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体育教学论
14554700000004

第4章 体育教学的基本原理(3)

当代国际社会正在进行一场新技术革命。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靠我党技术的进步;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越来越成为徇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者的真知灼见,敏锐地认清了这场新技术革命的实质,明确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现代科学为现代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实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的基础上的。”“当代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当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时,美国朝野被震惊。于是在1958年,美国通过了《国防教育法》,认为人才是国宝,并大力加强自然科学教育,注重培养高级科技人才。1981年秋,里根授权教育部长贝尔,遴选18位著名专家组成一个专门调查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委员会,该委员会经18个月的调查,于1983年4月发表了一份名为《国家在危急中》的报告。报告说:“危险的不只是日本的汽车生产已超过美国,也不在德国的机床正在代替曾经享誉世界的美国产品。危险的是它们所表明的训练的专业人才的国际再分配。”“如果要保持和改进我们在世界市场上的一点竞争力,我们就必须尽全力改革我们的教育制度。”这一报告把国力危机同人才危机、教育危机直接联系起来。美国哈佛大学的罗伯特.巴罗特人运用“新增长理论”,对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穷国赶不上富国的原因在于缺乏人力资本(即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而不是有形酱。前美国总统布什上台伊始,就以“教育总统”自居。他说:“教育是提高我们民族竞争力的关键,是提高我国人民精神的关键”。1988年4月7日,法国总统密特朗发表的《告全国人民书》说:“将来,国力更多的是依赖智力而不是体力。因此,教育必须置于关等优先的地位。”

我国生产力水平不够高,突出表现在两方面:(1)现代化劳动手段比重小。(2)劳动生产率低。造成上述两方面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科学技术力量薄弱,主要表现在:科研人员数量很少。邓小平同志早在1977年就指出:“我国现在科研人员少,队伍小。比不上那些发达的大国,这点我们要承认。”

总结国内外科技发展的经验,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造就这样的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一重任务。”“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3.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共产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几的关键。

我国的社会主义学样,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这首先是因为我国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的完成。此外,学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也是其他社会组织不能代替的,这是因为:(1)目的性。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2)系统性。学校教育有着多方面的系统性特征,组成了学校教育的多级的、多层次的、完整的系统。(3)学校中的教育工作者根据教育科学理论,运用适当的教育手段进行教育。(4)适时性。学校教育就是在受教育的适当的年龄对其进行教育,时效性特别大。(5)持久性。一个人所受的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的教育,要经历17—18年的时间,约占整个人生的四分之一。如果把成人教育也考虑在内,受学校教育的时间就更长了。(6)全民性。九年义务教育是全体适龄人童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邓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总之,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居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为了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党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90年代在保证必要的教育投入和办学条件的前提下,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目标。

(1)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大城市市区和沿海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中城市基本满足幼儿园接受教育的要求,广大农村积极发展学前一年教育。

(2)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在样学生人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未升学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普遍接受不同年限的职业技术培训,使城乡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得到必需的职业技术训练。

(3)高等学校培养的专门人才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基本上立足于国内。教育质量、科学技术水平和办学效益有明显提高。

(4)全国基本扫除文盲,使青壮年的文盲率降到百分之五以下。通过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在职学历教育,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

三、教育方针、目的和目标

(一)全面发展

人的智力和体力充分而完善地发展。又指人的德、智、体各方面协调发展。人类很早就萌发了对人的完美、和谐发展的追求。中国西周的“六艺“教育中,含有德、智、体、美的要求。古希腊的来里士多德要求通过和谐的体育、德育、智育发展人的理性并使体魄健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出世思想,肯定人的价值,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其教育思想中都有人的全面发展的意向,但尚未形成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18世纪启蒙胧思想家卢梭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身心和谐发展广义者提出智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等多方面教育的要求,主张把教育同劳动结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英国的欧文不仅坚持这一主张,并且从事了教育实验。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考察了人的发展历史进程,指出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人的片面发展是社会分工造成的,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但他们同时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才能完全彻底地实现。马克思还明确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共产主义事业在革命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和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的条件都是有所发展变化的。马克思广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制订中国教育目的和方针的依据。

(二)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规格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等。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方针;相同的历史时期因为需要强调某个方面,教育方针的表述也会有不同。1934年江西中央苏区规定的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为“在于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广大劳苦农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者与过去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教育部提出“为工农服务,人生产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1981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要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广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又提出,新时代需要的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和社会广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人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1993年3月在第作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全民族素质是国家的根本方针。”必须认真团长《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必须把教育舞场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觉地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它规定着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根本性质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根据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在历史上,因社会制度、民族文化传统、教育思想不同而各异。在阶级社会以里具有阶级性。欧洲中世纪天主教会要求培养主教和僧侣;封建领主要求培养维护封建统治的骑士。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大工业生产发展和追求利润的需要,既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科学技术人才,又培养掌握劳动技能的生产工人。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培养担负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各种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8年在《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规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历史上教育思想家寻教育目的有不同的论述。大致可分两个方面:一是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目的,是为社会本位论。如《学记》提出“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朱熹把“五伦”(即“你子有新,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列为教育目的。法国早期的社会学家涂尔干主张“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一个之中,造成社会的我,这便是教育的目的”。二是从个体发展来确定教育目的,是为个人本位论。如夸美纽斯曾说“教育在发展健全的个人”;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在使人的各项能力得到自然的、进步的与均衡的发展;;杜威则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除了促进个体生长外,没有其他目的,故又称教育无目的论。马克思广义认为,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把个体的发展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范围内去考察,从社会的需要和人的发燕尾服两个方面来确定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不但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同时也是建立制度、确立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与评定教学效果的依据。

(四)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总目标。亦称“教育目的”。如中现他人原教育目标地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人才。或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在教育总目标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所担负的任务和学生年龄、文化知识水平而提出。如1963年《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规定:全日制普通中学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广义建设事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或指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如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规定在20世纪内有步骤地实行9年义务教育。

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或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

四、教育活动过程和规律

(一)教育活动广义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心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指根据社会要求和常驻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期达到预定目标和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活动。现代学校进行教育活动需要具备下列条件:1、一定数量合格的稳定的教师队伍;2、愿意学习的学生来源;3、科学的教育内容——教材;4、包括校舍在内的教育设备。