者统计结果相差不多。

(4)运动负荷的分析与评价

分析与评价一节课的运动负荷安排是否合理,主要从课的平均心理和运动负荷变化过程两个方面进行。据我国学者的研究,不同学习阶段体育课的平均心率参照标准一般为:小学125±5次/分;初中130±10次/分;高中女生135±5次/分;高中男生140±10次分。体育课运动负荷变化过程通常分为中峰型、高峰偏前型、高峰偏后型、双峰型、齿峰型5种。

对每节课的运动负荷分析,应根据每节课的目标和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以及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并考虑到受测者的健康状况、体育基础、年龄、性别、场地器材、项目特点、气候条件,以及影响心率变化的其他因素,一般可分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①心率曲线上升、下降的一般趋势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掌握体育技术、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